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1975年11月,袁隆平(右三)和同事李必湖(右一)在觀察雜交水稻生長情況。在黨和國家的大力支持下,全國有19個省、市、自治區先後組成科研協作組,開展群眾科學實驗,成功地育成了雜交水稻。新華社記者 孫忠靖 攝

1978年3月21日,全國科學大會上,湖南省代表袁隆平在小組會上發言。新華社記者 劉少山 攝

更多相片

這是1975年11月,袁隆平(右三)和同事李必湖(右一)在觀察雜交水稻生長情況。在黨和國家的大力支持下,全國有19個省、市、自治區先後組成科研協作組,開展群眾科學實驗,成功地育成了雜交水稻。新華社記者 孫忠靖 攝

1978年3月21日,全國科學大會上,湖南省代表袁隆平在小組會上發言。新華社記者 劉少山 攝

↑湖南省農業科技人員袁隆平(農業科學院研究員)(右)、李必湖在觀察雜交水稻生長情況。新華社記者 孫忠靖 攝(1976年發)

↑中國雜交水稻育種學家袁隆平(左三)和國際雜交水稻育種培訓班學員一起參觀湖南省水稻研究所高光效育種技術。新華社記者 王平 攝(1980年10月3日發)

1980年10月,我國第一個研究雜交水稻的育種家、湖南省農業科學院研究員袁隆平(左二),經過10多年刻苦的研究實驗,在有關科研單位的協作下,攻克了制種關,使雜交水稻的研究獲得全面成功,為水稻增產開闢了新的途徑。新華社記者 王平 攝

新華社記者 蔡國勝 攝。1994年7月16日發

袁隆平教授在觀察兩系法雜交晚稻結實情況。新華社記者 殷菊生 攝

2003年10月9日,「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在湖南湘潭縣泉塘子鄉的一個超級雜交稻示範田裏。新華社記者 丁文傑 攝

袁隆平在實驗田觀察水稻長勢(2007年5月10日攝)。新華社記者 趙眾志 攝

2020年11月2日,袁隆平院士在位於長沙的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與測產現場進行視頻連線。新華社記者 陳澤國 攝

↑湖南省農業科技人員袁隆平(農業科學院研究員)(右)、李必湖在觀察雜交水稻生長情況。新華社記者 孫忠靖 攝(1976年發)

↑中國雜交水稻育種學家袁隆平(左三)和國際雜交水稻育種培訓班學員一起參觀湖南省水稻研究所高光效育種技術。新華社記者 王平 攝(1980年10月3日發)

1980年10月,我國第一個研究雜交水稻的育種家、湖南省農業科學院研究員袁隆平(左二),經過10多年刻苦的研究實驗,在有關科研單位的協作下,攻克了制種關,使雜交水稻的研究獲得全面成功,為水稻增產開闢了新的途徑。新華社記者 王平 攝

新華社記者 蔡國勝 攝。1994年7月16日發

袁隆平教授在觀察兩系法雜交晚稻結實情況。新華社記者 殷菊生 攝

2003年10月9日,「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在湖南湘潭縣泉塘子鄉的一個超級雜交稻示範田裏。新華社記者 丁文傑 攝

袁隆平在實驗田觀察水稻長勢(2007年5月10日攝)。新華社記者 趙眾志 攝

2020年11月2日,袁隆平院士在位於長沙的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與測產現場進行視頻連線。新華社記者 陳澤國 攝

耕耘始終如一,所以飽滿,夢想念茲天下,所以偉大。

袁老,走好!




老照片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