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新變異毒株Omicron 會影響疫苗效力 成為新一代「毒王」嗎?

博客文章

新變異毒株Omicron 會影響疫苗效力 成為新一代「毒王」嗎?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新變異毒株Omicron 會影響疫苗效力 成為新一代「毒王」嗎?

2021年11月27日 10:40 最後更新:10:58

世界衛生組織11月26日召開會議,討論南非的新型冠狀病毒新變種病毒株B.1.1.529;世衛會後表示,顧問小組建議列為「值得關注」(variants of concern),並將變種病毒株命名為「Omicron」。

世衛將變種病毒株命名為「Omicron」。AP圖片

世衛將變種病毒株命名為「Omicron」。AP圖片

這種變異毒株的一些特別之處引發了病毒學家和流行病學家的關注。華大基因的科普博主發文分析新變異毒株的特點和對全球防疫的確會產生衝擊,但他又指出,並不是突變多、逃脫免疫能力強,病毒威脅性就越大,目前對於Omicron,無須過於焦慮。

更多相片
世衛將變種病毒株命名為「Omicron」。AP圖片

世界衛生組織11月26日召開會議,討論南非的新型冠狀病毒新變種病毒株B.1.1.529;世衛會後表示,顧問小組建議列為「值得關注」(variants of concern),並將變種病毒株命名為「Omicron」。

變異毒株往往突變位點極多。

這種變異毒株的一些特別之處引發了病毒學家和流行病學家的關注。華大基因的科普博主發文分析新變異毒株的特點和對全球防疫的確會產生衝擊,但他又指出,並不是突變多、逃脫免疫能力強,病毒威脅性就越大,目前對於Omicron,無須過於焦慮。

新冠病毒會長期在免疫力低下患者體內生存。AP圖片

這種變異毒株的最大特點為,突變位點極多。這個毒株具備超過50個變異位點,其中32個變異位點在S蛋白上,以及有10個變異位點在S蛋白中最關鍵的受體結合域(RBD)上。

Omicron對疫苗效力或存在巨大影響。AP圖片

在一些免疫力低下患者體內,比如艾滋病患者或者某些長期服用抑制免疫力藥物的患者體內,因為缺乏有效的免疫系統的殺傷,導致病毒長期在患者體內生存,甚至可以長達一年甚至更久,而病毒在這個患者體內長期的複製,可能出現多種突變,甚至患者如果同時感染了多種新冠病毒變種毒株,這些毒株還有可能在患者體內完成了重組。也就是這些特定的人群可能會成為新冠病毒的天然突變場所。

Omicron會否成為新「毒王」有待觀察。AP圖片

那麼就會出現一個很嚴重的問題。我們都是按著我們以前設計的靶子做的疫苗,然後產生對應的抗體,這些抗體可以有效地結合我們設計的靶子或者跟這個靶子長得差不多的目標。但當這個標靶出現了太多的變化的時候,我們以前設計的疫苗產生的抗體就不會對這個完全扭曲了的靶子生效,這就相當於新冠病毒重新整了個容一樣。

變異毒株往往突變位點極多。

變異毒株往往突變位點極多。

這種變異毒株的最大特點為,突變位點極多。這個毒株具備超過50個變異位點,其中32個變異位點在S蛋白上,以及有10個變異位點在S蛋白中最關鍵的受體結合域(RBD)上。

這些變異位點,從理論上賦予了這種新的變異毒株可能具備前所未有的免疫逃逸能力。比如其中的一些突變會增加病毒與受體蛋白的結合能力,另一些突變可能會抑制人體的干擾素生成機制,還有一些突變可能增加病毒對已有抗體的免疫逃逸能力。

就目前的推測,這種變異毒株出現的原因,可能新冠病毒在一些免疫力低下的人群中長期突變造成的。

新冠病毒會長期在免疫力低下患者體內生存。AP圖片

新冠病毒會長期在免疫力低下患者體內生存。AP圖片

在一些免疫力低下患者體內,比如艾滋病患者或者某些長期服用抑制免疫力藥物的患者體內,因為缺乏有效的免疫系統的殺傷,導致病毒長期在患者體內生存,甚至可以長達一年甚至更久,而病毒在這個患者體內長期的複製,可能出現多種突變,甚至患者如果同時感染了多種新冠病毒變種毒株,這些毒株還有可能在患者體內完成了重組。也就是這些特定的人群可能會成為新冠病毒的天然突變場所。

那麼,我們需要對Omicron這個變異毒株提高警惕嗎?

回答是肯定的,病毒學家與傳染病學家之所以對這個毒株抱有極大的警惕,是因為他的變異位點過多,尤其是在S蛋白以及S蛋白中的受體結合域上,這裡通常是研發疫苗的核心標靶。

Omicron對疫苗效力或存在巨大影響。AP圖片

Omicron對疫苗效力或存在巨大影響。AP圖片

那麼就會出現一個很嚴重的問題。我們都是按著我們以前設計的靶子做的疫苗,然後產生對應的抗體,這些抗體可以有效地結合我們設計的靶子或者跟這個靶子長得差不多的目標。但當這個標靶出現了太多的變化的時候,我們以前設計的疫苗產生的抗體就不會對這個完全扭曲了的靶子生效,這就相當於新冠病毒重新整了個容一樣。

不過,我們需要現在對Omicron就開始恐慌嗎?回答是否定的。

要明確幾個概念。

第一,並不是變異越多的病毒威脅性就越大,這就跟縫合怪也不是最強的原因一樣。病毒的威脅程度並不是按著變異位點來累加的,甚至某些變異之間還會產生衝突。

第二,並不是逃脫免疫能力越強的病毒,威脅性就越大。從目前全球幾個主流毒株來說,Delta是當之無愧的No.1,但實際上Beta才是最擅長逃脫免疫能力的。也就是說,對於新冠病毒來說,傳播能力和複製速度才是對人類威脅性更大的因素。免疫逃逸能力相比於這兩個的優先級要低一些。

第三,現在發現的感染病例數字還很低,全球報告不到100人,還遠沒有到威脅全球的階段。從最新的報告數字來看,南非豪登省報告77例,博茨瓦納4例,中國香港1例(有南非的旅遊行程)。雖然有推測豪登省有更多的潛在Omicron病例,但這種局限性還是非常高的。

目前Omicron毒株主要還是在豪登省地區出現,這一情況有點像是Lambda毒株主要集中在秘魯一樣。這裡邊涉及生物學上一個冷門的原理,叫做建立者效應。這是一種極端的遺傳漂變形式,指的是部分突變基因的少數個體在某些封閉地區建立的新的群體,這一群體在當地繁殖,少與外界交流,所以在某地出現了一種優勢性的群落。

Omicron會否成為新「毒王」有待觀察。AP圖片

Omicron會否成為新「毒王」有待觀察。AP圖片

我們未來還要關注整個世界範圍內,Omicron的擴散形式,才能真正地判斷他是否會成為一個新的「毒王」。

否則就像是Lambda剛出現的時候一樣,當時全世界都在討論他是否對取代Delta成為新的主流毒株,但從去年8月都現在,Lambda毒株雖然從最初的幾百例擴散到了全球40個國家,甚至美國一度成為即秘魯本地第二大感染群體,但是一年的時間過去以後,Lambda變異毒株的主要分布範圍仍然只是巴西、哥倫比亞、厄瓜多爾、墨西哥、阿根廷、秘魯和智利這幾個南美國家,甚至在秘魯成為了當地的主流毒株,但對於全球範圍來看,Delta仍然是最主流毒株。

不過,未來如何,還需要我們對這個新變異毒株進行充分的實驗室研究以及真實世界的觀察。目前我們對這方面的研究還極度地缺乏,大多數都是停留在理論推測階段,所以這個病毒應該是一個引發科學界和政界關注,而對於普通人來說,暫時還完全沒有必要對這個病毒產生過度焦慮或者擔憂的情緒。




毛拍手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往下看更多文章

中美量子「糾纏」十年 內地論文稱美國霸主優勢漸失

2024年03月28日 09:24 最後更新:09:35

過去十年,中國動搖了美國在量子領域霸主地位。

《南華早報》27日聚焦中國量子科技發展態勢,指中國正縮小與美國量子主導地位差距,不僅專利申請量全球佔比超過美國,在美國長期領先的量子計算領域,也勢均力敵,尤其在量子通信領域有明顯優勢。報道稱,相較於美國大搞對華技術限制,中國在量子技術領域展現出開放合作態度。

中國國家知識產權局旗下《中國發明與專利》雜誌3月報道,過去十年,中國量子技術實現歷史性飛躍,從落後於頂尖國家到成為專利和生產領域的領先者。

雜誌另一篇關於全球量子技術論文也稱,中國在此期間實現了「量子優勢」。論文稱,美國早在1994年把量子技術納入國家規劃,中國直到2013年才把該技術納入國家計劃。盡管中國在該領域起步較晚,但2009年,中國的量子技術專利申請總量首次超過美國。

論文表示,中國「迅猛發展」的先進量子技術能夠與美國並駕齊驅。不過,美國仍然是量子技術專利被引用最多的國家,主要是在量子計算這一塊。

《南華早報》引述相關論文報道,美中發展量子技術採取不同戰略——中國專注於利用量子科學來保護通信安全,而美國則尋求發展先進的計算能力。但中國國家知識產權局發布最新專利數據表明,美國長期領先領域正受中國挑戰。

論文數據顯示,2013年至2022年,量子計算佔中國國內專利授權總量的56.5%,已超過量子通信的30.3%。憑藉量子資訊科學,量子電腦能夠比經典電腦更快地解決複雜問題。2003年到2022年間,全球量子技術專利申請有37%來自中國,超過了剛剛超過28%的美國。

《南華早報》報道,「中國在量子通信領域優勢尤其明顯,取得了發射全球首顆量子通信衛星(『墨子』號)等里程碑式的成就。」雖然普遍認為美國在量子計算和量子傳感(或先進的運動檢測技術)居於長期領先地位,比如總部位於倫敦的數據分析公司GlobalData 2022年報告指出,中國在量子計算技術方面落後美國約五年。但這間公司上月發布最新報告認為,中美兩國如今「幾乎勢均力敵」。中方論文預測,隨著量子傳感在中國越來越受到關注,專利預計將大幅增加。

2016年8月16日,酒泉衛星發射中心使用長征二號丁運載火箭,將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發射升空。新華社資料圖片

2016年8月16日,酒泉衛星發射中心使用長征二號丁運載火箭,將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發射升空。新華社資料圖片

此外,根據美國智庫蘭德公司上月向美中經濟與安全審查委員會聽證會提交報告,除了超導相關研究等特定子類別,美國被認為在量子計算的大多數方面都處於領先地位,然而,中國在量子計算特定方面的優勢讓美國的領先地位「值得商榷」。

《南華早報》報道,科學家之間的國際合作是量子研究一大特點,但中美在這一問題上呈現差異。

去年8月,拜登政府打著「去風險」發布一項行政令,禁止美國風險投資和私募股權公司投資中國量子計算、半導體和某些人工智慧領域。

相比之下,中方關於全球量子專利的論文指出,「需要深化和擴大國際合作」,包括與美國的技術合作。論文稱,盡管中國量子技術取得了重大進展,但創新環境仍「需要優化」,包括更多的政策規劃。

值得注意的是,量子技術作為新質生產力中未來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多次在中國《政府工作報告》被提及。去年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再次強調要加快量子計算等前沿技術研發和應用推廣。今年兩會期間,國務院國資委指出,2025年中央企業戰略性新興產業收入的佔比要達35%,在類腦智慧、量子資訊、可控核聚變等方面要提前佈局。

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在進行有效載荷光學性能測試。新華社資料圖片

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在進行有效載荷光學性能測試。新華社資料圖片

內地封面新聞報道,作為中國量子光學和量子資訊科學的開拓者、先行者與奠基人,中科院院士郭光燦說,中國的量子計算水準「目前位於國際第一梯隊。」不過,郭光燦也稱,在量子計算方面,中國仍與美國水準相差較大,仍需努力。「對比美國的進步,日本、德國還在直追,我們必須有緊迫感,抓緊相關研究。」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