今時今日的NBA已經進入數據分析時代,各種統計的複雜程度,早已遠遠超過傳統的籃板、命中率之類單純數字,而且連普羅球迷都開始注意這類高級數據,比如PER(Player Efficiency Rating,球員在場上效率的一種綜合評分)、Win Share(球員在一季裏為球隊貢獻了多少勝仗)等專有名詞,人們都琅琅上口。即使如此,有一個既有的觀念還是不變的:得分,總是人們首要最關注的數據,得分高也往往是球員成為受歡迎明星的最重要條件。

筆者讀過一部書叫《Thinking Basketball》,裏面有分析這種心態:畢竟一場籃球比賽,最決定性的勝負條件,就是「我方比對方得分多」,因此也就很直觀地會認為,場上個人得到最多分那個就必定是最好、最重要的球員。有很多高等數據分析告訴大家,這並非必然事實,甚至有時得分手比其他位置更容易找到人替換。可是,球迷看比賽從來不是完全理智的,投射得分就是最爽的畫面,相比防守或者組織控球,射籃永遠是焦點所在。

於是球員爭奪開火權,就成了職業籃球的常態,因為大家都知道分數最吸引人。NBA有句名言是:「有甚麽比贏總冠軍更困難的事?就是連霸。」第一次贏冠軍時,大家有共同目標,願意各自犧牲個人數據去令球隊更強;可是拿到冠軍指環後,隊內每個人都會覺得自己貢獻大,並且因為身價人氣上升,開始想分到更多開火權,去建立明星形象。NBA歷史上許多球隊贏過一次總冠軍後就無以為繼,正是被這種大頭症纏繞,個個人都想做得分大哥,令球隊陷入混亂。高比拜仁和奧尼爾這對湖人三連霸雙核當年之所以不和拆夥,原因之一也是開火權的比重上難以調和。

不過,最近看NBA消息卻見到一個奇異的特例, 76人控西蒙斯,倒過來因為覺得被人強迫負上更多外投籃得分責任,而跟球隊發生不和,甚至被隊友嫌棄。「為甚麽把球給我投?我不想啊」,這真是前所未有的奇事。(喬靖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