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中美會談的死議題和活議題

博客文章

中美會談的死議題和活議題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中美會談的死議題和活議題

2021年11月16日 19:50 最後更新:20:01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16日與美國總統拜登舉行視頻會談,會後雙方吹和風,沒有嗌大交。

大國外交談判,通常都是講一套,做一套。識睇要睇官員吹風,從吹出的風向,你就知道他「講一套」是想講什麼,從此推敲他「做一套」是做那些,通常是吹風講到輕描淡寫的事情。

白宮資深官員星期天傍晚舉辦了拜習會的背景吹風會。事後《美國之音》的標題是咁的: 「拜習會週一晚登場 拜登將“坦率直接”提台灣、人權等議題」。

從報道可見,這場吹風會內容豐富,主要包括幾方面:

1.此次會談十分重要。白宮資深官員話,這是拜登總統上台後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的首次面談,即使之前兩人已經通過兩次歷經數小時的電話,而本次視訊會議也非實體面對面,但也能透過比講電話更好的方式來溝通,加上近來中國國內政局發展,習近平集權力於一身,美中兩國元首直接對話,對於負責任的管理美中雙方競爭,是非常重要的。

美國想突出這次會談的重要性,固然視為拜登的外交成就。

2.美國聲稱的主要話題。白官資深官員話,在本次會議上拜登總統將強調的兩大關鍵議題,第一是要確保競爭不會演變成衝突,拜登將清楚說明美國的動機與優先事項,來避免誤解。希望透過對話,建立「常理性護欄」(common sense guardrails),雙方保持暢通對話管道,來避免誤算或誤解,借此來維持負責任的競爭。

第二,拜登將與習近平將討論美中之間異同之處。拜登將告訴習近平,美國關切中國的某些作為,包括中國政府對企業的補助、其經濟作為,人權,中國對台灣脅逼性並挑釁性的作為,還有科技、網路戰略等方面。而包括氣候變化、健康安全等國際議題是美中利益相交之處,也會是討論的議題。

美國之音詢問,拜登總統在對臺灣安全的承諾、對香港、西藏、新疆等地人權的堅守方面,將提出何種「護欄」。資深官員回應,拜登在之前與習近平的多次對話當中,皆清楚表明美國立場;在拜習會上,亦將對習近平「坦率且直接」的清楚表明人權是美國的基因(DNA),是普世價值,而美國關切中國的人權侵犯。

我認為美國講到人權,一定會大大聲強調,話在會談中會提出,這是她「講一套」的東西,在以往的外交談判是屢見不鮮。但這些都是「死議題」,大家無甚好傾,你講完你的立場,我又講我立場,好難找到共同點。但白官資深官員如此強調,只是想向愛好此議題的國民交待。《美國之音》亦都識做,把「拜登將坦率直接提臺灣、人權等議題」做成標題。

3.隱藏的真焦點。白宮資深官員把會議目標講到輕描淡寫,強調本次拜習會並未設立特定要達成的目標,所以包括最近受到熱議的中國發展核武、美國對中國商品的關稅等議題,並沒有預期將在本次雙邊會談中達成任何具體成果。資深官員說兩人將會談到幾項經濟議題,包括美國貿易代表戴琪多次公開指出的中國利用國家補助企業,也將提到供應鏈,不過關稅則沒有安排在美國的議程上。

我覺得白宮官員一方面做期望管理,另一方面把經濟和關稅等要中國配合的領域輕輕帶過,這才是會談的真焦點,也是「活議題」。財長耶倫也在座,顯見經濟是重要議題。美國頂不順通脹想減中國貨關稅,希望中國有回報,想中國多買美國貨,想人民幣不升值,想中國協助美國解決供應鏈問題。中國見你肯讓步,這些話題都有得傾。

吹風很豐滿,現實很骨感。在真正會晤時,習主席直指,搞「以台制華」將玩火自焚。拜登只能回應,明確重申美方不尋求改變中國的體制,不尋求通過強化同盟關係反對中國,無意同中國發生衝突。美國政府致力於奉行長期一貫的一個中國政策,不支援台獨,希望台海地區保持和平穩定。

拜登在會晤沒有擺出硬姿態。吹風講一套,現實做另一套。你有表示,中國也有回報。中美關係,暫時可以吹點和風吧。

盧永雄

往下看更多文章

不讀書,就輸在起跑線

2024年04月18日 18:35

我認識很多家長經常在探求如何為子女考進名校的方法,以為進了名校,就可以贏在起跑線,是通向成功的捷徑。

我愛做田野調查,有時與一些成功人士吃飯閒聊時,總會了解一下他們成功的因素是什麼,發現成功人士是否出身名校只是一半一半,讀普通學校甚至「雞校」的名人,所在多有。另一個有趣發現,成功人士通常都很有好奇心,知識面廣博,較多人有一個特性,就是都喜愛讀書。

第一,犬父無虎子。很多家長認為入名校可以確保成功,經常講「阿仔阿女,你要勤力啲讀書,考間好學校」。但爸媽講這幾句話時,可能自己正在打機或煲劇。亦有很多父母一放假就去旅遊玩樂,但就逼子女讀書。

家庭是孩子成長的第一環境,父母是他們模仿的主要對象,那怕是多反叛的孩子,很諷刺地他們只是在重複父母的行為模式。不愛讀書的爸媽,怎能叫孩子讀書呢?

第二,大學小學化。智能手機普及,令讀書的風氣銳減,因為用手機作各種消閒娛樂的時間大幅增加,人總不能靜下來,更沒有興趣看書。20年前我曾在大學兼職教書,已經發覺當時學生開始無甚好奇心,上堂提問的只是少數。學生不帶著問題進課堂,能夠從課堂拿到東西走的人就很少了。

現在大學生可以對老師評核,老師為了遷就學生,就用學生最適應的方法,不只上課有PowerPoint(簡報),而且寫得極其詳盡,還將詳細的PowerPoint發給學生, 課堂上包括什麼書本的知識,PowerPoint有一兩版介紹重點,大學生不用讀原著,考試前只要背好PowerPoint,就可以攞A。更有甚者,由於學生不提問,有大學老師為了鼓勵提問,就會向提問的學生派貼紙,下課時就叫學生把貼紙貼在名單上,就可以加學生上課的參與分。提問派貼紙,恐怕是一種對小學生的教學方式,但這就真實地出現在本港著名大學的課堂當中。我不怪老師,他們也只是適應現實,尋找最有效的教學方法。但大學小學化,的確是一個嚴重問題。

學生讀書少、知識水平低、思想深度淺,將來不要說成功,就想解決工作時遇上的實際難題,也不容易。因為要破解真實的難題,和上學背PowerPoint攞高分的方式很不一樣。我就聽過真實的例子,即使拿一等榮譽的名牌大學畢業生,開始工作時也是完全手足無措,因為他根本完全沒有解難的經驗,亦都很不適應不是背書就可以攞A的實際工作環境。

第三,好奇就會贏。人類進步源於有好奇心,想改變現有的生活,所以研究改善現有生活的方法。猩猩知道椰殼裏有很好味的椰汁椰肉,但椰殼很堅硬,不知道怎樣打開它。不知從哪時開始,一隻猩猩發明了用石頭硬敲椰殼的搵食方法,成功吃到美味的椰子肉,其他猩猩爭取倣效。之後代代相傳,用石頭敲碎堅果,就是小猩猩成長時可能要花幾年才學習到技巧。第一隻打破椰殼的猩猩真的很有好奇心,其他猩猩靠的是學習。

我自己從小就喜歡歷史,那時候心中經常問兩個問題,第一,為何日本1868年的明治維新可以成功,中國1898年的百日維新卻失敗呢?第二,為何中國共產黨被國民黨兩次圍剿,人數所剩無幾,最後竟然可以以少勝多,成功打敗國民黨解放全中國呢?我看很多書籍,為這些問題尋找答案。

我讀大學的時候,中大學生會在一本送給學生的記事本的封面上,印著「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我相信現在已經很少人有這種情懷,但總可以「為成就人生而讀書」。

政府已經將4月23日定為「全民閱讀日」,由20號開始就有一連串「香港悅讀周」活動,希望爸爸媽媽 可以和孩子一起,拿起一本書,一起讀一讀。孩子的成功人生,將會由閱讀開始。成年人當然還可以有N種愛讀書的理由。

盧永雄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