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德國候任外長揚言「對華強硬」 駐德使館回應:做「建橋者」而非「建牆者」

博客文章

德國候任外長揚言「對華強硬」 駐德使館回應:做「建橋者」而非「建牆者」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德國候任外長揚言「對華強硬」 駐德使館回應:做「建橋者」而非「建牆者」

2021年12月04日 11:14 最後更新:11:18

即將上任的德國候任外長安娜萊娜·貝爾伯克(Annalena Baerbock)日前接受德國媒體採訪,向外界披露了新一屆德國政府的部分外交政策方略,揚言她任內將對中國採取更加「強硬」的路線。

貝爾伯克稱任內將對中國採取更加「強硬」的路線。AP圖片

貝爾伯克稱任內將對中國採取更加「強硬」的路線。AP圖片

現任德國首相默克爾被認為是對華理性派,在她領導下,中德關係比較融洽。默克爾所屬政黨在大選中落敗,外界關注默克爾落任後,德國新政府如何處理對華關係。

中國駐德國使館發言人回應貝爾伯克言論。

中國駐德國使館發言人回應貝爾伯克言論。

對於德國候任外長貝爾伯克的言論,中國駐德國使館發言人回應,中方重視中德全方位戰略夥伴關係,中德關係健康穩定發展不僅有利於雙方,也有利於世界。希望德方個別政客客觀全面地看待中國和中德關係,切實尊重中方核心利益和重大關切,做兩國之間的「建橋者」而非「建牆者」。

根據德國《日報》(Die Tageszeitung)報道內容,貝爾伯克表示,為了解決氣候變化、新冠疫情等全球性問題,德國和中國需要相互合作。但她隨後又話鋒一轉,聲稱德國在其他領域面臨中國的「系統性競爭」,德國應與所謂的「民主夥伴」團結以「捍衛價值觀」。

報道截圖。

報道截圖。

德國新政府此前發佈的聯合組閣協議中列舉了涉台、涉港和涉港議題,其中不僅揚言要「支持台灣地區實際參與國際組織」,還繼續污蔑中國在新疆地區「侵犯人權」,「一國兩制」在香港「需要得到恢復」等。

在被問及德國在新執政聯盟領導下是否會對中國「更具對抗性」時,貝爾伯克聲稱,對話是國際政治的核心,「但這不意味著要『掩蓋事物』或保持沉默。」她稱自己追求的所謂「價值導向外交」將會是「對話和強硬的結合」。

貝爾伯克稱歐盟成員國需要「團結起來」追求「一致的中國政策」。

貝爾伯克稱歐盟成員國需要「團結起來」追求「一致的中國政策」。

貝爾伯克稱,歐盟不應在經濟方面「小看」自己,而是要「統一口徑」利用歐盟的經濟影響力與中國打交道。她說德國作為歐盟最大的經濟體,不能再像過去一樣在對華政策上只考慮本國市場,27個成員國需要「團結起來」追求「一致的中國政策」。

她還繼續污蔑中國新疆存在所謂「強逼勞動」,揚言要讓歐盟禁止進口新疆生產的商品。

貝爾伯克是德國綠黨的聯席主席之一。根據德國社民黨、綠黨和自民黨達成的聯合組閣協議,貝爾伯克將出任新政府的外交部長,另一名綠黨聯席主席羅伯特·哈貝克(Robert Habeck)則將擔任副總理兼新設立的氣候和經濟事務部部長。

綠黨曾多次炒作反華議題,還公開支持對中俄採取「強硬立場」。德媒稱,這是9月大選後,貝爾伯克首次在採訪中重點談論對華政策。有德國網民擔心,她的外交政策可能導致德國陷入一場針對中俄的「新冷戰」。

前德國左翼黨領導人奧斯卡·拉方丹(Oskar Lafontaine)接受德媒採訪時曾批評稱,貝爾伯克的外交政策是在「不加批判地追隨美國」與中俄「對抗」。拉方丹直言,這名綠黨領導人的上台可能會給德國帶來一場「災難」。

對於貝爾伯克揚言要「對華強硬」的言論,中國駐德大使館發言人12月2日回應稱,中方重視中德全方位戰略夥伴關係,中德關係健康穩定發展不僅有利於雙方,也有利於世界。明年是中德建交50週年。半個世紀以來,兩國關係發展經驗表明,國與國之間完全可以超越意識形態差異,避免零和博弈,實現互利共贏。

中國駐德大使館發言人話,在一段時間以來,一些人士看待中歐、中德關係愈發強調分歧、差異,甚至上升到制度競爭層面。但當前中歐、中德之間的差異和分歧並不比50年前更大。相較彼時,今天雙方合作面和利益交集顯然更大。我們願同德國新政府相向而行,在相互尊重、平等互利基礎上擴大共同利益,推動中德、中歐關係行穩致遠。

中國駐德大使館發言人表示,希望德方個別政客客觀全面地看待中國和中德關係,切實尊重中方核心利益和重大關切,把精力用在推動雙方各領域務實合作上,做兩國之間的「建橋者」而非「建牆者」。




深喉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往下看更多文章

李顯龍5月卸任 交棒黃循財 李光耀家族第三代為何無人接棒?

2024年04月16日 17:06 最後更新:17:11

新加坡總理公署4月15日發布公告,宣布李顯龍將在5月15日正式卸下總理職務,交棒給接班人、副總理兼財政部長黃循財。

新加坡總理李顯龍將在5月15日交棒予黃循財。

新加坡總理李顯龍將在5月15日交棒予黃循財。

人們常說新加坡是「李家坡」,就是因為李家一枝獨大。

李光耀創立新加坡後成為首任總理。李顯龍1952年2月10日出生在新加坡,這位含著金鑰匙出生的新加坡「太子」,自幼便有光環加持。李光耀卸任後接任的是吳作棟,「過渡」了14年後,李顯龍成功接班成為第三位總理。

到了李光耀家族的第三代,成員們在新加坡的政治舞台上顯得相當低調,仿佛集體選擇了「隱身模式」。

無論是與前妻所生的李修齊和李毅鵬,還是現任夫人何晶膝下的兩位公子李鴻毅和李浩毅,關於李顯龍的四位兒女們是否會遵循家族政治軌迹的問題,至今仍是個懸念。

至少到目前為止,他們並沒有選擇走傳統的家族政治路綫,而是各自在學術、商業或其他領域追求職業發展。

李顯龍最大的兒子,也就是李光耀的長孫李毅鵬,1982年出生,患有白化病,曾經還有自閉症。因為身體健康原因,他無法接班。

次子為新加坡政府開源科技部主管李鴻毅。在新加坡軍隊服過役,當過排長。曾因越級上報,直接向國防部長發郵件抱怨自己的長官,受到廣泛指責。他的優勢是科技,不擅長行政管理。

小兒子李浩毅是工程師程序員,和政治完全沒有接觸。

所以最開始李顯龍公開的2位接班人,都不是自己的兒子,一位是王瑞杰,另一位就是黃循財。

廣大人民群眾對李家第三代的關注點,與其說是期待他們填補政治領袖的真空,倒不如說是對他們如何在各自的崗位上施展拳脚,為國為民貢獻力量的好奇。

再說說李家二代的另一位重要人物——次子李顯揚及其子女,他們的故事同樣耐人尋味。其中,李顯揚的兒子李繩武,一邊在美國哈佛大學潜心研究經濟學,一邊在社交媒體上扮演「鍵盤俠」,甚至語出驚人:「新加坡不需要再來個李家領導人了」。這句話猶如他在暗示自己無意加入本國政治圈的熱鬧派對,同時也折射出李氏三代在政治觀念上的轉型。

現在,李顯龍只能像父親李光耀先傳位吳作棟一樣安排,將來就看李家第四代能不能成氣候了。

現年72歲的新加坡總理李顯龍15日透過總理公署宣布,他預定5月15日卸任總理,由副總理黃循財接任總理。

其實李顯龍在去年就宣布找好了接班人。2023年11月5日,李顯龍在人民行動黨大會上宣布,在下一届全國大選前,交棒給副總理兼財政部長黃循財,由他領導人民行動党在來届大選中爭取人民委托。

黃循財(Lawrence Wong)1972年出生於新加坡,祖籍中國海南,畢業於密歇根大學安娜堡分校,經濟學碩士,新加坡人民行動黨成員,現任新加坡副總理、財政部長。

因為疫情應對處置科學得當,黃循財得以在人民行動黨內崛起。在上一輪部長職務變更中,獲任財政部部長職位的人,就是李顯龍的接班人。黃循財也將是這個城邦國家建國近60年來,第二位李氏家族之外的領導人。

按照新加坡接班的慣例,李顯龍會在帶領人民行動黨渡過重大危機(疫情)後卸任,還會給接班人「扶上馬送一程」。

早在去年8月20日,李顯龍即在電視講話中表示,將權力移交給年輕一代領導人的計劃已「回到正軌」,其實,現在越來越多的决策權已經下放給第四代領導團隊。也就是說,即使現在他還在擔任一把手的時候,很多决策也是第4代領導團隊做出的。

未來新加坡的外交走向是什麽?

黃循財在2023年5月及12月兩度訪華,他曾在訪華時指「永遠不要押注中國衰弱」,認為中國是能為雙邊合作提供巨大機會的經濟體。黃循財看好中國的發展潛力,在任內首次訪美時稱,嘗試圍堵中國崛起不僅十分困難也不會有效。

很顯然,李顯龍交班給黃循財後,新加坡走的還是不在中美間選邊的路綫。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