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趕不上闖前海,不妨到南沙試水

博客文章

趕不上闖前海,不妨到南沙試水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趕不上闖前海,不妨到南沙試水

2021年10月25日 14:03 最後更新:14:07

融入大灣區系列 之一

許多香港朋友在問,前海、橫琴的發展相對成熟,已難有插足機會,怎麼辦?

只要有心,任何時候都不會遲,南沙或者是年輕人的一個好機遇、好選擇。

半年前,廣州南沙粵港合作諮詢委員會成立,借鑒香港行之有效的諮詢委員會的運作模式,邀請內地和香港的各界翹楚任委員。

這個委員會最大的特點,是香港成員將境外資本、營商經驗、流動要素帶入南沙,以帶動內地城市;內地成員則提供國家發展方向、規劃經驗,以大格局推動粵港兩地合作,共同形成既有官方引導,也有民間參與的新合作方式。

兩周前,諮委會開啟一個全新探索,其轄下的服務中心掛牌,作為首個粵港合作的多功能前沿平台。

服務中心向粵港非牟利機構開放,首階段吸引了16家香港具有代表性的機構進駐,包括工商協會、專業團體和社會團體。

每間機構根據實際狀況,參與的形式不一,有些是直接將其作為駐內地的分部,從香港調派同事進駐;有些本身在大灣區其他城市有設點,開闢南沙分部增加新功能。

對於暫未派員的香港機構,服務中心也會在廣東聘請一批專員,為其提供遠程服務。

服務中心設立的意義是什麼?

粵港兩地的合作,在政府層面的正式交流以外,還需要搭建恒常化的粵港兩地“天地連線”平台,做好兩地的溝通、交流和對接。

服務中心將16家香港機構群聚一起,是希望發揮好大家齊心協力,共同將合作的願景,一步步落實。

概括而言,服務中心發揮的三大功能:
Research MessageEngagement

第一,Research實地調研。

要挖掘香港和大灣區內地城市的合作機會,要走出香港“中環視角”的局限性,親自走入每一座大灣區城市,扎扎實實在當地做研究,去親眼看最新的發展佈局,和當地的各個社會群體交流,結合“在地”的視角,去思考、去沉澱。

這種合作,不是去簡單“複製”過往的合作模式,而是去挖掘粵港雙方單獨做不成、但結合力量後可以開創的新領域、新模式,探索香港在國家發展大局中的新角色、新定位。

舉個例子,國家已經是海洋大國、航運大國和造船大國,但在海事保險、海事爭議解決等領域,目前仍較多聘請外國機構來解決。

而香港法律服務專業、規範,但在本地市場由於沒有這個需求,所以參與到該領域的人數也不多,但未來能否發展起這個門類呢?

這就是兩者本來皆無,但合作起來可以開創的新領域。

第二,Message做粵港雙向解說、解決粵港之間的資訊不流通問題。

香港和內地城市之間,經常存在“互不知情”的狀況。

對於大部分香港人而言,並不掌握內地發生的事情。

曾經聽過不少笑話,香港政商高層人士誤將“十四五規劃”講成“計畫”,更有甚者以為“十四五”就是“第十四個月的五號”舉辦的會議,所以簡稱為“十四五”。

大家讀不懂也看不明,國家“五年規劃”的演變歷史和背後的邏輯思路。

更進一步去觀察,大部分人關注的都限於“港澳專章”,去細數字數的變化,如果多了幾個字就會很高興地認為受到國家的重視。

而對於其他章節對國家未來發展佈局的描述,看也不看。如果連國家下一步如何走都不清晰,又如何去定位香港自身的角色呢?

同樣,內地城市對香港也是“霧裡看花”。

尤其是2019年社會事件、以及2020年初爆發的新冠疫情,兩地隔絕往來已近2年。

除了耳熟能詳的國際金融中心之外,香港的獨特優勢還可以發揮在哪些空間呢?

面向國家的新發展格局、大灣區的新產業佈局,香港的獨特角色又在哪呢?

可以發揮好香港雲集各方分析和評估專家的優勢,去找准產業鏈的關鍵節點,從而面向全球招商,吸引國際資源和人才聚集嗎?

在這個範疇,服務中心就是發揮雙向解說的工作,既通過進駐的機構將大灣區日新月異的發展資訊傳遞到香港社會,也透過這些機構代表將香港優勢傳遞到內地社會。

第三,Engagement達成兩地的合作。

服務中心作為一個多功能的平台,集合了粵港兩面回饋回來的查詢、合作需求整合,以點連線、以線帶面的形式,帶動起更多的合作探索,這也是“一國兩制”實踐的新模式。

對此,一國兩制研究中心長期跟進粵港兩地合作,有深刻體會。

以近日在香港社會上引起討論的“新界北”為例,研究中心今年4月開宗明義提出“南金融、北創科”的概念。這並不是突然之間的靈感展現。

中心早在2010年就系統性地發表過“邊境地區策略性發展”的研究。

在這十年的漫長時間內,中心多次做邊境地帶的實地調研、也深入做科技領域的研究,並且走訪各地的政府部門、業界、市民大眾,舉辦過多次交流會。

正是持之以恆的溝通聯絡,不斷探索,才能將合作的願景,一步步推向落實。

在此,祝願服務中心開張大吉,馬到功成。

作者:

黃曉琳,全國港澳研究會成員、一國兩制研究中心研究主任。




簡思智庫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往下看更多文章

從新的領導團隊對新加坡的定位,看區域競合關係

2024年04月22日 14:33 最後更新:14:42

 

作者:周春玲,全國政協委員,香港高昇基金執行主席

新加坡總理公署4月15日發表聲明說,新加坡人民行動黨的議員一致支持黃循財擔任新總理。

新總理將於5月15日20時在新加坡總統府宣誓就職。接棒總理的是51歲的副總理兼財政部長黃循財。

70後的黃循財,2011年才進入新加坡政壇。他並非出身政治世家,曾任李顯龍總理私人秘書。

黃循財原本知名度不高,歷任過文化部、教育部、國家發展部、財政部等不同職位,曾任新加坡抗擊新冠疫情工作組負責人,在新冠疫情期間被普遍認為抗疫有功,擊敗了當時聲量高的貿工部長陳振聲、交通部長王乙康等人,成為接班黑馬。

「新加坡攜手前進」報告

2022年中,以黃循財為首的新加坡人民行動黨第四代領導團隊啓動「新加坡攜手前進」(Forward Singapore)運動。

啟動大會上,黃循財曾表示這一運動的目標是「更新社會契約,讓新加坡社會和制度惠及多數人、珍視擁有不同才能者,並給予所有人向上流動的機會。」

一年內,有20多萬名新加坡國民向政府提出意見。

2023年10月,人民行動黨公佈了長達177頁的「新加坡攜手前進」運動中期報告——題為「建設我們共同的未來」(Building Our Shared Future),全面勾勒了新加坡面臨的挑戰與機遇,還提出了涉及教育、就業等方面的七大改變。

這一報告有助於我們瞭解黃循財團隊的施政思路。

從報告釐定的挑戰,看香港與新加坡的合作空間

報告釐定了新加坡面臨的挑戰來自內外部。

總結而言包括:第一,地緣政治緊張局勢正在導致新加坡等小國的發展環境變得更加不友善。

第二,科技進步導致現有工作變得過時。

第三,不平等加劇和社會流動性放緩已經導致許多發達國家社會分裂,並將在新加坡社會產生類似的壓力。

第四,新加坡人口迅速老齡化,土地和勞動力有限。

第五,在處理上述挑戰的同時,必須實現減排目標。

從這一章節來看,新加坡似乎與香港面臨諸多類似的挑戰,這些挑戰來自地緣政治、技術發展、社會結構的改變。

既然兩地面對的挑戰有相通之處,那就一定會有深化合作以克服挑戰的機會。
這些機會舉例而言,包括第一,共同構建數字化貿易平台、維護區域供應鏈安全穩定。

第二,共同制定數字經濟領域亞太標準,迎接web 3.0發展機遇。

第三,加強跨境金融監管,共同維護股票債券和金融衍生品市場繁榮穩定。

第四,合作開拓東南亞及中國內地市場,發展銀髮經濟和生物醫藥產業。

第五,探索碳交易市場互聯互通,在綠色債券、碳排放標準制定上互相配合,服務全球氣候治理。

從新的領導團隊對新加坡的定位,看區域競合關係

在思考新加坡當前整體定位時,人民行動黨領導層使用的表述原文如下:「我國雖然比過去更加發達,但始終是小國寡民,也因此有許多脆弱之處。當我們陷入困境時,其他國家沒有義務伸出援手。因此,我們必須靠自己的力量抵擋風雨,齊心協力,共創未來。」

可見,黃循財為代表的新的領導團隊對新加坡的定位延續了李光耀時期的思路,即在大國的交鋒中求生存並謀求發展利益。

上年10月,黃循財在華盛頓出席智庫對話會時表示「中美競爭不是一場零和競賽——不是一方獲勝,另一方失敗。世界足夠大,容得下美國和中國,兩國可以共存、共同發展。中美關係既有競爭的因素,也有許多建設性接觸的因素。」

對中國,黃曾表態繼續期望中國為地區可持續發展和穩定發揮重要作用,歡迎並支持中方加入《數字經濟伙伴關係協定》和《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伙伴關係協定》。

新方希望和中國一同維護地區和平穩定,維護世貿組織規則,維護公平、開放、包容的合作框架。

對美國,黃循財也曾表態「珍視美國在亞太地區的重要存在,希望繼續發展包括防務在內的新美雙邊夥伴關係(新加坡已經從美國購買了F-35戰鬥機,這是作為美國重要防務夥伴的標誌之一)。

此外,黃循財的另一個特點是,他更願意強調新加坡作為東盟領導者的角色,希望代表東盟開展對外政治經濟活動。

他本人曾多次在採訪中強調,「從新加坡和東南亞所有國家的角度來看,美國一直是我們的好朋友。而中國現在也是東南亞所有國家的好朋友。我們希望與這兩個國家都成為朋友。畢竟,最好的朋友應該不止一個」。

早在2017年6月,黃循財也曾在新加坡參與香港駐新加坡經濟貿易辦事處的活動,當時他正擔任新加坡國家發展部長兼財政部第二部長。

同樣也是站在東盟立場上,提出了東盟與香港通過自貿協定建立更緊密經貿聯繫的積極意義。「東盟是香港第二大交易夥伴,新加坡非常樂於協助促進香港與東盟的關係」。

香港社會各界都要把握時機積極作為

新加坡既是香港第五大貿易夥伴,也是香港在亞太地區的主要競爭者,特別是在貿易、航運服務等領域。

香港社會各界都有必要充分了解新加坡新執政團隊的施政思路,爭取在其權力交接期積極作為,與新的班子建立良好的互動關係。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