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德國候任外長揚言「對華強硬」 駐德使館回應:做「建橋者」而非「建牆者」

博客文章

德國候任外長揚言「對華強硬」 駐德使館回應:做「建橋者」而非「建牆者」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德國候任外長揚言「對華強硬」 駐德使館回應:做「建橋者」而非「建牆者」

2021年12月04日 11:14 最後更新:11:18

即將上任的德國候任外長安娜萊娜·貝爾伯克(Annalena Baerbock)日前接受德國媒體採訪,向外界披露了新一屆德國政府的部分外交政策方略,揚言她任內將對中國採取更加「強硬」的路線。

貝爾伯克稱任內將對中國採取更加「強硬」的路線。AP圖片

貝爾伯克稱任內將對中國採取更加「強硬」的路線。AP圖片

現任德國首相默克爾被認為是對華理性派,在她領導下,中德關係比較融洽。默克爾所屬政黨在大選中落敗,外界關注默克爾落任後,德國新政府如何處理對華關係。

中國駐德國使館發言人回應貝爾伯克言論。

中國駐德國使館發言人回應貝爾伯克言論。

對於德國候任外長貝爾伯克的言論,中國駐德國使館發言人回應,中方重視中德全方位戰略夥伴關係,中德關係健康穩定發展不僅有利於雙方,也有利於世界。希望德方個別政客客觀全面地看待中國和中德關係,切實尊重中方核心利益和重大關切,做兩國之間的「建橋者」而非「建牆者」。

根據德國《日報》(Die Tageszeitung)報道內容,貝爾伯克表示,為了解決氣候變化、新冠疫情等全球性問題,德國和中國需要相互合作。但她隨後又話鋒一轉,聲稱德國在其他領域面臨中國的「系統性競爭」,德國應與所謂的「民主夥伴」團結以「捍衛價值觀」。

報道截圖。

報道截圖。

德國新政府此前發佈的聯合組閣協議中列舉了涉台、涉港和涉港議題,其中不僅揚言要「支持台灣地區實際參與國際組織」,還繼續污蔑中國在新疆地區「侵犯人權」,「一國兩制」在香港「需要得到恢復」等。

在被問及德國在新執政聯盟領導下是否會對中國「更具對抗性」時,貝爾伯克聲稱,對話是國際政治的核心,「但這不意味著要『掩蓋事物』或保持沉默。」她稱自己追求的所謂「價值導向外交」將會是「對話和強硬的結合」。

貝爾伯克稱歐盟成員國需要「團結起來」追求「一致的中國政策」。

貝爾伯克稱歐盟成員國需要「團結起來」追求「一致的中國政策」。

貝爾伯克稱,歐盟不應在經濟方面「小看」自己,而是要「統一口徑」利用歐盟的經濟影響力與中國打交道。她說德國作為歐盟最大的經濟體,不能再像過去一樣在對華政策上只考慮本國市場,27個成員國需要「團結起來」追求「一致的中國政策」。

她還繼續污蔑中國新疆存在所謂「強逼勞動」,揚言要讓歐盟禁止進口新疆生產的商品。

貝爾伯克是德國綠黨的聯席主席之一。根據德國社民黨、綠黨和自民黨達成的聯合組閣協議,貝爾伯克將出任新政府的外交部長,另一名綠黨聯席主席羅伯特·哈貝克(Robert Habeck)則將擔任副總理兼新設立的氣候和經濟事務部部長。

綠黨曾多次炒作反華議題,還公開支持對中俄採取「強硬立場」。德媒稱,這是9月大選後,貝爾伯克首次在採訪中重點談論對華政策。有德國網民擔心,她的外交政策可能導致德國陷入一場針對中俄的「新冷戰」。

前德國左翼黨領導人奧斯卡·拉方丹(Oskar Lafontaine)接受德媒採訪時曾批評稱,貝爾伯克的外交政策是在「不加批判地追隨美國」與中俄「對抗」。拉方丹直言,這名綠黨領導人的上台可能會給德國帶來一場「災難」。

對於貝爾伯克揚言要「對華強硬」的言論,中國駐德大使館發言人12月2日回應稱,中方重視中德全方位戰略夥伴關係,中德關係健康穩定發展不僅有利於雙方,也有利於世界。明年是中德建交50週年。半個世紀以來,兩國關係發展經驗表明,國與國之間完全可以超越意識形態差異,避免零和博弈,實現互利共贏。

中國駐德大使館發言人話,在一段時間以來,一些人士看待中歐、中德關係愈發強調分歧、差異,甚至上升到制度競爭層面。但當前中歐、中德之間的差異和分歧並不比50年前更大。相較彼時,今天雙方合作面和利益交集顯然更大。我們願同德國新政府相向而行,在相互尊重、平等互利基礎上擴大共同利益,推動中德、中歐關係行穩致遠。

中國駐德大使館發言人表示,希望德方個別政客客觀全面地看待中國和中德關係,切實尊重中方核心利益和重大關切,把精力用在推動雙方各領域務實合作上,做兩國之間的「建橋者」而非「建牆者」。




深喉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往下看更多文章

中國「產能過剩」?分析:美國操弄對華議程的最新話術

2024年04月18日 13:02 最後更新:13:18

美國財長耶倫16日再次炒作所謂中國「產能過剩」,聲稱解決產能過剩和更廣泛的宏觀經濟失衡問題,有助中國經濟發展。中國駐美使館對此予以駁斥。

「誠然,近年來中國電動汽車、鋰電池和光伏產品出口有所增長,但這是國際分工和市場需求的結果。」駐美使館發言人劉鵬宇指出,供需平衡是相對的,不平衡往往是常態,「解決這些問題主要還要依靠市場按照價值規律進行調節。」

內地觀察者網注意到,所謂「產能過剩」,是美國政客操弄對華議程的最新話術。作為著名經濟學家,耶倫近期無視經濟學常識,持續炒作中國「產能過剩」話題,受到多方駁斥。

AP資料圖片

AP資料圖片

耶倫本月4日至9日訪華,是今年首位訪華的美內閣成員。8日,財政部副部長廖岷介紹,雙方就發展中國家債務處理、世界銀行改革、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治理改革、反洗錢和反恐怖融資等全球性挑戰議題深入交換意見,同意在多邊渠道下就相關問題繼續保持溝通與合作。

廖岷表示,中美達成以下新的共識成果:一是由兩國財政部牽頭,在中美經濟工作組框架下就兩國及全球經濟平衡增長議題進行交流。二是由中國人民銀行和美國財政部牽頭,在金融工作組框架下就金融穩定、可持續金融、反洗錢等議題持續開展交流。

中國社會科學院美國問題專家呂祥介紹,所謂「平衡增長」,包括許多議題:各國如何平衡自身的供給和需求,如何平衡自身的國家安全利益和經濟發展利益,如何平衡自身的利益和他人的利益等。

「平衡增長」一詞同樣暗示了美國的兩面性。呂祥認為,美國既想要借中國市場發展自身,又要打壓中國高新技術和優勢產能的崛起,這種兩面性對華政策預計會經歷一個長期過程。

至於耶倫等美國政客近期炒作「產能過剩」,呂祥表示,此舉實質上是希望中國給美國留時間。同時,「這些話是說給美國人聽的」,以配合現任總統拜登的連任競選。

去年9月,為落實中美兩國元首峇里島會晤重要共識,根據國務院副總理、中美經貿中方牽頭人何立峰與耶倫達成的共識,中美雙方商定,成立經濟領域工作組,包括「經濟工作組」和「金融工作組」。

「經濟工作組」由中美兩國財政部副部長級官員牽頭,「金融工作組」由中國人民銀行和美國財政部副部長級官員牽頭。兩個工作組將定期、不定期舉行會議,就經濟、金融領域相關問題加強溝通和交流。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