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躺平主義」風氣漸盛,教育局局長楊潤雄日前表明加強價值觀教育,扶持學生建立正向思維。《價值觀教育課程架構》(試行版)昨公布,新增「勤勞」作為第十個首要培育的價值觀,有小學校長認為,勤勞特質在疫下更顯重要,不宜與學生課業壓力相提並論。新架構加強培養學生國家觀念、媒體及資訊素養等,當局指學校可參考教學和規劃示例,或自行發展校本課程。 
  最新出爐的《價值觀教育課程架構》(試行版)共八十九頁,取代以往中小學沿用的《德育及公民教育課程架構》,今學年率先試行,下學年全面落實。新架構加入「勤勞」作為第十個首要培養的價值觀和態度,教育局首席助理秘書長陳碧華昨解釋,現今社會形成一些惡習和壞風氣,如僥倖心態、懶惰、好逸惡勞、貪圖享受和不勞而獲等,對青少年帶來負面影響,期望家庭、學校和社會多方合作,在日常生活教育學生從小勤奮學習、樂於勞動等美德。
  被問到要求學生「勤勞」,會否令課業壓力百上加斤,身兼價值觀教育委員會成員、福建中學附屬學校校長徐區懿華認為,兩者不能掛鈎,而委員會有考慮到未來發展趨勢,需要哪些能力和態度,以及當前社會現況下,需要努力不懈特質,「我們希望通過框架,令學生得益、有能力面對未來數十年的挑戰,故加入『勤勞』不存在爭議。」
  同是委員會成員,教育工作者聯會黃楚標中學校長許振隆亦指,「躺平」屬於低欲望、低要求的想法,若滲入校園有嚴重後果,影響學生生涯規劃和向上流動,「我們都教學生站起來、立志向上。」
  新架構亦重點加強培養學生國家觀念、媒體及資訊素養等,以初小、高小、初中和高中四個學習階段,臚列個人、家庭、學校、社交,以及社會、國家和世界,各生活範疇的學習期望建議,列舉多達二十五個示例,以不同學科課堂或課外活動進行學習,包括如何通過宗教、中國歷史等科目或全方位學習等,進行價值觀教育。
  有別於舊架構,教育局指價值觀教育不會限於課時,亦包括上課以外的校內外時間,包括假期,學校應整體規劃及安排學生的學習時間,以「中央課程,校本調適」為課程發展方向,發展具校本特色的價值觀教育課程。陳碧華表示,學校毋須就價值觀教育,向當局提交報告,但可通過問卷評估工具,協助學生自評,檢視推行成效,「這些都是學校恒常做法,不會帶來額外的行政工作。」教育局副秘書長康陳翠華補充指,下學年全面落實時,委員會或會微調試行版內容,但未必有大修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