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上官雲)從《唐宮夜宴》到《典籍里的中國》,再到最近登上熱搜的《舞千年》,文化類節目的走紅成為一個常見的現象。

相對於大眾娛樂,有觀點認為,文化類節目總是顯得「小眾」一些。但隨著人們整體審美水平和精神追求的提高,它們也有了更多出圈的可能,成為“爆款”。

成為關注焦點的文化節目

日前,《舞千年》開播,隨即登上熱搜,《相和歌》《火》等成為網友關注的焦點。

《舞千年》劇照。河南衛視供圖

它的出圈,其實有跡可循。《舞千年》的不同之處在於,通過劇情式的故事演繹和人物設定,挖掘傳統經典舞蹈,展現舞蹈作品蘊含的禮儀、服飾、音樂等優秀文化內涵。

首期播出後,這個標準獲得了不少網友認可。以舞為載,談舞蹈、講藝術,同時科普了知識,這戳中了不少觀眾的審美點,「比較喜歡這樣的文化表達形式。」

需要注意的是,它是近期熱門文化節目中的一個。聚焦中華優秀文化典籍的電視節目《典籍里的中國》曾帶動「典籍熱潮」,人們開始熱衷於了解《尚書》《論語》等著作背後的故事。

不僅如此,近年來,《中國詩詞大會》《經典詠流傳》《故事裡的中國》《國家寶藏》等文化類節目均廣受觀眾好評。

如何實現「藝術轉碼」?

歸納起來,上述節目基本有如下關鍵詞:形式新穎、內容豐富有趣,根植於傳統文化。

以河南廣播電視台策劃的「中國節日」系列為例,它採取了“網劇+網綜”的形式,往往以一位主線人物的經歷串聯起形式多樣的節目,包括舞蹈、歌曲等等。

《有鳳來儀》。河南廣播電視台全媒體營銷策劃中心供圖

「創意」是其中的亮點之一。在這個系列節目的收官之作《重陽奇妙游》中,《有鳳來儀》的主創用五種變換的色彩,來表達鳳凰的五種精神境界,其運用頗有講究。

例如,在歷史長河中,人們賦予鳳凰很多美好寓意。五彩鳳,其「五彩」就代表著中華民族的五種美德。

《典籍里的中國》也沒有拘泥於模式化的表現形式。曾有文章總結,其創新之處就在於,以戲劇化的結構和影視化的表達對典籍進行了可視化、故事化、直觀化的藝術轉碼。

有觀點認為,優秀文化節目的成功,離不開對文化內涵的深度挖掘,做到傳統與現實的相融相通,同時也要做到創新表達、科技賦能、跨界合作。

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院長史安斌分析,這些文藝節目在根植於傳統文化的同時,注意到了「Z世代」的偏好,結合科技,將原本有些冷門的內容進行了體驗式傳播,這種活潑的表現形式,吸引了不少年輕觀眾。

「圈粉」年輕人

的確,這些鮮活的文化節目在受到歡迎的同時,「圈粉」不少年輕人。

日前,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通過問卷網,對2012名受訪青年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 91.6%的受訪青年期待更多挖掘和吃透傳統文化的節目。

《七夕奇妙游》總導演路紅莉在該節目播出後,曾關注過網上的評價和建議,她曾表示,「我感受最深的是,節目受關注,其實是由於我們中國人共同的文化基因和文化自信。」

《七夕奇妙游》劇照。河南廣播電視台全媒體營銷策劃中心供圖

年輕人對節目的歡迎程度有些超出她的預估,究其原因,「正因為我們有著共同的文化傳承和記憶,我們在節目裏想表達的意蘊,才能引發共鳴」“這就是文化自信。”

文化需要不斷地繼承、傳播,才能擁有強大的生命力。史安斌提到,集優秀傳統文化和沉浸式、體驗式的傳播方式於一體,這類文化節目實際結合了「Z世代」青年受眾喜聞樂見的方式。

「它們應該能夠解決目前某些娛樂節目、綜藝節目存在的低俗化、過度商業化等問題,把我們中華傳統文化做一些有效傳播,成為‘流量時代’的爆款。」他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