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島日報報道)今夏以來,美國通脹明顯升溫,加上近日出現新變種病毒株Omicron,令疫情更添變數,導致今年來66次刷新高位紀錄的標普500指數,以及納指顯著回軟。過去一個月來,機構投資者已部署轉向價值股,但散戶投資者卻無視傳統投資智慧,繼續追捧增長股和科技股。


  增長股一般指的是那些預期未來盈利增長高於平均的企業,當中大多是科技公司,這類股份通常在低利率環境下蓬勃發展,追逐高回報的投資者多願意為持有增長股而承擔多少風險。比方說,據追蹤股市資金流向的Vanda Track調查顯示,上月晶片商超微(AMD)、顯示卡輝達(Nvidia)和蘋果公司仍為散戶熱捧的三大股份。


  AMD和輝達在11月雙雙大升26.5%,蘋果公司同期亦升近11%,跑贏標指上月回吐約1%的走勢。據杜瓊斯市場數據分析,散戶熱炒包括AMD和輝達在內的18隻股份,平均股價市銷率(Price-to-Sales Ratio)近13倍,即前述公司未來12個月銷售額的13倍,遠高於標指成分公司平均的3倍。


  不過,通脹上升通常不利這類增長股或科技股,因為通脹提升央行加息前景,導致債券孳息上升的同時,降低增長股承諾的未來現金流對投資者的吸引力。美國10月份消費物價指數(CPI)按年升6.2%,創30年最大漲幅,聯儲局主席鮑威爾周二在國會聽證中表示,是時候對通脹棄用「短暫性」的字眼,並稱將加快未來收水的步伐。


  秉承傳統投資智慧的華爾街機構投資者,早於11月初已開始調整手頭的投資組合。資金流向追蹤機構EPFR的數據顯示,截至11月17日的兩周內,機構投資者從重倉美國科技股的互惠基金和交易所買賣基金(ETF)撤走逾20億美元,是近22個月來走資額最高的兩周。


  數據顯示,機構投資者將資金轉投消費品、醫療保健和公用事業等等較為價值導向的板塊。這些板塊過去的估值往往較低,而且在前景不明朗及風險加劇之際,屬於防守性質較高的選擇。今年來,美股散戶與機構投資者在策略上分道揚鑣可以說是司空見慣,例子包括散戶較早前無視遊戲零售商GameStop和北美租車公司Hertz的基本業績,不惜與沽空這些體弱股份的機構投資者「對著幹」,夾淡倉炒高它們的股價。


  儘管散戶追捧的股份展現出如過山車般的走勢,對散戶而言卻有着一定的吸引力,正如Vanda Research的環球宏觀策略師帕特爾表示,通過這1年至年半觀察所得,發現首次公開招股、財政刺激措施和其他微觀事件,對散戶投資者行為的渲染力要比通脹數據大得多。他又謂,最起碼在這段期間,從未見過在CPI數據出爐翌日散戶投資者大量拋售增長股。


  值得一提的是,美國銀行和EPFR Global的數據顯示,今年來投資者向美國股票交易所買賣基金(ETF)和好倉基金投入近9000億美元的資金,創歷來新高,比過去19年的總和還要多,其規模亦超越債券和貨幣市場。


  獲資金青睞的板塊包括金融、消費、能源、房地產和基建等,這些源源不絕流入美股的破紀錄資金,當與聯儲局在新冠疫情爆發以來積極放水和推出財務刺激措施有關,剛宣布「收水」的儲局,這兩年放水的規模是2008年金融危機後的5至10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