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是讀過金庸小說,對於慕容這姓氏都不會陌生。慕容復一心想恢復的大燕國,其實就是五胡十六國時期的「三燕」政權。2004年,考古學家在遼寧朝陽北大街挖掘出「三燕國都」龍城的宮城南門。
《天龍八部》中的慕容復,是武林中的絕世高手,與丐幫幫主並稱為「北喬峰南慕容」。史實上的慕容家族也英雄蓋世,幾年間於北方崛起,逐鹿中原近百年,究竟有甚麼「獨門秘技」?1965年,考古團在朝陽北票市馮素弗墓,發現一對外包銅皮的木質馬鐙。並認為遼西的慕容鮮卑,可能是最早將甲騎具裝和馬鐙應用於騎兵。正正這些在當時最先進的騎乘裝備和防護裝具,使慕容鮮卑建立的前燕軍力倍增,得以馳騁遼海。
中國自古到春秋時期,作戰都以車戰為主,騎兵僅是一種輔助。到了戰國時期,趙國與匈奴等遊牧民族為鄰,吸收了他們勇猛剽悍的經驗,主張「著胡服」、「習騎射」,趙國很快成為除秦國外國力最強的國家,列國也紛紛建立自己的騎兵部隊。
但當時,馬具也相當齊備,甚至有了馬鞍,唯獨沒有馬鐙。事實證明沒有馬鐙,人就不能很好固定在馬背,人、馬及武器力量不能發揮良好作用,所以在馬鐙發明之前,騎兵難以成為一支獨立的武裝力量。

北燕馮素弗墓出土馬鐙 (網上圖片)
據學者指,完備的馬具應當包括「銜鑣」、「鞍」、「鐙」三大部分,只有馬蹬的發明,尤其是雙鐙的應用,才標志著騎乘用馬具發展成熟。馬鞍秦漢之際已有,到東漢後期,出現一種專供達官貴人騎馬用的高橋型馬鞍,為了方便上下馬,促使發明馬鐙。1950年代,考古學家在湖南、南京、新疆、陝西等地出土了西晉、十六國時期的陶馬,發現有馬鐙。可見馬鐙自西晉起逐步普及。到現時為止,考古發現最早的馬鐙實物,還是在遼寧西部的朝陽,不僅數量最多,種類最全。在已挖掘的前燕、後燕、北燕(史稱三燕)的40座墓葬中,有10座發現馬具,而且馬鐙均為雙鐙,可見至少在三燕時期,慕容鮮卑已將馬鐙和甲騎具配備在騎兵隊伍中。
慕容鮮卑一直就是馬背上的民族,據《後漢書》載,他們早在東漢時就已「兵力馬疾,過於匈奴」。公元3世紀初遷居遼西,吸收了大量漢族先進文化。中原地區的精堪製鐵技術的輸入,為完備騎兵裝備提供充分條件。有了完備馬具裝備,慕容鮮卑在公元337年建立政權後,在北方佔據一席,戰事屢屢以少勝多。據文獻記載,公元338年,後趙30萬大軍進犯前燕國都大棘城。前燕皇帝慕容皝派其子慕容恪率2000輕騎,斬殺後趙3萬人,其他人落荒而逃。

網上圖片
「三燕」馬具首先影響遼東高句麗,通過高句麗影響朝鮮半島南部以及日本列島。學者指,高句麗在4世紀初出現較完備的馬具,不論是組合、形制、結構,都可看出是與三燕影響下的結果;日本5世紀古墳時代的馬具出土,但都能找到與三燕有淵源。

甘肅敦煌西魏壁畫《五百強盜成佛圖》中的重甲騎兵。(網上圖片)
至於歐洲馬鐙實物的出現,則在公元6世紀的匈牙利阿瓦爾人的墓葬中。據了解,阿瓦爾人是蒙古高原柔然人的後代。柔然在5世紀被北魏擊敗,西遷至歐洲多瑙河一帶定居,對當時拜占庭帝國構成嚴重威脅,故拜占庭國王提比略二世大改組騎兵,特別強調必須使用鐵製馬鐙,這是歐洲文獻資料中第一次提到馬鐙。不少學者都認為,是柔然將中國馬鐙傳到歐洲。

騎士時代是歐洲歷史上一個社會變革的重要時期。
專研中國科技史的英國學者李約瑟說:「只有極少的發明像腳鐙這樣簡單,但卻在歷史上產生了如此巨大的催化影響。就像中國的火藥在封建社會的最後階段,幫助摧毀歐洲封建社會一樣,中國的馬鐙在最初,幫助歐洲建立封建制度。」正是馬鐙的發明,才使中世紀的歐洲進入騎士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