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摩通比中共長存有可能,不過...

博客文章

摩通比中共長存有可能,不過...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摩通比中共長存有可能,不過...

2021年11月26日 21:36 最後更新:21:55

美國摩根大通CEO戴蒙(Jamie Dimon)自言其銀行堪比百年的中國共產黨,還敢打賭會存在更長時間。趁此機會,不如說說美國現況又如何?

美國摩根大通CEO戴蒙(AP圖片)

美國摩根大通CEO戴蒙(AP圖片)

如果任正非說華為要比白宮更硬淨,大家可以理解也能接受,事實上兩任美國總統以舉國之力制裁華為也無效,美國目前的實力究竟如何?早在新冠大流行之前,美國時事評論員史密斯(Noah Smith)2015年1月9日在The Week雜誌撰文指出,很多人以羅馬帝國比擬當今的美國,不過,他表示以明朝說美國更加貼切。

美國衰落態勢早於80年代顯露出來,日本學者堺屋太一1988年出版《如果現在是歷史》提出這個見解,說美國逐步捨棄實體經濟,追求金融資本擴張,添加泡沫之餘,赤字也大幅增加,這將令美國難以為繼,羅馬帝國的落日是其寫照。當時的回響不大,因為美國依然強盛,到了90年代末,美國資訊革命盛起,加上推動互聯網普及,美國再成為無敵強國,沒有之一。

不過,到了2000年代,美國主導的dot com泡沫爆破了,加上911事件、中東戰爭,國運開始轉弱。史密斯的見解是︰「明朝的停滯可能會給一個更現代的超級大國——美國——帶來重要的教訓。我們也是一個龐大、富裕、強大的國家,美國在任何領域一直優於對手。在整整一個世紀的統治地位——第20個世紀。如果有一件事我們不想做,那就是變成明朝。」

美國從羅馬帝國變成明朝是怎麼的一回事?「明朝停滯不前原因之一,可能是孤立主義。明朝政府定期禁止私人航運,焚燒私人擁有的船隻,並強行將沿海人口遷離大海…。明朝的航運禁令是對貿易和外國旅行的更大敵意政策的一部分,該政策隨著時間的推移而增長並延續到清朝後期。」美國不是正積極搞制裁和禁運,搞到本國民生商品供應斷鏈嗎?

更驚人的論點在後面︰「我們擁有『世界上最好的醫療保健系統』,而事實上,它的表現不如大多數其他富裕國家。」原來美國人早知美國醫療的脆弱。再者,當時美國對中國人才限制也沒有今天厲害︰「我們世界一流的大學和科技公司的博士生和工程師,就像明朝中國曾經引進耶穌會數學家一樣。最糟糕的是,在他們的學位完成後,由於美國限制性移民制度,許多博士生離開了美國。」人才流失了,還有的是美國創新出現問題︰「與此同時,美國人在研發方面的支出比亞洲和北歐的同行更少。美國的專利制度,最初旨在保護和鼓勵發明,現在成為扼殺整體創新的阻礙。」

美國與明朝有驚人相似的更在於對科研的態度︰「明朝衰落的另一個可能原因是對科學的不尊重。(明朝王帝)延續了早朝時期,並習以為常,明朝教育不再強調科學和技術研究,而是強迫有抱負的官僚學習『儒家』哲學。」對,美國目前是「強迫」自己集中專注在意識型態的「民主自主」發展。

文章發表後的第五年,新冠大流行壓垮了美國,《紐約時報》專欄作者儲百亮去年12月14日的文章,感覺中國是「疫勝國」,勢如崛起於大草原,準備越過長城入關的滿清,作為「疫敗國」的美國人,危機感達到了高點。

摩根大通要比中共更有生存能力?機會既渺茫,也要達到一個前提︰這間美國大銀行先要被中國收購,永遠成為中國資產,這可能會保存一點點戴蒙所存的幻想。




深藍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Tags:

日本

往下看更多文章

中德關係的辯證法

2024年04月16日 18:45 最後更新:18:54

習近平上午在釣魚台國賓館會見德國總理朔爾茨,提到中德關係對世界的意義︰面對強橫的單邊主義,第二、第三大經濟體需要更好合作以惠及全球。

習近平與朔爾茨散步。新華社圖片

習近平與朔爾茨散步。新華社圖片

早前在上海同濟大學,朔爾茨發表演說——歐洲市場應該對中國汽車開放,但前提是中國與歐洲「公平競爭」——引起內地輿論的爭議。朔爾茨主張歐洲市場對中國汽車應開放且公平,這就是「不傾銷,不生產過剩,不侵權」。侵權,不知從何說起,再者,「生產過剩」之說,是否反映德國太受美國影響呢?。

德國的憂慮也不是空穴來風。今年2月比亞迪第一艘自有汽車運輸船「探索者1號」首航停靠德國不來梅港,德媒《世界報》稱︰「從技術上講,比亞迪電動車至少與大多數德國車型號相當,但就價格而言,它們要便宜得多。這是向德國核心產業發起進攻的先兆。 僅比亞迪一家就計畫在未來幾年內再投入7艘汽車運輸船,將車輛從亞洲運送到歐洲。」

習近平今次與朔爾茨會面言明︰「中德互利合作不是『風險』,而是雙方關係穩定的保障、開創未來的機遇。」德國應該深明大義,事關「中國出口電動汽車、鋰電池、光伏產品等,不僅豐富了全球供給,緩解了全球通脹壓力,也為全球應對氣候變化和綠色低碳轉型作出巨大貢獻」。

有些德國專家看中國帶有偏見,源於中德制度與文化不同。《德國之聲》訪問中國歐盟商會會長伍特克(Jörg Wuttke)歸納中國產能超出市場需求,原因是「計劃經濟」,中國國有企業的功能尤其出眾。「這些(國有)企業通常受益於地方扶持計畫,因此除了比亞迪這樣的成功公司外,還有大量小型汽車製造商被認為是所在地區未來的冠軍。在環保技術方面,最近也出現了產能過快增長的情況。」德國專家認為「計劃經濟」不是好東西,割價出口令中國經濟停滯不前,再者,「更多產品若以低於成本的價格進入全球市場,貿易緊張局勢必加劇。」一句話︰中國似乎在損人不利己。

計劃經濟=做爛市=「中國經濟衰退」,邏輯很難令人信服。2024年1至2月,中國的汽車產量達到了32%,是全球總量的三分之一。中國成為了全球第一大汽車生產國,也將會是世界最大汽車出口國,沒有之一。

我們不擔心也不關心比亞迪、小米等汽車製造商賣一部車賺幾多或者蝕幾多,作為世界汽車大國衍生無比龐大的產業鏈,將會造就大量新增的中高收入階層。德國、日本、美國過去都是從汽車大國走過來的發達國家。

習近平向舒爾茨強調︰「當前形勢下,為防止衝突螺旋式升級甚至走向失控,各方應共同致力於早日恢復和平。」螺旋上升是黑格爾學說「辯證法」的用詞——事物之間出現了矛盾,矛盾雙方經過反復鬥爭,形成一個周期復一個周期的重覆——中德關係不必經過辯證法的無窮鬥爭打造出來,世界經濟發展更不必要經過這樣的階段。

最後,用黑格爾的名句寄予德國朋友︰「什麼是悲劇?悲劇就是善的衝突」。中國一向與人為善,德國也應如是;如是者,兩善求同存異,合作互利共贏是最好的。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