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姥姥」火了,在抖音,超過5600萬人次看過她的科普短視頻,甚至還有家長專門帶著自家孩子「追更」她的趣味物理實驗。在數據背後,是72歲物理教授吳於人幾十年如一日的堅持。

退休前,吳於人在同濟大學擔任物理演示實驗室主任、教研室主任。注意到很多學生雖然擅長做題,但卻對物理本身卻少有興趣,吳於人開始有意識地在課程講解、實驗設計中增加「接地氣」的內容,以激發學生對於物理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此後,她力促同濟大學物理實驗室面向中小學生開放,目的就是讓更多孩子愛上物理。

離開校園後,2018年,吳於人和昔日的老同事、學生嘗試通過短視頻科普物理知識。抖音賬號「不刷題」成為她新的科普講台。一條一分多鐘的視頻,她常常需要拍攝一兩個小時。風趣幽默的講解之外,是吳於人對物理原理融會貫通的掌握和對受眾設身處地的理解。有網友在評論中提到,如果自己小時候也有像吳姥姥這樣的老師,或許就不會那麼害怕物理學科。但吳於人說:“不晚不晚,認識科學的魅力從來都不嫌遲。”

  緣起物理,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緣起物理、情系科學、心系孩子」是「不刷題」主頁的簡介,也是吳於人過去幾十年經歷的真實寫照。

對她來說,愛上科學似乎是再自然不過的事。吳於人的父親是新中國第一代航天人,平時的工作神秘又繁忙,只有周日能留出幾個小時回家陪陪家人。不過,也正是在這每周短短的相處時間裡,父親為年幼的吳於人開啟了面向物理和科學的大門。吳於人回憶說,童年時期,自己和弟弟經常在父親的帶領下觀察、思考身邊的一切。煮餃子時餃子為什麼會浮起來?濕手絹貼在玻璃上為什麼不會掉下來?洗襪子時,是一股腦地放在肥皂水裏洗,還是一塊塊搓洗更乾淨?這些別人看來或許司空見慣的現象,卻是她和弟弟提問的開始。

在這樣的好奇心驅使下,長大後吳於人選擇了物理專業,開始在實驗中探究運動規律、物質構成。在吳於人看來,興趣就是最好的老師。但在同濟大學教《大學物理》時,吳於人發現,不少學生不僅談不上喜歡這門學科,甚至還有些「害怕」。他們或許擅長做題,但對科學探索並沒有什麼熱情。吳於人想要改變這種局面,首要的就是找出問題根源。結合教學實踐和個人經歷,吳於人認為,缺乏對客觀世界的好奇也許是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所在。於是,她有意在實驗器材的選擇和佈置上貼近生活,還和同事們一起建設了物理探索實驗室,許多學生因此重拾科學探索的純粹樂趣。

2007年,在同濟大學的支持下,上海市科委、教委指導資助吳於人等人創辦了上海市青少年科技人才培養基地同濟大學物理實踐工作站,由吳於人擔任首任站長。

  心系孩子,青少年科普也可以很硬核

對於物理學科的普及,吳於人曾表示「還是要從娃娃抓起」。不同於接受過系統學習的大學生,青少年時期的孩子們還沒有形成思維定勢,正是對一切充滿好奇的時候。好的科普內容不僅能夠滋養孩子們的生活,更有可能激發他們的“科學家夢想”,為他們未來的發展留下火種。

2018年,已經退休的吳於人和學生關大勇牽頭,聯合同濟大學十位教授、博士成立了「不刷題俱樂部」。同年4月,俱樂部開始更新抖音賬號「不刷題」,探索以短視頻的形式進行科普。很快,憑藉著 “腦洞大開”的道具、妙趣橫生的演示、繪聲繪色的講解,吳於人走紅抖音,成為122萬粉絲熟悉的「科學姥姥」。

短視頻中的吳於人,一頭銀髮,笑起來會露出兩隻虎牙。在她手裏,雞蛋、晾衣架、硬幣……再尋常不過的用品都有可能變身為實驗器材,用來進行力學、電學相關的實驗。前段時間,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成功發射。不少小朋友因此好奇:火箭到底是怎麼飛上天的?為了解答這一問題,吳於人專門拍攝了一期視頻,通過吹氣球,讓大家了解到火箭飛天的速度來源於火箭燃燒的反作用力;再利用液體氮的下噴實驗,讓小朋友們可以直觀感受突破第一宇宙速度需要耗費多少燃料。

熟悉「不刷題」賬號的網友注意到,雖然吳於人的講解總是深入淺出、通俗易懂,但在知識點的選擇上,她卻並不設限,不會因為內容主要面向孩子們就刻意選擇簡單的內容。在關於“一秒有多長”的一條短視頻中,吳於人先是解釋了為什麼需要高精度的時間刻度,然後又介紹了國際上對“秒”的最新定義是:位於海平面上的銫Cs133原子基態的兩個超精細能級間,在零磁場中躍遷振蕩9192631770個周期持續的時間。

網友們,尤其是孩子們會不會看不懂這專業複雜的學術定義?吳於人並不擔心,評論區熱烈的反響也充分證明了硬核內容在短視頻平台的受歡迎程度。視頻最後,吳於人留下一個問題:為什麼「北京時間」的授時中心建在陝西臨潼而非北京?4500多名網友在評論區參與了互動,“接近中國的地理中心,發佈時間時儘可能的縮小了傳送誤差”,“高精度儀器要考慮地面震動的影響,放臨潼也許是基於穩定性的考慮?”……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思考維度,答案也未必完全準確,但顯然大家都開始認真思考這個問題。也會有人直呼看不懂,正如吳於人教授的回復:“科普到,了解一下也是好的嘛。”

  走紅網路,成為120萬粉絲追更的「科學姥姥」

現在吳於人平均每周要更新三條視頻,確定主題、寫腳本、選實驗……她幾乎都是親力親為,有時候還需要自制「教具」。遇到有些原理不知道如何通俗解釋時,吳於人會拉上老同事們一起討論。為了確保科普內容的準確,她特別請團隊的年輕人幫自己做了一個提詞器,上面除了記著自己要講的內容,還用括弧標註著什麼時候做什麼動作。

吳於人的短視頻合集名為「科學姥姥」,源於現實中晚輩對她的稱呼。過去她帶過的學生很多已經成家有了孩子,小朋友們都習慣稱呼吳於人“姥姥”。平時見面,吳於人喜歡拿出玩具帶他們一起做實驗,久而久之,“姥姥”前就有了“科學”這個前綴。而現在,這個稱呼延續到了短視頻平台上,數百萬粉絲也開始喜歡上了這位「科學姥姥」。

截至目前,「不刷題」賬號已經積累了122萬粉絲,獲得點贊368萬。「科學姥姥」之外,越來越多的自然科普內容開始走紅短視頻平台。公開數據顯示,過去一年,僅抖音平台上,自然科普類視頻累計播放近330億次,7億人次為相關作品點贊。在網友們最關注的自然科普內容品類中,物理居於前五。曾經讓無數人頭疼、害怕的學科,正成為越來越多人願意看、喜歡看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