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調查指市民精神健康指數不合格 部分人疫情下現焦慮

社會事

調查指市民精神健康指數不合格 部分人疫情下現焦慮
社會事

社會事

調查指市民精神健康指數不合格 部分人疫情下現焦慮

2021年10月26日 13:11 最後更新:13:56

「2021精神健康月」籌委會研究工作小組一項調查顯示,市民精神健康指數平均分繼續不合格,僅得48.03分,但仍較去年高約3分。調查又指發現,3分1受訪者稱疫情對精神健康有負面影響。

一項調查顯示,市民精神健康指數平均分繼續不合格。資料圖片

一項調查顯示,市民精神健康指數平均分繼續不合格。資料圖片

調查委託中文大學傳播與民意調查中心於今年7月5日至7月9日及7月12日至7月14日進行,中心以電話訪問了1028名15歲或以上市民。結果顯示,受訪港人精神健康指數平均分僅得48.03分,屬不合格。若以就業情況劃分,待業人士分數只有42分、以婚姻狀況劃分,以離婚或分居人士分數最低,只有39分。

資料圖片

資料圖片

調查又針對新冠疫情對精神健康的影響,34.4%受訪者稱疫情對精神健康造成非常大或頗大的負面影響。調查又問及焦慮症和憂鬱症症狀,顯示出現相關情況的受訪者與去年比例相若,分別有23.5%及18.6%。

調查發現,在疫情下,有約4成半受訪者會外岀參加小型社交聚會,分析顯示,參加實體接觸的社交活動,有助促進個人精神健康。小組建議市民在安全及已採取適當防疫措施下與親友會面,保持聯繫,有助改善精神健康。

資料圖片

資料圖片

小組又建議當局定期進行大型全港市民精神健康調查,以了解不同群組的精神健康狀況,制定以實證資料為基礎的精神健康政策,減少資源錯配。

平等機會委員會行政總監(營運)朱崇文表示,香港歧視狀況嚴重,以精神疾病為例,有很多不敢投訴的個案因害怕被負面標籤。他指,曾建議在18區設相關的社區中心,但因不少地區有社區人士反對而導致未能有相關配套。

往下看更多文章

葉兆輝、廖廣申出席香港新聞博覽館專題講座 拆解精神健康問題

2024年03月23日 20:46 最後更新:20:46

香港新聞博覽館於23日舉辦專題講座,請來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講座教授葉兆輝教授,以及港大防止自殺研究中心副總監、精神科專科醫生廖廣申醫生拆解精神健康問題。

香港新聞博覽館舉行「精神健康攻略-『孤獨焦慮抑鬱 VS 關愛共融健 康』」講座

香港新聞博覽館舉行「精神健康攻略-『孤獨焦慮抑鬱 VS 關愛共融健 康』」講座

近年精神健康問題引起社會關注,市民如何保持正面積極的心境,社會各界又應如何提供支援問題,成為焦點。葉兆輝在「精神健康攻略-『孤獨焦慮抑鬱 VS 關愛共融健康』」講座表示,近年世界各地的年輕人及學童自殺個案均有上升趨勢。

葉指出,學童輕生問題除了與學業壓力有關外,亦與家庭因素有關,當中有五成三的學童輕生個案都來自不完整的家庭,例如單親或父母離異的家庭。

廖廣申醫生指出,市民應培養健康生活習慣,包括做運動、培養興趣及 積極社交生活等。

廖廣申醫生指出,市民應培養健康生活習慣,包括做運動、培養興趣及 積極社交生活等。

葉又稱,疫情期間學生未能回校上課,欠缺正常社交生活,復常後需要時間重新建立關係。另外,研究亦指出,過長時間使用手機,會影響身心健康及社交能力,建議限制使用手機的時間,增加面對面的交流。

葉表示,社會各界要提供全面支援,建立一個以「幸福感」為先的校園,讓學生愉快地學習,不應只盲目追求學術成績。他強調,輕生問題不應被醫療化,單靠醫學治療不能完成解決學生的情緒問題,當局應做好精神健康教育,並促進一個社區共融關愛的社會,擁抱希望。

葉兆輝教授表示,學童輕生問題除了與學業壓力有關外,亦與家庭因素有關。

葉兆輝教授表示,學童輕生問題除了與學業壓力有關外,亦與家庭因素有關。

廖廣申醫生則指出,人感到壓力與工作、學業、家庭,以及個人性格有關,而長期受壓力會容易出現降低免疫系統,腦退化、癌症等風險,市民應培養健康生活習慣,包括做運動、培養興趣及積極社交生活等。他又提到,優質健康的睡眠質素對身心健康很重要,睡前應培養做慣性的事,例如看書、聽音樂等。


他又表示,社會應互相尊重、多些包容和忍耐,建立正向思維,相信明天會更好。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