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安倍狂言背後,藏著日本蓄謀已久的野心

博客文章

安倍狂言背後,藏著日本蓄謀已久的野心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安倍狂言背後,藏著日本蓄謀已久的野心

2021年12月03日 12:58 最後更新:13:05

12月1日,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以視頻方式出席在台北舉行的「影響力論壇」,鬧出不小的動靜。

安倍晉三狂言「台灣有事即日本有事」。AP圖片

安倍晉三狂言「台灣有事即日本有事」。AP圖片

發言中,安倍稱日本「無法容許台灣遭武力侵犯」「台灣有事即日本有事,也等同於日美同盟有事」,還聲稱「我們必須超前部署,防範中國從空中、海上、海底不斷進行各種軍事挑釁」,威脅中國如採取「軍事冒險行動」,無異於走向「經濟自殺道路」。

外交部就安倍晉三涉華錯誤言論提出嚴正交涉。

外交部就安倍晉三涉華錯誤言論提出嚴正交涉。

安倍的狂妄言論立馬引發中方強烈抗議。昨晚,中國外交部部長助理華春瑩緊急約見日本駐華大使垂秀夫,就安倍發表涉華錯誤言論提出嚴正交涉。

安倍已經落台,為甚麼又跳出來充當反華馬前卒?

《人民日報》旗下自媒體「俠客島」昨晚發文,直指安倍的發言看上去是給「台獨」勢力撐腰,其實還是借「大陸軍事威脅」為日本擴張軍備張目,與接連挑動台海話題的美國勾聯,提升日本在太平洋地區的影響力。

文章分析,日本的新保守主義組織結構已形成並日益強化。安倍的涉台言論看似狂妄出格,實際上,背後是日本右翼勢力不斷鼓吹中國威脅,煽動民眾不安全感。「這些舉動怎麼看都似曾相識,我們千萬不能掉以輕心。」

全文如下:

安倍是日本戰後任職時間最長的首相,去年由於「身體原因」卸任,近期又擔任了自民黨內最大派閥的會長。在任期間,安倍曾去靖國神社拜鬼,當時日本駐華大使也被中方深夜召見。不過,2020年卸任首相前,安倍貌似沒啥挑釁動作,中日關係保持了相對平穩,甚至小幅回暖。

此次發言中,安倍專門提及自己在任時日本的「軍事成果」:因為每年增加防衛預算,如今日本已擁有147架最先進的F-35隱形戰鬥機,日本還引進及自我研發新型巡航導彈,在與那國島及宮古島派駐陸上自衛隊,去年與美國舉行49次聯合軍演,等等。安倍還不忘踩中國,稱近30年來,中國軍費增長42倍,比日本高出4倍。言下之意,日本擴張軍力合情合理。

下台後仍不忘秀政績,不知日本新首相聽後作何感想。有分析認為,這是安倍在彰顯自己在黨內的存在感,展現權力掌控欲。安倍發言看上去是給「台獨」勢力撐腰,其實還是借「大陸軍事威脅」為日本擴張軍備張目,與接連挑動台海話題的美國勾聯,提升日本在太平洋地區的影響力。

有台灣網友一針見血:「日本就是軍國主義復辟,二戰侵略他國至今不反省,還恬不知恥說別國要侵略日本。」

台上有所收斂、在野「放飛自我」,這種做派是不少政客的慣用伎倆。不過,面對安倍這種鐵杆右翼、老牌政治家族的話事人,我們更要看到其背後日本深厚的右翼土壤。

過去數十年間,日本首相雖然換得跟走馬燈一樣,但整個日本社會日漸右翼化卻是大趨勢。這固然有經濟增長、日美同盟等因素的作用,更與戰後日本保守政治壟斷政權、保守勢力穩中見長密不可分。

日本戰敗後,駐日盟軍司令部實行間接統治,完全延續了日本原有的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統治體制。在盟軍司令部的庇護下,與軍國主義有著千絲萬縷聯繫的保守政治家集團被完整保留。同時,為壓制戰後的社會主義運動,盟軍司令部逐漸解除對軍國主義分子的處罰命令、恢復右傾各團體勢力、提前釋放在押戰犯等,這為今後日本新保守主義的產生儲備了政客群體。

冷戰期間,日本政壇一度出現「保守」與「革新」相互對立與鬥爭的局面。例如上世紀60年代,由於公明党成立和日共勢力擴大,自民黨從未單獨獲得超過2/3的議席,一直無法修改《日本國憲法》。但上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世界範圍內興起「新保守主義」思潮,尤其是90年代初泡沫經濟崩潰,日本政壇發生重大變化,以往「保革對立」的格局不復存在,整個日本政壇集體「右轉」,新保守主義成為主流意識形態。

需要指出的是,源於歐美國家的新保守主義思潮更多反映在經濟領域,包括私有化、小政府、減稅等政策(如里根和撒切爾改革),但在日本,新保守主義突出體現在政治和外交領域,是「意識形態型」的「政治中心主義」,目的是實現日本政治和軍事「大國夢」。

這就是日本政客不斷參拜靖國神社,不斷試圖擴充日本軍事實力、修改和平憲法,以及在東海、台海、南海等問題上作出挑釁舉動的大背景。只要這種深厚的右翼土壤存在,無論內閣怎麼換,日本政府的政策和價值取向就是可預期的,甚至容易滑向危險境地。
難怪新一屆日本內閣上台後,有日媒戲稱,新內閣是「長著岸田面孔的安倍內閣」。因為前任內閣的防衛大臣岸信夫留任、前外務大臣茂木敏充任自民党幹事長,已充分表明安倍和菅義偉時期的安保和外交政策將得到延續。

日本國內有大量根深蒂固、能量充沛的右翼團體。

1997年,保守勢力團體「守護日本會」和「日本國民會議」合併,成立新的保守主義團體「日本會議」。合併前,「守護日本會」主攻宗教界,「日本國民會議」主攻財界和文化界,合併後的「日本會議」就成為橫跨政治、宗教、商業、教育等多領域的龐大右翼團體。值得注意的是,這些右翼勢力念念不忘殖民台灣的歷史,致力於發展所謂的「日台關係」。

「日本會議」在日本47個都道府縣設有總部,在241個市町村下設支部,觸角延伸至日本列島各角落,成員人數為3.8萬人。目前,隸屬於「超黨派的日本會議國會議員懇談會」的兩院國會議員已有約290人,占國會議員總數的41%。此外,「制定美麗日本憲法的國民會」「保護皇室傳統的國民會」「一起參拜靖國神社的國民會」等右翼團體,也是「日本會議」的親密夥伴。

從組織架構看,無論是新成立的岸田內閣還是此前的安倍、菅義偉內閣,「日本會議」的成員占比始終保持在7成左右。岸田本人也是「日本會議」成員,算上他,本屆日本內閣的20人中,有15人是這一組織成員。

「日本會議」等右翼團體長期奉行「只做不說」原則,很少出現在日本媒體上,但他們在推動日本修憲、恢復日本「國格」等問題上尤其活躍,積累了巨大的政治能量。

這些右翼團體採取「草根群眾運動+政治遊說」的「上下並行」機制,逐步推動日本社會右傾化。比如釣魚島問題及東海大陸架問題的升級,就與日本右翼勢力的參與及挑唆以及日本政府對右翼勢力的表面上指責、暗地裡支持合作有密切關聯。

日本的新保守主義組織結構已形成並日益強化。安倍的涉台言論看似狂妄出格,實際上背後是日本右翼勢力不斷鼓吹中國威脅,煽動民眾不安全感。這些舉動怎麼看都似曾相識,我們千萬不能掉以輕心。




毛拍手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往下看更多文章

韓國今次不「偷」改明搶? 作家稱漢字由韓國人創造

2024年03月19日 12:33 最後更新:12:40

韓國人又出謬論。作家金振明聲稱,韓國人長久以來存在「歷史誤區」,其實漢字是由韓國人創造。

尹錫悅競選演講時,曾以漢字條幅「必生則死,必死則生」,表明勇氣和决心。

尹錫悅競選演講時,曾以漢字條幅「必生則死,必死則生」,表明勇氣和决心。

當地時間2月1日,韓國電視節目「big question」在YouTube上傳了一段約20分鐘的影片。

視頻中,韓國作家金振明「教導」韓國人要學習「正確的歷史」。他說,韓國人對歷史的誤解多達300萬個案例,而其中最被廣泛誤解的便是漢字的起源。他聲稱,這是由於歷史上的朝鮮曾是中國的附屬國,所以人們「自然而然」地認為漢字起源於中國,從而很難想像漢字實際上是源自韓國的。

視頻截圖

視頻截圖

金振明稱,從中國的角度看,因為漢朝是當時歷史上面積最大的國家,所以以該朝代的名稱來命名文字,稱之為「漢字」。他還「惋惜」,韓國的「漢江」「大漢門」等名稱都是受到了作為中國附屬國影響的結果。

緊接著,金振明又「誇誇其談」,說出了他所謂的理解:

「但其實漢字不是中國創造的,是我們(韓國)人民創造的文字……而且『漢字』應該稱為『殷字』,因為漢字實際是在殷商甲骨文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而殷商(商朝)並不是中國的國家,是東夷族創建的。現在留下的東夷族就只有韓國人和日本人,所以實際上,漢字是由我們的祖先東夷族創造的。」他還稱,「不瞭解歷史就意味著一個國家不可能成為『高級國家』,人類也不可能成為『高級人類』。」

這個節目在YouTube上目前已經獲得了95萬播放量。然而,金振明的這番言論却遭到了本國網民「拆台」,有網民表示,「我忍著看完了(這個視頻),感覺像是什麽『創造科學』的邏輯,看得我非常尷尬」。

還有人稱,「為什麽你還要覬覦漢字呢,韓語的發音很適合韓國人語言表達(方式),這就足够了。」 「金振明(他)到底還是瘋掉了。」 「那些自稱為歷史小說家的人(都有一個傾向),大部分都未經驗證就隨便胡說。」

妄稱所謂「韓國人祖先東夷族傳播漢字」的論調,在韓國早已有之。據韓國保守媒體NewDaily在2011年的報道,韓國「全國漢字教育促進總聯合會」創始人陳泰夏認為,漢族沒有創造漢字,漢朝時也沒有「漢字」這個名稱;漢字是韓國人的祖先東夷族在甲骨文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文字。

朝鮮半島歷史學一直分為兩個流派,一派認為朝鮮起源於殷商,即所謂的「箕子朝鮮」,另一派則更多宣傳民族主義,說朝鮮起源於檀君神話——這一派系目前是朝鮮共和國的主體史觀,而在韓國則在樸正熙時期被以「不科學與缺乏考古依據」被剔除出歷史教科書。但是,依靠這兩種史觀,朝鮮半島將自己的所謂民族史强行延長到了3000多年以前。

韓國作家的言論,顯然就是為韓國人的第一種箕子朝鮮的史觀進行背書——朝鮮源於殷商。但是問題在於,殷商人當年用的是甲骨文,但是朝鮮半島一沒有使用過甲骨文,二沒有挖掘出甲骨文文物,他的言論是站不住脚,經不起推敲的。

而且當年朝鮮是直接借鑒的中原王朝的漢字體系,李氏朝鮮王朝推廣自己的文字訓民正音時,遭遇了上層貴族與讀書人的强烈反對,他們給出的理由是「此乃舍中國自同於夷狄是所謂弃蘇合之香而取螗螂之丸也」。

也就是說,放弃中文,而學所謂的韓文,是捨弃先進的中國文化,而把自己降低到夷狄愚昧的水平,是放弃名貴的蘇合香而自己使用低檔螳螂丸的愚蠢之舉。

現在韓國作家則偷換概念,將朝鮮半島古代借鑒學習的漢字說成是自己的原創。

實際上這已經不是韓國人第一次搞類似的事情了,早在兩年前,韓國市民團體就曾經製作「春節海報」,以抗議聯合國發行Chinese Lunar Calendar系列主題紀念宣傳品。

聯合國在2022年發佈的「虎嗅薔薇」郵票,慶賀中國農曆新年。

聯合國在2022年發佈的「虎嗅薔薇」郵票,慶賀中國農曆新年。

而一個事實上的大背景是,自上世紀60年代,韓國在文化上採取的去漢化政策已經推行了超過50年,儘管很多韓國民族主義者在人前大談特談「文化自主」,但他們心裏很清楚什麽是真正的好東西。

韓國人在古代確實是使用漢字,這一點毋庸置疑,但是反過來說是自己創造了漢字,這就有點太不要臉面了。

爭春節名字也好,說漢字是韓國人創造也罷,表面上是一些人玩文字游戲,實際上是為了爭奪國際話語權。

韓國作家先生第一個結論:漢子是由韓國人創造。但是證據呢?因為韓國古代文獻都是用中文記錄的嗎?

歷史上的第二個結論:訓民正音也是韓國人創造的。

當時的大背景:訓民正音是世宗大王為方便貫徹落實自己的命令與統治思想,而結合韓語發音特點發明的。可以將世宗大王發布諺文與周有光發布漢語拼音類比。

朝鮮半島長期是沒有自己的文字的,在漫長的時間裏,朝鮮半島的上層社會是依靠引入漢字來構建自己的語言書寫文化體系的。實際上不僅僅是朝鮮半島,日韓朝越都是大中華文化圈的一份子,日文裏有大量的漢字,朝鮮越南更是直接使用漢字書寫體系——雖然朝鮮後來有諺文(訓民正音),越南有字喃。但朝越創立諺文和字喃的目的,只是單純為了簡單記錄本民族口語,諺文雖然「象形而字仿古篆」,但本質還是一種拼音文字。

所以就引發了歷史上第三個事實:訓民正音和彥文長期以來受到兩班階層的反對、抵制與鄙視,只能在其他三個階層,尤其是婦女中流行。

何為兩班階層,其他三個階層又是什麽?類似於印度的種姓制度,在古代的朝鮮半島,也存在將人民分成四個階級的身份等級結構,即兩班、中人、良人、賤人。其中的兩班,是最先發展確立起來的。

《易·說卦》中寫道:「聖人南面而聽天下。」說的是中國古代以南面為尊位,所以天子、諸侯面見臣子,或士大夫面見僚屬的時候,都朝向南面。高麗的國家建制基本效仿唐制,因此國王也沿襲了「南面聽政」的慣例,國王朝向南面,大臣立於左右兩側,東側為文班、西側為武班,因而有了文、武兩班的說法。

隨著時代的發展,兩班也逐漸從官制概念發展成為代表著社會地位的身份概念,成為王權以下上層統治階級的代稱。

歷史第四個事實:高麗後期,許多鄉吏通過科舉考試,成功進入兩班體制,還有一些醫官、翻譯,憑藉為蒙古人服務,與元帝國密切關係,也進入兩班體制。

說白了,就是一部分人通過專業技能素養,實現了階級躍升。類似於印度提升種姓的梵化過程。

印度種姓的梵化可以通過改變飲食與生活習慣來體現?朝鮮半島的階級躍遷又是依靠什麽呢?自然就是學漢字,讀儒家經典,成為有學識之人。

所以就不難理解上層社會為啥堅决反對並抵制訓民正音了。

歷史第五個事實:李成桂建立李氏朝鮮後,大規模整頓兩班體制,認為是兩班體系內人員迅速膨脹,引發社會矛盾加劇。

針對龐大的鄉吏,李成桂限制其科舉應試資格,還强制還原了兩班官僚中的鄉吏,限制兩班權力,設立鄉吏監督部門,明確區分了兩班和鄉吏之間的身份等級,還對胥吏、技術官和庶孽也進行了廣泛的降格,分化了高麗王朝時期的兩班階層,明確細化並確立了以兩班地主為中心的等級森嚴的四民身份等級結構。

朝鮮人做夢也沒想到,在明目張膽種族歧視實行四等人統治時代的元朝,大家尚且有上升的通道,而到了明朝,這種通道反倒被全羅李氏給鎖死了。

李朝時代,兩班是上層統治階級(類似婆羅門與刹帝利),中人則多是降格的吏人和技術官(刹帝利),身份次於兩班而高於良人,構成了下層官僚階級,良人大多從事農業和工商業(類似吠舍),教育水平低下,有納稅和服兵役的義務,而賤人則處於最受壓迫的社會底層(首陀羅和賤民)。

朝鮮的身分制度極為森嚴,只有兩班出身的官吏才能升至正一品,中人最高只能升到正三品,其中士官、鄉吏出身者限品於正五品,胥吏以下限品於正七品,而賤人原則上不能任官。

到了世宗大王時代,朝鮮發展成為了以「文班」和「武班」為主體的兩班統治階層,與以中人——平民階層、良人——身良役賤階層和賤民階層為主體的被統治階層。

歷史第七個事實:良人與賤民中,很多人都是貴族的奴婢,男為奴女為婢,主要是以血統、罪犯、戰俘為其來源。

看過韓劇《明成皇后》的觀衆,或許會對裏面的一個詞有印象——奴婢文書,當時劇中在演繹東學党起義這段時,即東學黨與朝廷談判後簽訂了《全州合約》,內容除了停戰、「打土豪、分田地」以外,還有「燒毀奴婢文書」、「允許青年寡婦再嫁」、「不得强制屠夫戴平壤笠」等破除封建的內容。

歷史第八個事實:在世宗大王發明訓民正音之前,包括王建在內的多個國王曾經試圖改革奴婢制度,但是遇到了極大的阻力,受到包括兩班貴族在內的强烈反對。這其實是所謂「華化」與「土俗」之間激烈的爭鋒。訓民正音的頒布實施,實際上是世宗大王强化土俗,以制約對抗貴族的手段之一。

這就有意思了,當年朝鮮世祖大王發布諺文和訓民正音時,「國之語音,异乎中國,與文字不相流通。故愚民有所欲言而終不得伸其情者多矣。予為此憫然,新制二十八字,欲使人人易習,便於日用矣。」

但當時世宗大王這一行為遭到了朝鮮上層社會特別是讀書人的嚴重反對、抵制與抗議。

網民「劉昭廷」說,當年那種情况下,朝鮮的貴族强烈反對使用諺文,尚且還知道要臉,也只是强調「弃漢文而用正音」是「舍中國自同於夷狄是所謂弃蘇合之香而取螗螂之丸也」,也沒有整出過「漢字由韓國人創造」的暴論,怎麽到現在為了宣傳所謂民族主義,啥都要「偷」了嗎?

換句話說,現在的韓國人還認識多少漢字?一般的人可能也就會幾百個字的水平,而且因為韓文的推廣與普及,韓語表達的準確性都下降了,漢字真要是他們發明的,那恰恰說明韓國人成了這個世界上最丟人的民族了……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