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這十件年度大事,關乎粵港澳大灣區居民的未來

大灣區

這十件年度大事,關乎粵港澳大灣區居民的未來
大灣區

大灣區

這十件年度大事,關乎粵港澳大灣區居民的未來

2021年12月29日 22:57

洞見大灣區廣闊的發展前景

即將過去的2021年,是「十四五」規劃開局之年。為打造新發展格局的戰略支點邁好第一步,見到新氣象,今年1月24日,廣東省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了全年重點抓好十個方面的工作。其中,“深入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和深圳先行示範區建設,強化廣州、深圳“雙城”聯動,打造高質量發展動力源”作為十大工作之首。

更多相片

洞見大灣區廣闊的發展前景

12月19日 香港舉行完善選舉制度後首次立法會選舉。圖為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在投票。 新華社記者 呂小煒 攝

「獲得感」是此次採訪活動中屢被港澳青年提及的關鍵詞。像廣東省首家內地與港澳三地聯營式工程顧問機構華眾聯創設計顧問(橫琴)有限公司,其總經理閆澍在採訪中就多次用“破天荒”“開先河”“首開大門”來形容其參與的港澳與內地的合作項目。 南都記者 李孟麟 攝

6月1日,廣州首個「獵鷹號」方艙實驗室在廣州體育館投入使用,日檢測產能可達12萬管。南都記者 黎湛均 攝

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二線」海關監管作業場所12月6日在橫琴正式開工,預計明年6月底前完工。「二線」海關監管作業場所項目動工,是落實合作區“分線管理”政策,推動貨物“一線”放開、「二線」管住的硬件設施,建成後有利於促進合作區與澳門各類資源要素高效便捷安全流動,加快營造與澳門趨同的生活空間。

通過廣州南沙企業的裸眼3D全息顯示技術,遠在海外的1993年諾貝爾生物學或醫學獎獲得者理查德·約翰·羅伯茨「空降」大灣區科學論壇會場。

《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提出的「雙城三圈」佈局。

廣州地鐵18號線首通段全長58.3公里,共設置8個站點。根據停靠站點數量的不同,居民可選擇快線或常規線路。南都記者 鄒衛 攝

在即將收官的2021年歲末,南都記者以時間為主線,回望過去一年來大灣區發展一些重要時刻。從中可以看到,大灣區建設在多方的共同努力之下,順利地開了一個「好局」。而關於大灣區的未來,或許可以透過這些重要事件,洞見大灣區廣闊的發展前景。

1/

完善香港選舉法

愛國者治港開啟新篇章

「為港為己投一票!」“為咗香港嘅未來,投一票!”12月19日,130多萬香港選民走向投票站,共赴香港特區選舉制度完善後的首次立法會選舉。

12月19日 香港舉行完善選舉制度後首次立法會選舉。圖為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在投票。 新華社記者 呂小煒 攝

12月20日,第七屆立法會的90個議席順利產生。林鄭月娥表示,特區政府有信心完善選舉制度後組成的第七屆特區立法會將可切實提升特區管治效能,為良政善治開啟新篇章。

同一天,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表《「一國兩制」下香港的民主發展》白皮書。白皮書指出,香港特別行政區正迎來撥亂反正、由治及興的新階段。一個政治民主、法治健全、自由開放、包容和諧、繁榮穩定、胸懷祖國、面向世界的香港必將更好地呈現在世人面前。

香港「善治」新篇章的開啟,得益於去年6月正式生效的香港國安法和今年3月全國兩會期間通過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關於完善香港特別行政區選舉制度的決定》。

香港作為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的核心引擎、四大中心城市之一,在金融、科技創新、服務業高端增值發展等多個方面,均可與大灣區的內地城市實現優勢互補,共同發展。隨著「愛國者治港」帶來的香港民主新氣象的呈現,大灣區也將開啟“灣”象更新的全新前景。

2/

大灣區,大未來

灣區發展機遇全球矚目

4月15日—20日,來自全國多家主流媒體的180多名記者,兵分兩路,深入珠江口東西兩岸內地城市,聚焦大灣區建設。如此龐大的採訪陣容,為大灣區多年來罕見。

作為區域協調發展的國家戰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經過近四年來的發展,取得了階段性成效:2020年,大灣區經濟總量達11.5萬億元,比2017年增加1.4萬億元;進入世界500強企業達21家,比2017年增加4家;廣東有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5.3萬家,比2017年增加近2萬家……

時任廣東省省長馬興瑞用這一連串的數據成績向「媒體天團」證明,大灣區綜合實力顯著增強,粵港澳合作更加深入廣泛,三地民眾獲得感更加充實,充分展現出「一國兩制」的制度優勢和勃勃生機。

「獲得感」是此次採訪活動中屢被港澳青年提及的關鍵詞。像廣東省首家內地與港澳三地聯營式工程顧問機構華眾聯創設計顧問(橫琴)有限公司,其總經理閆澍在採訪中就多次用“破天荒”“開先河”“首開大門”來形容其參與的港澳與內地的合作項目。 南都記者 李孟麟 攝

建設粵港澳大灣區的初心之一,是支持港澳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增進港澳同胞民生福祉。港澳青年在大灣區獲得的發展機遇,也從另一個側面證明,大灣區不僅是港澳青年的創業、創新的重要平台,亦是全國甚至是全球有志青年揮灑青春才華的重要發展平台之一。

12月6日,日本前首相鳩山由紀夫在「2021從都國際論壇」期間就表示:“個人認為,粵港澳大灣區可能比東京灣區發展得更好”。

3/

大灣區常住人口突破8600萬

越來越開放的大灣區,

將吸引更多的海內外人才

5月,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發佈。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12月,粵港澳大灣區常住人口高達8617.19萬人,比提出規劃建設大灣區的2017年年底,增加了472.83萬人。

從數據中可看到,年輕化和受教育程度高是大灣區人口的突出特徵。從15-59歲人口佔比來看,大灣區內地九市平均比例為72.88%,高於全國近10個百分點。從每10 萬人口中擁有大學(大專以上)教育人口數量來看,大灣區內地九市的平均值為 1.75萬人,高於全國平均水平1.54萬人。

有內地人口專家分析認為,在「十四五」乃至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大灣區在內地仍佔據人口紅利。今年12月,《廣東省新型城鎮化規劃(2021—2035年)》發佈。規劃提出,全面放寬放開落戶限制,並在除廣、深外的珠三角城市,率先探索戶籍准入年限同城化累計互認,這將為大灣區繼續吸納人口提供政策助力。

人才是建設粵港澳大灣區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驅動力。誠如馬興瑞所言,大灣區首先是一個開放的地方,既然開放,就要海納百川。必須開放,必須吸納包括海內外的優秀人才到大灣區工作,才能真正提高粵港澳大灣區在世界灣區中的競爭力。

4/

廣州抗疫

為世界讀懂中國,提供絕佳的觀察窗口

5月底,一場與新冠肺炎病毒賽跑的阻擊戰,在廣深全面打響。在全球共同抗疫的大背景下,廣州抗疫尤其引發關注。

在酷暑和暴雨下,政府信息的及時發佈、醫護人員和街坊們處變不驚的鎮靜、志願者和社區居民的守望相助、本土高科技無人車(機)上陣助力的一幕幕,已成為廣州和中國抗疫不可磨滅的年度記憶。

而在這場疫情中,外界首次注意到:每天全國入境人員,廣東佔90%。這意味著,廣州承擔著全國大部分入境人員的隔離工作。這個擔當的背後,離不開廣州這座城市的「新舊實力」。

如果說以鍾南山為代表的抗疫團隊和客流量問鼎全球第一的白雲機場,是廣州積蓄已久的實力的話,那廣州令人驚嘆的核酸檢測能力,則是近年來廣州發展新興戰略產業的全新回報。

6月1日,廣州首個「獵鷹號」方艙實驗室在廣州體育館投入使用,日檢測產能可達12萬管。南都記者 黎湛均 攝

以實力抵擋病毒的同時,廣州還始終扮演著向世界開放的樞紐角色,並不斷向外界證明粵港澳大灣區對外交往的活力、潛力和優勢。

繼10月成功舉辦了第130屆廣交會後,廣州不斷迎來CNBC全球科技大會、2021年「讀懂中國」國際會議、國際金融論壇(IFF)第18屆全球年會、從都國際論壇、世界智能汽車大會等高規格的重磅會議。

可以說,作為中國疫情防控的「南大門」,廣州的抗疫對策、廣州的實力擔當,正是「讀懂中國」的最好註腳,亦為世界解讀中國抗疫智慧、讀懂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提供了一個絕佳的觀察窗口。

5/

橫琴、前海兩個合作區方案重磅發佈

改革開放進一步深化擴大

大灣區區域合作創新再上台階

9月5日、6日,《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建設總體方案》(簡稱《橫琴方案》)《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改革開放方案》(簡稱《前海方案》)先後發佈。

這兩個方案的發佈,可謂是大灣區2021年度最重磅政策。

為支持澳門適度多元化,中央不僅支持橫琴106平方公里土地由粵澳共同建設,還鼓勵在橫琴發展四大新產業,並推出民生、稅收、人才吸引等方面的配套政策,構建與澳門一體化的高水平開放的新體系。

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二線」海關監管作業場所12月6日在橫琴正式開工,預計明年6月底前完工。「二線」海關監管作業場所項目動工,是落實合作區“分線管理”政策,推動貨物“一線”放開、「二線」管住的硬件設施,建成後有利於促進合作區與澳門各類資源要素高效便捷安全流動,加快營造與澳門趨同的生活空間。

《前海方案》則明確,將前海合作區總面積由14.92平方公里擴展至120.56平方公里,在更為廣闊的空間上打造全面深化改革創新試驗平台,建設高水平對外開放的門戶樞紐。

這兩個方案的發佈,對於大灣區建設而言,對於港澳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具有重大的里程碑意義。這兩個區域建設得好,將對珠江口東西兩岸起到支點帶動作用。

12月21日召開的省委全會在對2022年工作部署時,對此意義已有所說明:

要突出激活發展動力,持續以「雙區」建設、深圳綜合改革試點和橫琴、前海兩個合作區建設牽引全面深化改革開放,持續釋放強大“雙區驅動效應”,在服務對接港澳中放大優勢疊加的乘數效應,推動形成全域改革銜接、開放協同、發展聯動的良好局面。

可以預見的是,廣東將在通關、市場、金融、人才等方面細化落實中央方案賦予的改革空間,加快建立完善合作區管理機構,不斷提升琴澳一體化發展水平。

而緊緊圍繞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一平台一樞紐」戰略定位,廣東則將把握前海“擴區”和“改革開放”兩個重點,加強與港澳規則銜接、機制對接,深入推進與港澳服務貿易自由化,更大力度推進深化改革、擴大開放。

6/

「深圳-香港-廣州」科技集群全球排第二

粵港澳三地科技協同創新的共識越來越強烈

9月20日,世界知識產權組織(WIPO)發佈《2021年全球創新指數報告》。報告中關於全球「最佳科技集群」的排名中,中國深圳-香港-廣州地區位列第二位,而矽谷僅排第五。

值得注意的是,這是首度將廣州納入到「深圳-香港-廣州」集群,之前2020年同樣排第二位的只是“香港-深圳”集群。

這個排名,與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科創中心這個大灣區五大戰略定位息息相關,與大灣區不斷推進「廣州-深圳-香港-澳門」科技創新走廊建設,密不可分。而過去的2021年,大灣區的科創氛圍不僅日益濃厚。而且三地協同創新的共識越來越強烈。

2021年4月,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先行啟動區(松山湖科學城)在東莞正式奠基,大灣區大學(松山湖校區)、香港城市大學(東莞)等一批重大基礎設施項目同步啟動,成為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的重要力量。

12月2日,BEYOND國際科技創新博覽會開幕,吸引了全球逾20000名科技創新專業觀眾參與。這是澳門首屆大型科技展會。將這個展會置於威尼斯人金光會展中心,澳門經濟走多元化發展的決心,不言而喻。

通過廣州南沙企業的裸眼3D全息顯示技術,遠在海外的1993年諾貝爾生物學或醫學獎獲得者理查德·約翰·羅伯茨「空降」大灣區科學論壇會場。

接踵而來的,則是12月12日在廣州舉行的首屆大灣區科學論壇。以「探索未來,共享科學」為主題的這個論壇,亦向外界傳遞出這樣一個強烈信號:推動共享創新,構建粵港澳大灣區科創共同體,成為嘉賓們的一致共識。“科創共同體”不僅是科技和產業的共同體,還是區域發展的共同體。而“共享科學”將為大灣區科創發展帶來更多的想像空間。

7/

「跨境理財通」試點正式啟動

金融支持大灣區建設不斷推進

9月10日,人民銀行廣州分行、人民銀行深圳市中心支行、廣東銀保監局、深圳銀保監局、廣東證監局、深圳證監局聯合印發《粵港澳大灣區「跨境理財通」業務試點實施細則》,「跨境理財通」業務試點就此正式啟動。這是金融支持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又一重大舉措。

10月18日,首批粵港澳大灣區「跨境理財通」試點銀行名單公佈。一個月後,大灣區內地九市21家試點銀行累計開通「跨境理財通」業務相關賬戶13090個,辦理資金跨境匯劃2.67億元人民幣,參與「跨境理財通」的個人投資者累計購買投資產品已達1.5億元。

「跨境理財通」試點,對於大灣區居民和投資者而言,無疑是中央支持金融改革的一大政策紅利。它不僅有利於跨境投資便利化,推動人民幣國際化,還能促進金融市場不斷開放,鞏固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並為澳門金融產業帶來發展新機遇。

8/

香港向北,深圳向南

港深將迎來新合作關係

10月6日,林鄭月娥在施政報告中公佈,香港計劃建設一片佔地面積約300平方公里的「北部都會區」。同一天,《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下簡稱《發展策略》)發佈。

《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提出的「雙城三圈」佈局。

根據《發展策略》,依託港深間7個陸路口岸,港深將形成「雙城三圈」的空間格局。其中,“三圈”包括深圳灣優質發展圈、港深緊密互動圈和大鵬灣/印洲塘生態康樂旅遊圈。

方案一旦落地,將進一步解決香港住房緊張、交通擁堵、就業不足、產業單一等問題。

例如,《發展策略》中提到,興建中的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科創園區仍然難以滿足香港科技產業集群的需求,因此將增加約150公頃土地建設新田科技城。

這一發展策略,有專家視其為「香港具有‘革命性’的超級動作」,是香港全面融入中國國家發展戰略的重要體現,並將根本性改變香港百年來南重北輕的城市空間格局。

香港向北,深圳向南。回望2021年,港深合作還有其他突破性進展:

以往香港特區行政長官並不出席深港合作會議,自今年開始升格為最高層次,由深圳市委書記和香港特區行政長官共同主持港深合作,並在港深合作下成立19個工作專班;

12月10日,用於與內地及澳門免檢疫通關的「香港健康碼」開始接受申請。

從上述動作可看到,港深、粵港間的合作,將迎來更為主動更為緊密的全新關係。

9/

「國內最快地鐵」開通

「灣區半小時生活圈」不是夢

馬興瑞在5月在接受白岩松專訪時,將基礎設施互聯互通與重大合作平台建設,視為粵港澳大灣區4年發展過程中,其最滿意的兩項內容。

大灣區的「硬聯通」建設,年年有佳績。

9月28日,國內時速最快的地鐵市域快線——廣州地鐵18號線首通段開始運營,從廣州城市副中心南沙到廣州主城區僅需30分鐘即可抵達。

廣州地鐵18號線首通段全長58.3公里,共設置8個站點。根據停靠站點數量的不同,居民可選擇快線或常規線路。南都記者 鄒衛 攝

這條國內最快地鐵線,有著大灣區「超級幹線」之美稱。其北延段與南延段的規劃,是一盤下在大灣區多個城市的大棋。向南,它將經過中山、珠海,終將於澳門接“軌”;向北,它將與建立聯絡線引入廣州北站與廣清城際接通,讓“廣清一體化”。

在2020年10月招標文件披露的《廣州鐵路樞紐總平面佈置圖》,可以看到18號線南延段大致的線路規劃。

北延段與南延段建成後,18號線將成為一條縱貫灣區南北的大通道,並實現城際鐵路的公交化運營。

除18號線外,隨著12月10日贛深高鐵的開通運營,不僅讓廣東實現市市通高鐵,而且還讓大灣區的輻射能力抵達江西。

大灣區跨江通道建設亦不斷傳來利好:深中通道項目已完成沉管段總長度的58.2%;黃茅海跨海通道等重點項目建設有序推進;獅子洋通道先行工程已按計劃開工。

時至年底,廣東省交通廳總結一年成績後表示,未來廣東將推動大灣區內外實現高水平互聯互通,使粵港澳大灣區與長三角、京津冀、成渝之間形成「雙通道」格局,支撐粵港澳大灣區及汕潮揭、湛茂等都市圈能級提升。

10/

東莞躋身「雙萬」城市勝券在握

大灣區迎來第五個GDP萬億城市

7月,廣東針對20個戰略性產業集群的區域佈局,首次發佈產業集群星級地圖。這張產業集群總體空間佈局圖,據說「決定未來五年,廣東能否加快實現從製造大省向製造強省的歷史性轉變」。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其實也反映出珠三角產業的總體實力。因為在這張地圖上,可以看到,產業集群大多向珠三角集聚。像廣州、深圳、佛山、江門4座城市,實現20個戰略性產業集群「全覆蓋」。

2021年即將收官,灣區各市年終成績亦將揭曉。據東莞市委書記肖亞非對外透露,今年底東莞預計能邁過萬億元大關,成為擁有萬億GDP、千萬人口的「雙萬」城市。去年以9650億元GDP的成績,與「萬億俱樂部」入場券失之交臂的東莞,今年終可圓夢了。

前三季度,東莞GDP為7694.62億元,同比增長9.1%,兩年平均增長4.5%。作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東莞在投資、消費、出口方面均表現出強勁的增長勢頭。

投資方面,前11月,東莞的工業投資增長26.9%,高於全市投資水平17.7個百分點。這反映出企業在東莞發展的信心。

消費方面,自2015年以來,東莞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年均增長7.4%,增速位居全省第二。單從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來看,預計東莞在2021年仍將在全省名列前茅。

進出口方面,東莞成績顯著。1-11月,進出口總額13935.9億元,同比增長15.8%,超過2019年和2020年全年總額。進出口整體規模位居全省第二,同比增幅高於深圳、廣州。

如果東莞成功進入「萬億俱樂部」,廣東將迎來繼廣州、深圳、佛山之後的第四座、大灣區第五座GDP萬億城市。而香港前三季度增幅7%的GDP、回落至4.1%的最新失業率、穩居世界前三名的直接投資量、不降反升的總貿易額、外商在港營商數量保持不變,這五大數據無不昭示著2021年香港經濟正全方位地回暖。

2020年,粵港澳大灣區GDP總量已突破11萬億。在更多強者引領的發展圖景下,大灣區又將收穫哪些令人矚目的成績?常住人口已突破8600萬人的大灣區,還有哪些紅利與藍海等待被發掘?

2022年,是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第五年,也是《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頒佈滿三年之際,大灣區又將展現出怎樣的新氣象?我們拭目以待。

往下看更多文章

第二批約100名廣東省護士陸續抵港於多間公院交流

2024年04月18日 14:03 最後更新:15:00

第二批約100名參與「大灣區專科護理知識交流計劃」廣東省護士,年初陸續抵港,在多間公院展開交流。除老人科和內科,今次新增深切治療、胃手術科、眼科和內窺鏡科,為期10個半月。

醫管局總護理行政經理唐華根(右三)表示,參加今次交流計劃護士來自14個廣東省城市。(醫管局提供)

醫管局總護理行政經理唐華根(右三)表示,參加今次交流計劃護士來自14個廣東省城市。(醫管局提供)

醫管局總護理行政經理唐華根表示,參加今次交流計劃護士來自14個廣東省城市,交流期2025年1月完成。他說,廣東護士來港交流不會加重本港醫護人員負擔,下一批交流將有130名廣東省護士來港,醫管局稍後亦會安排本港護士到廣東省醫院交流。

北京大學深圳醫院護士莫敏華(右一)說,交流期間參與很多深切治療部的工作。(醫管局提供)

北京大學深圳醫院護士莫敏華(右一)說,交流期間參與很多深切治療部的工作。(醫管局提供)

律敦治及鄧肇堅醫院副顧問護師陳正郴表示,在深切治療部交流是以「一帶一」形式進行,讓廣東省護士了解本港醫院收症流程,感受到他們態度積極、求知欲強,他亦學習到內地醫院的護理程序。

律敦治及鄧肇堅醫院副顧問護師陳正郴(右二)表示,在深切治療部交流是以「一帶一」形式進行。 (醫管局提供)

律敦治及鄧肇堅醫院副顧問護師陳正郴(右二)表示,在深切治療部交流是以「一帶一」形式進行。 (醫管局提供)

來港交流的北京大學深圳醫院護士莫敏華說,交流期間參與了很多深切治療部的工作,包括與醫生一起為病人插喉等,形容與香港醫護人員合作愉快,亦讓她加深對香港醫療體系的了解。

第二批約100名參與「大灣區專科護理知識交流計劃」廣東省護士 (醫管局提供)

第二批約100名參與「大灣區專科護理知識交流計劃」廣東省護士 (醫管局提供)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