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出身基層、居住板間房、到創業投資、遠赴北京的清華大學讀博士後,全國政協委員、香港青年聯會前主席吳傑莊笑言,自己一生並非走在康莊大道,而是在獨木橋鬥過你死我活。

正因為吳傑莊的人生不平坦,作為「貼地」政協,決定參選,為民發聲,「希望能為香港下一代找到發展理想的空間之餘,推動政府加快覓地建屋,讓他們的小孩10年內,甚至更短的時間內,不用居住劏房」。

吳傑莊與同學在資金有限的情況下走上創業之路。

吳傑莊與同學在資金有限的情況下走上創業之路。

回顧北上讀博士,吳傑莊憶述當時自己發明的人臉識別技術遇到瓶頸,由於看好中國內地發展,他就上京找個好師傅,而「拜師」過程亦相當驚險。他說:「自己在電話簿找一個出色的老師,約會時在零下十度的清華大學東門等候,一直等着。由東門去他的辦公室要走路50分鐘。最終老師看到我冷得發抖,決定收我為徒」。或許經過自身的苦難,令他更明白港青北上學習、創業和發展的難度。

回港後,吳傑莊致力建立國內的青年初創空間,「從前創業,如今幫助他人創業,以心影響心,以生命影響生命,一個進步的社會貴在團結和傳承」。

吳傑莊在其D•work共享空間接受訪問。

吳傑莊在其D•work共享空間接受訪問。

對於有聲音擔心融入大灣區,或令香港流失人才,吳傑莊回應稱,家在香港的他就是個好例子,「自己不但沒離開,也沒『被輸出』,只是中途去了不同地區發展」。他認為港人要摒棄主人翁心態,並且要把視野和心態放遠些,不要誤以為大灣區很遠,正如出身大阪的日本人,都可能會到東京甚至北海道工作,這不是什麼新鮮事。

吳傑莊認為,港人北上,同樣亦吸納了當地的社會資源,例如,澳門大學建設橫琴新校區,澳門市民的子女也得益於其校園設施,因此香港發展空間越來越大,對整個社會而言,是百利而無一害。

全國政協委員、香港青年聯會前主席吳傑莊。

全國政協委員、香港青年聯會前主席吳傑莊。

被問到政府應如何避免政策「離地」,出身科研領域的吳傑莊就有新思維。「現在是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的年代,而且市民『機不離身』。只要建好數學模型,就能從各大社交平台,收集討論熱話和關鍵字眼,並進行民情分析,找出今日以至明日市民關心的話題。港府不憑停留在舉辦論壇等方式,收集民意;相反,應主動出擊,探討和實戰更多收集民意的方式」。

吳傑莊又補充指,他的競選口號是「議會是良政的開始,民心是善治的根本」,即使未來循選委會界別當選,他也會照樣開設地區辦事處,接受市民求助,繼續擔任「貼地」政協和議員。他相信選委會界別的四十位議員有責任推動協商文化,不單止要反映問題,還要做化解問題的中間人、聯繫人和潤滑劑。

已報名的候選人名單請參閱:https://www.elections.gov.hk/legco2021/chi/nomination2.html




Ariel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