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宋代官帽有對「長耳朵」 為防官員上朝「竊竊私語」?

歷史長河

宋代官帽有對「長耳朵」 為防官員上朝「竊竊私語」?
歷史長河

歷史長河

宋代官帽有對「長耳朵」 為防官員上朝「竊竊私語」?

2021年12月06日 14:15 最後更新:14:23

如果有留意中國歷代官服,都發現宋代官服的官帽,會有長長的頭飾,就像一對長「耳朵」。有一種說法稱,那是宋太祖趙匡胤發明的,為了防止朝臣在上朝的時候交頭接耳,竊竊私語,品論朝政。

那這是否是真的呢?其實早在宋太祖之前上百年,這兩條帶子就已經逐漸誇張伸長,人們以其長、挺為美,經歷百年的逐漸變長過程,並不是趙匡胤看到大臣交頭接耳不爽突然發明出來的。

更多相片
宋代官服 (網上圖片)

如果有留意中國歷代官服,都發現宋代官服的官帽,會有長長的頭飾,就像一對長「耳朵」。有一種說法稱,那是宋太祖趙匡胤發明的,為了防止朝臣在上朝的時候交頭接耳,竊竊私語,品論朝政。

唐官帽襆頭摺法 (網上圖片)

這一對長長的「耳朵」,原來只是固定帽子的帶子,這種官帽的頭飾,是從隋唐時代的「襆頭」演變而來。事實上,宋代正式文獻中也依然直接稱之為「襆頭」或「折上巾」。

晚唐五代壁畫中的襆頭 (網上圖片)

不過,由於兩個小小的襆頭角打結後,垂在後面好像不太美觀,甚至被認為不夠莊重,於是人們便想方法去作修正。於是,由初唐到晚唐三百年間,變得越來越長,甚至加了骨架,拗成各種固定造型。晚唐時,向左右伸長的平襆頭腳逐漸流行,看上去已和宋代的襆頭造型差不多。

影視中的包青天。(網上圖片)

長長的展角只是襆頭角的逐漸硬挺化、誇張化、威儀化,從實際結構功能發展為裝飾彰顯結構,這種情況在服飾發展史中其實很常見。宋代也只是延續了這種發展趨勢,並且進一步誇張化而已。

杭州小學生頭戴「一米帽」上課,保持社交距離。

至於防止交頭接耳這種說法,應該是出自元初的《席上腐談》:「宋又橫兩腳,以鐵線張之,庶免朝見之時偶語。」認為平橫的兩腳能夠臣子在上朝時「竊竊私語」。但明顯這個說法沒有任何理據,相信只是穿鑿附會而已。

宋代官服 (網上圖片)

宋代官服 (網上圖片)

這一對長長的「耳朵」,原來只是固定帽子的帶子,這種官帽的頭飾,是從隋唐時代的「襆頭」演變而來。事實上,宋代正式文獻中也依然直接稱之為「襆頭」或「折上巾」。

隋唐時代,襆頭原是一塊黑色的方形織物,有四個角,蓋在頭頂以後,兩角在後面打結下垂,另外的兩角則反折到頭頂上後再打結固定。

唐官帽襆頭摺法 (網上圖片)

唐官帽襆頭摺法 (網上圖片)

不過,由於兩個小小的襆頭角打結後,垂在後面好像不太美觀,甚至被認為不夠莊重,於是人們便想方法去作修正。於是,由初唐到晚唐三百年間,變得越來越長,甚至加了骨架,拗成各種固定造型。晚唐時,向左右伸長的平襆頭腳逐漸流行,看上去已和宋代的襆頭造型差不多。

事實上,很多宋代文獻也提及硬角、平角襆頭唐五代早已有之。比如宋魏了翁《古今考》記載:「五代至宋以襆頭為首飾,漆紗為之,橫長其帶。」北宋王得臣在《麈史》中指出,襆頭自出現之後,不斷變換新的式樣,由兩腳或彎曲向上、或兩闊腳,再發展為「展腳」,亦即是北宋的樣式。

晚唐五代壁畫中的襆頭 (網上圖片)

晚唐五代壁畫中的襆頭 (網上圖片)

長長的展角只是襆頭角的逐漸硬挺化、誇張化、威儀化,從實際結構功能發展為裝飾彰顯結構,這種情況在服飾發展史中其實很常見。宋代也只是延續了這種發展趨勢,並且進一步誇張化而已。

​再者,這種展角襆頭出現時也並非官員上朝專用,本是上下通用的帽子。當時上自天子、皇太子,到百官諸臣,甚至樂師、儀衛、戲子,誰都可以用,很多場合都會用。戴襆頭的宋太祖、宋徽宗、宋神宗,也是帝王常用的巾帽,甚至比官員還長,更顯威儀。

影視中的包青天。(網上圖片)

影視中的包青天。(網上圖片)

至於防止交頭接耳這種說法,應該是出自元初的《席上腐談》:「宋又橫兩腳,以鐵線張之,庶免朝見之時偶語。」認為平橫的兩腳能夠臣子在上朝時「竊竊私語」。但明顯這個說法沒有任何理據,相信只是穿鑿附會而已。

杭州小學生頭戴「一米帽」上課,保持社交距離。

杭州小學生頭戴「一米帽」上課,保持社交距離。

有趣的是,疫情期間宋代官帽又出現了。去年4月內地疫情好轉浙江杭州小學開學復課。當地一間小學校方為了防疫推廣「頭戴一米帽、保持一米距」守則,要求學生戴著自製的「一米帽」上課,由於帽子的外型神似宋朝官帽,讓學生上課彷彿變成了「百官上朝」,模樣十分有趣。

往下看更多文章

得齊秦兩地就如「高屋建瓴」 韓信幸留一命

2024年04月22日 20:00

「高屋建瓴」這個成語最早的相關典故出自《史記.高祖本紀》,當中有言:「⋯⋯田肯賀,因說高祖曰:『陛下得韓信,又治秦中。秦,形勝之國,帶河山之險,縣隔千里,持戟百萬,秦得百二焉。地勢便利,其以下兵於諸侯,譬猶居高屋之上建瓴水也⋯⋯』」

秦朝滅亡後,楚漢相爭以項羽江邊自刎為標誌落下帷幕。劉邦建立了「漢」政權,便厚厚賞賜了在戰爭中立下功勞的人。就以韓信為例,韓信作為漢初三傑之一,其功勞固然不可多得:聲東擊西虜魏王豹、強勢突襲相夏說、背水一戰大破陳余⋯⋯因此,劉邦便把韓信封為楚王。可是功高蓋主免不了惹來殺身之禍。韓信沒當上楚王不久,馬上就有人散播韓信謀反的謠言。劉邦聽後雖不知事情真偽,但也不敢怠慢,立即就和身邊諸將商議對策。

楚漢之爭歷時3年多,戰爭規模之大在中國古代戰爭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網上圖片)

楚漢之爭歷時3年多,戰爭規模之大在中國古代戰爭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網上圖片)

當時不少將領建議征討韓信,而謀士陳平就這樣向劉邦說:「陛下,韓信武藝高強,恐怕朝中將領都不是他對手。既然強攻不能制服韓信,不如使用計謀去對付他。」說罷,陳平就在劉邦耳邊獻上了一計⋯⋯

翌日,劉邦就向眾人宣報自己將到雲夢澤巡遊一事。恰好,韓信就在離雲夢澤不遠的陳縣。因此,韓信便召見了諸候,早早的守在大路旁,恭迎劉邦。可誰知,劉邦一到,韓信就被劉邦安排好的將士們給拿下了。

雲夢澤,又稱雲夢大澤,為中國歷史上最大的淡水湖之一。位於今中國湖北省江漢平原,推斷面積最廣時曾有4萬平方公里。今多已成為陸地,僅留零星水體如洪湖。(網上圖片)

雲夢澤,又稱雲夢大澤,為中國歷史上最大的淡水湖之一。位於今中國湖北省江漢平原,推斷面積最廣時曾有4萬平方公里。今多已成為陸地,僅留零星水體如洪湖。(網上圖片)

聽說劉邦把韓信收歸天牢,想為韓信說情的大夫田肯就急急忙的進宮面見劉邦。可是田肯一見劉邦,卻笑著說道:「可喜可賀啊,陛下!」劉邦一楞,問道:「可有什麽值得祝賀的?」見劉邦一臉茫然,田肯就娓娓道來的說著:「值得道賀的事情可是有好幾件。第一樁喜事當然是韓信束手就擒;第二樁喜事便是陛下您已經牢牢掌控了關中秦地。秦地地勢險要,山河環繞。像這種的優越的地理位置,即便百萬軍隊來襲,秦地哪怕只有兩萬兵馬都能抵擋住。憑著秦地這片有利的軍事要地,要對諸侯用兵簡直就像在高高的屋檐上倒下一瓶水那麼簡單!而且,陛下您東有齊地瑯琊、即墨等富饒之地,南有泰山作後盾,西有黃河,北有渤海。有著這樣的地勢,我們只需二十萬兵馬就可以抵擋敵方的百萬軍隊!所以說,齊地與秦地就好比東秦和西秦,陛下現在得此要地,難道不值得祝賀嗎?」

高祖劉邦聽完田肯的一席話,就明白田肯是在變相地為韓信求情,因為他所說的秦地、齊地是韓信的功勞。若不是韓信領兵征戰,他劉邦怎能擁有如此關鍵的齊秦兩地呢?劉邦略一沈吟,對田肯說:「你所言不無道理。」便下令賞賜田肯黃金五百斤。隨後,劉邦赦免了韓信。韓信雖幸留一命,卻難逃被貶為淮陰侯的命運。

韓信被貶。(網上圖片)

韓信被貶。(網上圖片)

後人由此提煉出「高屋建瓴」這個成語,比喻居高臨下,勢不可當。在現代漢語中指對事物把握全面,了解透徹。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