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港大醫學院聯合研究 腦癇患者失業率逾3成

社會事

港大醫學院聯合研究 腦癇患者失業率逾3成
社會事

社會事

港大醫學院聯合研究 腦癇患者失業率逾3成

2021年12月13日 19:00 最後更新:19:23

港大醫學院腦神經內科、聯同港大秀圃老年研究中心及腦癇基金會,聯合公布腦癇症患者就業狀況調查,研究發現腦癇患者失業率達33%,在職患者收入亦普遍偏低,另有4成3受訪者表示,腦癇症對其受僱或維持工作有負面影響。

港大醫學院。資料圖片

港大醫學院。資料圖片

今次研究項目是本港首個專門關注腦癇症患者就業的調查,研究團隊在2019年向138名、年齡介乎16至65歲的腦癇症患者進行問卷調查,66%受訪者參與勞動市場,近8成腦癇病情較輕微,屬局部性腦癇,當中八成半受訪者具有中學或大學以上學歷,有33%受訪者失業,情況令人關注,75%在職的腦癇患者中,平均每月出現2次局部性腦癇發作,影響日常生活,有4成3受訪者反映腦癇症對他們受僱或維持工作有負面影響。另外,研究亦發現在職患者收入亦普遍偏低,超過七成人收入低於25000元。

unsplash示意圖

unsplash示意圖

團隊表示,大部分患者的病情均受藥物控制,工作能力與常人無異,促請企業及僱主建立腦癇友善共融工作間,各企業、機構團體及政府合力推動腦癇症教育活動及培訓,推廣相關知識,消除公眾誤解,協助患者投入職場就業。

unsplash示意圖

unsplash示意圖

研究顯示逾3成腦癇症患者失業。pexels圖片

研究顯示逾3成腦癇症患者失業。pexels圖片

港大醫學院及工程學院的跨學科研究團隊成功研發創新篩選平台,可快速評估新冠病毒變異對疾病嚴重程度的影響,新方法比傳統方法速度提升39倍。

港大醫學院

港大醫學院

研究人員亦專注了解病毒變異如何影響「合胞體」形成,即受感染細胞與未感染細胞融合的過程,這有助識別可能對公共衞生構成重大風險的新興病毒變異株。

通過研究刺突蛋白及其突變,研究人員發現某些變異株,如 Delta變異株,與病毒原始株相比形成較大的合胞體,團隊發現單個K854H突變可將Omicron 變異株轉變為具有高融合能力的變異株。研究又發現一些變異,系統可預測出它們與Omicron和Delta等現有變異株具有相近的變異機率,顯示這些新變異應受監控,因可能在未來病毒演變中出現。

為提高篩選效率,團隊開發了一種根據細胞大小篩選的策略,在更大範圍上將融合和未融合的細胞進行高速篩選;與傳統方法比較,新方法精確度超過80%

團隊還確定兩種已獲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批准的藥物,可減輕疾病嚴重程度。倉鼠模型實驗顯示,藥物可抑制由刺突蛋白誘導的合胞體形成,並有潛力緩解病情。

團隊認為,新系統不僅有助快速追蹤新冠病毒變異並找出治療方案,還可廣泛應用於各種與細胞融合相關的生物醫學研究,包括癌症免疫療法。而細胞互作平台可系統分析多種病毒的合胞體形成能力,包括愛滋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疱疹病毒科、新冠病毒和其他誘導合胞體形成的冠狀病毒。

團隊期望從這項研究中獲得嶄新方法和深入知識,為治療新冠病毒病症和其他涉及細胞融合的疾病提供新策略。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