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中大研發金納米顆粒 有望治療銀屑病

社會事

中大研發金納米顆粒 有望治療銀屑病
社會事

社會事

中大研發金納米顆粒 有望治療銀屑病

2021年12月07日 19:11 最後更新:19:42

銀屑病(俗稱牛皮癬)是一種非傳染性的慢性皮膚疾病,目前仍無法根治,現有治療方法亦有不同副作用。香港中文大學團隊研發一款新型金納米顆粒,不含類固醇或生物製劑,其自身便能抑制引發表皮過度增生和炎症的基因,有效治療銀屑病。小鼠疾病模型實驗結果顯示,這款納米顆粒的治療效果與含有標準類固醇和維生素 D 類似物的塗抹式藥物相若,但沒有出現脫髮和皺紋增生等常見的副作用,亦不會造成體內毒性積聚,有望為治療銀屑病提供簡單、安全和有效的新方法。有關研究成果已發表於《納米通訊》。

團隊展示混合生理鹽水的新型金納米顆粒。中大圖片

團隊展示混合生理鹽水的新型金納米顆粒。中大圖片

中大工程學院生物醫學工程學系副教授蔡宗衡與其團隊設計一款新型金納米顆粒,內核是一個直徑3納米的金納米顆粒,外殼是一層以十八烷基鏈修飾的聚乙二醇,顆粒總直徑小於15納米。聚乙二醇外殼可防止金納米內核被汗水誘導後變大而無法穿過表皮,同時十八烷基鏈可促進金納米內核進入表皮內的角質形成細胞。團隊將新型金納米顆粒與生理鹽水混合,以紗布沾上後局部應用於患有銀屑病的小鼠皮膚上,結果顆粒順利穿過因銀屑病增厚的角質層斑塊,進入表皮內的角質形成細胞。這種納米材料結構解決將藥物局部遞送到皮膚細胞的技術瓶頸。

蔡宗衡。中大圖片

蔡宗衡。中大圖片

過往研究證實,白細胞介素-17(IL-17)信號通路對銀屑病的病發起重要作用。團隊的實驗結果顯示,在銀屑病形成過程中,如在小鼠身上塗抹這款新型金納米顆粒,可預防銀屑病和抑制IL-17相關的信號通路及基因。如在患有銀屑病的小鼠疾病模型應用這款納米顆粒,皮膚狀況明顯改善,斑塊減少,治療效果與塗抹含標準類固醇和維生素 D 類似物相若,亦沒有出現使用這兩種藥物的常見副作用,如嚴重脫髮和皺紋增生等。這項研究首次揭示了金納米顆粒不需裝載類固醇或生物製劑,已能有效治療銀屑病。另外,新型金納米顆粒不會長期在主要內臟中積聚,也不會引起皮膚或全身毒性。

資料圖片

資料圖片

蔡宗衡表示,希望與中大醫學院繼續合作,日後進行臨床測試,驗證這款新型納米顆粒在人體的安全性和療效,為銀屑病患者提供安全和有效的新治療方法。另外,實驗顯示這款納米顆粒可下調多種與皮膚炎症相關的基因,會探索它在治療其他皮膚疾病的潛力,例如發病率更高的濕疹。

中大研發金納米顆粒。中大圖片

中大研發金納米顆粒。中大圖片

中大醫學院助理院長于君,獲選為中國醫藥最高榮譽、第24屆「吳階平—保羅.楊森醫學藥學獎」基礎醫學獎得主,以表彰她在消化道腫瘤發病機制和防治研究上的卓越成就和貢獻。

吳楊獎被譽為「中國醫藥最高榮譽」,今屆共有15名醫藥衞生範疇的專家獲獎,而于教授為榜上唯一來自本港學府的學者。

于君(中)。中大醫學院圖片

于君(中)。中大醫學院圖片

于君同時亦是卓敏內科及藥物治療學講座教授于君教授,她表示:「我很感謝吳楊獎的專家組和委員會,對我和我團隊在消化疾病的預防、診斷和治療研究工作予以肯定,授予我這個醫藥衞生領域最高榮譽。我們將繼續努力,發揮團隊優勢,並珍惜各方支持。基礎科研是推動醫學進步和發展必不可缺的因素。我和研究團隊經常埋首實驗室中進行嚴謹的基礎和轉化科研,致力為臨床醫學帶來貢獻。研究工作雖然艱苦,但我卻因為優秀的工作夥伴而享受這個艱辛的過程。」

除了身兼中國醫學科學院學部委員、歐洲科學院院士和香港科學院院士外,于教授亦是國家教育部長江學者講座教授,她先後獲頒國內外重要學術獎項多達50餘個。她從事消化疾病研究30年,現為消化疾病研究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香港中文大學)及中大消化疾病研究所所長。她在揭示消化道腫瘤發病分子機制、闡明腸道微生態與腫瘤的關係、脂肪肝和相關肝癌機制、開發早期診斷標誌物和治療靶點等方面,均作出了重大貢獻。其自主專利研發的腸癌和胃癌早期診斷標誌物更獲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批准,應用於臨床檢測。

于君。中大醫學院圖片

于君。中大醫學院圖片

吳階平—保羅•楊森醫學藥學獎是由國家科技部批准,經國家衞生健康委員會國際交流與合作中心利用社會資源,與西安楊森製藥有限公司於1994年共同設立,包括特殊貢獻獎,以及在基礎醫學領域、臨床醫學領域、藥學領域和公共衞生領域的獎項,旨在表彰和獎勵在醫藥衞生領域作出突出貢獻,以促進國家醫藥衞生發展的醫學或藥學學者。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