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八路軍「百團大戰」打破日軍「囚籠」圍困 指揮者彭德懷為何遭黨內批判?

歷史長河

八路軍「百團大戰」打破日軍「囚籠」圍困 指揮者彭德懷為何遭黨內批判?
歷史長河

歷史長河

八路軍「百團大戰」打破日軍「囚籠」圍困 指揮者彭德懷為何遭黨內批判?

2021年11月23日 10:00 最後更新:11:14

「百團大戰」是中共在抗戰期間發動的最大規模主動攻擊作戰,在總長近千公里的破擊線上,毀交通,炸橋梁,拔據點,奪關隘,給侵華日軍以沉重打擊。

百團大戰之前,八路軍在抗日戰場一直以小規模的遊擊戰著稱。為什麼到1940年八路軍會發動大兵團作戰的百團大戰呢?

更多相片
戰鬥中的八路軍機槍陣地。

「百團大戰」是中共在抗戰期間發動的最大規模主動攻擊作戰,在總長近千公里的破擊線上,毀交通,炸橋梁,拔據點,奪關隘,給侵華日軍以沉重打擊。

日軍修建大量炮樓對敵後根據地進行封鎖包圍。

首先,是為了遏制險惡的妥協投降與分裂逆流。1940年,日本急於將侵華戰爭告一階段,以集結更多的兵力南下,奪取英法在東南亞和南亞的殖民地。為此,日軍採取威逼利誘的方式拉攏蔣介石、 汪精衛政權。一方面扶植汪精衛偽政權,加緊與蔣介石政權和談;另一方面在桂南、粵北、河套、鄂北、鄂西發動新的攻勢,對重慶進行持續半年多的大轟炸, 並揚言要攻打重慶、昆明、西安。

百團大戰中彭德懷在前線指揮戰鬥。

其次,是為了打破日軍的「囚籠政策」。至1940年夏,日軍在華北地區建立了3000餘個據點、1萬多個碉堡、5000餘公里鐵路、3萬餘公里公路。這種嚴密而便捷的軍事網絡,使兵力有限的日軍形成一個強大的整體,把抗日根據地與其他地區、根據地與根據地之間隔離開來。八路軍被日軍封鎖在各個窮鄉僻壤,生存和發展極其艱難。因此,劉伯承把日軍的上述部署稱之為「以鐵路為柱,以公路為鏈,以碉堡為鎖」的「囚籠政策」。

八路軍拆除鐵路路軌。

從1940年8月20日開始到1941年1月下旬(一說1940年12月5日),八路軍在彭德懷的指揮下,集中了大部分主力,發動了對日軍交通線的破襲戰(指破壞或襲擊敵人交通線、通信設施、據點基地等的戰鬥),由於參戰兵力達到105個團,兵力約27萬人,因此被稱為「百團大戰」。

八路軍及民眾拆除日軍炮樓。

在戰役的第二和第三階段,八路軍繼續掃除了交通線兩側和深入革命根據地內部的敵人據點,並粉碎了敵人大規模的報復「掃蕩」。

戰鬥中的八路軍機槍陣地。

戰鬥中的八路軍機槍陣地。

首先,是為了遏制險惡的妥協投降與分裂逆流。1940年,日本急於將侵華戰爭告一階段,以集結更多的兵力南下,奪取英法在東南亞和南亞的殖民地。為此,日軍採取威逼利誘的方式拉攏蔣介石、 汪精衛政權。一方面扶植汪精衛偽政權,加緊與蔣介石政權和談;另一方面在桂南、粵北、河套、鄂北、鄂西發動新的攻勢,對重慶進行持續半年多的大轟炸, 並揚言要攻打重慶、昆明、西安。

中共極其擔憂蔣、汪「統一投降、統一反共(毛澤東1940年7月6日語)」、「中日聯合『剿共』(毛澤東1940年11月9日語)」,希望通過八路軍的英勇抗戰事跡激勵全國軍民的抗戰熱情,減少蔣介石政權投降的可能性。

日軍修建大量炮樓對敵後根據地進行封鎖包圍。

日軍修建大量炮樓對敵後根據地進行封鎖包圍。

其次,是為了打破日軍的「囚籠政策」。至1940年夏,日軍在華北地區建立了3000餘個據點、1萬多個碉堡、5000餘公里鐵路、3萬餘公里公路。這種嚴密而便捷的軍事網絡,使兵力有限的日軍形成一個強大的整體,把抗日根據地與其他地區、根據地與根據地之間隔離開來。八路軍被日軍封鎖在各個窮鄉僻壤,生存和發展極其艱難。因此,劉伯承把日軍的上述部署稱之為「以鐵路為柱,以公路為鏈,以碉堡為鎖」的「囚籠政策」。

由於日軍的據點相互呼應,要打破這種「囚籠政策」,就不能只在部分地區發起攻擊,而必須在比較廣闊的地區同時發起攻擊。八路軍總部決定從1940年8月20日起,在華北敵後發動一次大規模進攻和反「掃蕩」的戰役。

百團大戰中彭德懷在前線指揮戰鬥。

百團大戰中彭德懷在前線指揮戰鬥。

從1940年8月20日開始到1941年1月下旬(一說1940年12月5日),八路軍在彭德懷的指揮下,集中了大部分主力,發動了對日軍交通線的破襲戰(指破壞或襲擊敵人交通線、通信設施、據點基地等的戰鬥),由於參戰兵力達到105個團,兵力約27萬人,因此被稱為「百團大戰」。

1940年8月20日到9月10日,是百團大戰的第一階段,八路軍拔除了敵人在華北各主要鐵路、公路上的無數大小據點,提出「不留一條鐵軌,不留一根枕木,不留一座橋梁」的戰鬥口號,他們把路基一段一段挖掉,把枕木燒毀,使日軍在華北的交通網完全陷於癱瘓。

八路軍拆除鐵路路軌。

八路軍拆除鐵路路軌。

在戰役的第二和第三階段,八路軍繼續掃除了交通線兩側和深入革命根據地內部的敵人據點,並粉碎了敵人大規模的報復「掃蕩」。

1941年1月下旬,百團大戰以八路軍取得勝利而告結束。據中共資料指出在這次戰役中,八路軍一共進行了1800多次戰鬥,拔除敵人據點約3000個,擊斃擊傷日偽軍2.58萬人,俘虜敵人1.8萬多人,並且繳獲了大量軍用物資。八路軍也付出巨大代價:陣亡5890人,負傷11700人,中毒21182人,失蹤307人。

八路軍及民眾拆除日軍炮樓。

八路軍及民眾拆除日軍炮樓。

中共內部對於百團大戰的評價因歷史進程而先後出現過一定的出入。百團大戰剛勝利時,中共中央對此十分肯定,毛澤東還要求彭德懷有機會再多組織幾次。但在1941年、1942日軍大掃蕩導致八路軍極端困難後,彭德懷一度受到毛澤東等人的批評,被指責沒有完全執行毛澤東的抗戰相持時期的軍事戰略(即「山地遊擊戰為主,可能條件下進行陣地戰,避免決戰」),打成了大規模的「消耗戰」,過早的暴露和不必要的犧牲了中共領導的一些抗日力量。

自1945年在延安召開的華北工作座談會開始,到廬山會議,特別是「文化大革命」,彭德懷背上「擅自發動百團大戰」,不遵循中央軍事方針的罪名,受到批判和迫害。

往下看更多文章

始建於清光緒年間 白芒坑革命遺址群

2024年04月19日 10:00

松齡圍位於廣東惠州龍門縣平陵街道山下村,距離圩鎮約3公里。松齡圍始建於清光緒年間,為三堂四橫一禾坪一池塘的客家圍屋。該處在近代中國史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曾為工農紅軍第四師休整地。由松齡圍、白芒坑黨小組農會婦救會成立遺址老屋祠堂、鏟頭坳伏擊戰遺址、白芒坑保衛戰遺址、洪亞仁茶店遺址組成現今的白芒坑革命遺址群,面積約3.5平方公里。

白芒坑革命舊址群 (網上圖片)

白芒坑革命舊址群 (網上圖片)

1927年12月27日,由廣州起義餘部組建的工農紅軍第四師在師長葉鏞率領下,由龍門縣城轉戰白芒坑,在松齡圍休整了三天。洪亞仁茶店的老闆用茶水熱情招待了紅四師官兵。紅四師官兵在白芒坑期間與群眾的關係也十分密切。白芒坑有個「三眼泉」,是當地群眾取水飲用的地方。紅四師駐紮在白芒坑期間,擔心飲用水不夠群眾喝,便將「三眼泉」挖深、拓寬。後來,經過抗日隊伍、解放軍隊伍不斷的修建完善, 「三眼泉」成為頗具革命傳奇色彩的「紅軍井」。

白芒坑的紅軍紀念園 (網上圖片)

白芒坑的紅軍紀念園 (網上圖片)

1944年3月10日,洪月沖、洪月明、洪亞仁、洪木安及呂甫英等人以舞醒獅為名進行串聯活動,在白芒坑老屋祠堂成立了30多人的農會組織,洪月沖任會長,洪月明任副會長;同時成立了婦救會,劉運英任會長,朱石妹任副會長。6月25日,白芒坑民兵自衛隊洪進光、洪水安在茶店地段放哨時,在洪亞仁的協助下抓獲了1名為日軍探路的漢奸,當場查獲其隨身攜帶的日軍軍用地圖和指南針。白芒坑民兵自衛隊與平陵鄉聯防隊配合在鏟頭坳伏擊巡迴騷擾平陵地區的日軍,傷敵10多人,斃敵2人,繳獲槍支和彈藥若干。農會會長洪月沖為掩護部隊撤退受重傷犧牲。

紅四師在白芒坑休整時的徐向前住所 (網上圖片)

紅四師在白芒坑休整時的徐向前住所 (網上圖片)

1948年4月12日,國民黨軍保八團一個加強營和平陵吳伯梅聯防隊共500餘人從西、南、北三面圍了當時駐守平陵白芒坑村的博龍河人民解放軍部隊——飛龍隊。飛龍隊60多人在謝光、邵國良、林志的指揮下和白芒坑民兵的配合下奮起反擊,搶佔制高點,激戰一天,最終將敵擊潰。此戰擊斃國民黨軍8人,擊傷30多人,是一場以少勝多的保衛戰。

白芒坑村民捐獻出的革命時期的老物件 (網上圖片)

白芒坑村民捐獻出的革命時期的老物件 (網上圖片)

白芒坑革命遺址群整體保存較為完整。工農紅軍第四師休整地遺址松齡圍,為三堂四橫一禾坪一池塘的客家圍屋。始建於清光緒年間,坐東南向西北,總面闊55.15米,通進深26.4米,占地面積約1456平方米,有房屋80多間,結構形式為土坯磚瓦結構,是典型的客家三進式建築,目前保存較好,用於開放展覽。白芒坑黨小組農會婦救會遺址老屋祠堂,原為三堂三橫、土木結構的客家圍龍屋,前有池塘,後有群山,中間為洪氏祠堂,占地面積約2500平方米。目前,舊址只剩下一個用鐵片臨時搭建的拜祭點,其他房屋都已坍塌。現在已經平整土地,重新開始種植作物。遺址前有村道橫穿而過,後種有30畝樟樹。鏟頭坳伏擊戰遺址,位於山坳,兩邊是高山密林,植被保存良好,前往遺址的沿途現已鋪設好水泥路。白芒坑保衛戰遺址,位於山林,林木茂盛。洪亞仁茶店是白芒坑村民洪陽明夫婦帶著兒子洪亞仁,在村口路邊開設的一個茶亭,方便過往客人歇腳、飲食。目前,洪亞仁茶店遺址已經納入龍門紅軍園建設,在距離原址20米處重建。重建後是是一間鋼筋混凝土水泥磚砂石結構的瓦房,牆體土黃色,琉璃瓦頂,位於龍門紅軍園入口右側,前有小廣場,側面是荷花塘,建築占地面積約46.6平方米。

芒派村村委後面的竹林曾是紅軍的運糧小道 (網上圖片)

芒派村村委後面的竹林曾是紅軍的運糧小道 (網上圖片)

白芒坑革命遺址群於2010年10月28日被龍門縣人民政府公佈為龍門縣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12月中共廣東省委黨史研究室授予其為廣東省中共黨史教育基地。2015年2月13日被惠州市人民政府公佈為惠州市文物保護單位。2017年9月被中共惠州市委公佈為惠州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09年8月被中共龍門縣委授予龍門縣黨員教育基地。2018年被惠州學院授予繼續教育培訓專案現場教學基地。

文章文字版權由廣東人民出版社許可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