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香港防疫再破防,管治不可剛愎自用

博客文章

香港防疫再破防,管治不可剛愎自用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香港防疫再破防,管治不可剛愎自用

2022年02月07日 11:50 最後更新:11:57

香港假期結束,正迎上“立春”,這是一年中的第一個時節,也是讓人對美好生活熱切期盼的節氣,因此很多地方有習俗,見人說上一聲“春天到”,用以來“除霉運”。

在此,我祝願讀者虎福(普通話“虎”諧音)生風,祝願大家新年新人新氣象!

今年開春,正逢第六屆香港行政長官選舉在即,難免連車公廟抽籤也不離特首選舉,可見這是當下的大事。

按照選委會公佈的選舉安排,下月27日香港將選出下任行政長官,提名期定於2月20日至3月5日。

下任特首是誰,目前有心有力人士還未站出來,但揭盅的時間不會太遠。

毫無疑問,下任特首必須符合中央提出“愛國者治港”的要求,夏寶龍副主席更將“愛國者”具體化為四大項,

      一是全面準確貫徹“一國兩制”方針;
      二是堅持原則、敢於擔當;
      三是胸懷“國之大者”;
      四是精誠團結。

這是取捨人選的剛性原則,也可視為是人選必備的正面清單。除此之外,香港市民心中對下任特首還有更現實的、不能接受的負面清單。

如果說2019年香港發生“黑暴”是受外國勢力干預造成的政治風波,以一個地區、一個首長之力難以防禦,或許有情可諒。

但兩年多的防疫完全是內部事務,對執政者的能與德,市民心中已有答案。

我期望下任無論誰當特首,不要再出現讓市民虎年吃苦,要吸取防疫中的教訓。

一是不要無定向地施政。

從年前開始第五波疫情籠罩香港,現仍在上升軌道,市民再一次要在嚴厲防疫措施下過年,晚市禁堂食,對消費市道影響重大。

目前每天個案都在三位數攀升,不斷刷新單日病例新高,個案更遍佈多區,防疫措施短期放寬無望,疫情更有可能加劇。

醫管局行政總裁高拔陞擔心,春節假期後大爆發的機率已達危險水準,疫情隨時海嘯式來襲。

大家稍回顧一下,

客觀而言,反映許多事不是不能做,而是在疫情擴大以後被動再做,疫情也就一發不可收拾。

第五波疫情如海嘯般沖過來,除了病毒無國界外,說明政府在防疫上明顯存在政策漏洞,不但疏於管理,盲目樂觀,更嚴重的是沒有清晰目標,在防疫過程中左搖右擺,導致錯過與病毒賽跑的黃金時機。

這些現象出現,突顯了香港政府在施政上,有否確立以“人民為中心”的管治理念?

二是官場庸碌無為。

說到底,防疫與管治一樣,還是人的問題。

現在我們面對的是新時代新機遇,下任特首必須拿出決心與能耐,整頓官場庸碌風氣,提升管治水平與執行力。

政府主事人經常掛在嘴邊,香港是“一國兩制”,與內地實行不同的制度,不可能做到強制性檢測等。其實是政府內部長期滋長一種哼哈庸碌、等運到的風氣。

借“洪門宴”找一個民政事務局局長,承擔疫情不斷蔓延的責任,予人有點糊弄大眾、糊弄阿爺的感覺。

當然,徐英偉未能做好防疫工作的表率,應該嚴肅批評,但針對當前存在的出入境管制漏洞、協調合作機制出現的重大問題,更應作檢討。

特別是國泰作為大企業,不設防地將病毒傳入香港,對社會造成大的傷害,竟然沒有追責,這是負責任的政府嗎?對此,市民心中是有把尺的。

中聯辦主任駱惠寧早前發表新春賀詞,提到良政善治是一個過程,實現這個願景,既要健全機制,亦要推動解決社會各項深層次矛盾。

若說前者針對的是制度,後者則明顯涉及人的因素。

良政善治千頭萬緒,說到最後還是人的問題,管治者的視野、能耐和執行力至為關鍵。

三是決策者不能死不認錯。

上周五正當“立春”,特首親上記者會解釋抗疫新政策,市民都等着政府可以“快狠准”推出新政策,以儘快、儘早撲滅仍在蔓延的勢頭。

但很可惜,大家再一次失望,次日的香港媒體輿論,幾乎是一面倒的批評,看不到政府有阻截Omicron不斷擴散的決心和辦法。

新措施依然左顧右盼,怕“狠”了大家有意見,怕“弱”了又不解決問題,唯一新猷是斥巨資派發自我測試包。

有點諷刺的是,特首承認全民快速檢測準確度約為80%,不能代替核酸檢測,各國通關要求仍是只承認核酸檢測結果。那麼這個自我檢測的意義何在?

我理解政府堅持不做全民檢測,大概是過去說過的話不好收回,只能採取這項不上不下的補救政策,權當是政府拋一個“死馬當作活馬醫”的無奈方法。

能否遏制疫情?大家拭目以待,但有一點是肯定的,社會繼續不斷付出更大的成本和代價。

香港兩年多來處理疫情的不知所謂,暴露了政府施政上無目標、無策略、無意志的明顯缺陷,大家唯有期望下任特首有敢於拆解香港死結的魄力。

過去是反對派不斷製造改革的阻力,使香港深陷泥潭難以自拔,現在中央出手解決了香港的困境,當務是能否從優選出有魄力有擔當有能力的治港者,進行卓有成效的大改革,事關香港人心回歸和中國國家發展大局。

借用鄧小平先生的名言“誰不改革誰就下台”。

作者:

周春玲,全國政協委員,香港高昇基金董事




簡思智庫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往下看更多文章

構建多極化世界,中國作出了示範

2024年05月13日 11:47 最後更新:11:51

作者:周春玲,全國政協委員,香港高昇基金執行主席

上週,中國與位處歐洲的法國、塞爾維亞、匈牙利三國開展的元首外交活動吸引了世界的目光。

今年首場外訪為什麼選擇這三個國家,訪問意在傳遞怎樣的信號,值得持續關注。

總體而言,此訪最深刻的意義,是顯示出在推動世界秩序從單極向多極轉變的「世界觀」指導下,中國逐漸形成並掌握了一套具備複製推廣條件的「方法論」。

其一,秉持外交獨立自主

外交是各方互動,講求你來我往,你情我願。

中國需要歐洲三國,原因是希望在美西方陣營對中國崛起的遏制中找出並不斷放大空隙。

另一方面,歐洲也有求於中國,希望擴大雙邊經貿同時緩和發生在自己身邊的熱戰局面。

今年是中法建交60週年,中法長期以來「相互欣賞、相互吸引」,這呼應了法國總統馬克龍在外交領域的習慣,他始終相信個人化色彩是外交成敗的關鍵。

從上年訪問中國時的廣州茶敘,到本次在比利牛斯山脈的特色午餐,都能夠看出來。

作為歐盟的主要領導者之一,馬克龍領導下的法國代表了歐盟內部一種日益發酵的聲音,即不再願意無條件忍受美歐關係的不平等。

今年是美國大選年,特朗普捲土重來正為美歐關係帶來諸多不確定性,歐盟對美國國內政治變化的無力感,疊加不平等產生的焦慮,正通過聯合國等越來越多的渠道反映出來。

雖然馬克龍在很多對華問題上立場強硬,但他也反覆強調「歐洲主權」的概念,敦促歐洲在能源、防務和經濟領域實現戰略自主,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歐洲就需要有著相似理念的中國繼續參與全球議題。

中國始終奉行「獨立自主」的戰略思想,正在影響越來越多的國家,這也是中國在國際上形成最廣泛認同的外交思想。

看來以法國、塞爾維亞和匈牙利為代表的不少國家,都高度認同這一點,這也創造了中國加快構建多極化世界的上乘時機。

其二,深化經貿互利共贏

塞爾維亞、匈牙利都是歐洲的共建一帶一路國家,特別是匈牙利在今年下半年還將擔任「歐盟輪值主席國」,中匈關係在這個時間點的升溫,對於中歐關係的發展至關重要。

匈牙利在右翼總理歐爾班的領導下,已成為中國重要的貿易和投資夥伴。

這與其他一些考慮減少對中國依賴的歐盟國家形成鮮明對比。

匈牙利不僅是第一個與中國簽署「一帶一路」合作文件的歐洲國家,歐爾班更連續三次出席「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

歐洲是中國新能源汽車出口的最大目的地,去年上半年佔比達39%以上。匈牙利位處歐洲腹地,是亞洲國家進入歐洲市場的中轉地和集散地。

去年10月論壇後,歐爾班沒有直接回國,而是到深圳訪問比亞迪。時隔不到三個月,比亞迪去年12月宣佈在匈牙利設立歐洲首個整車製造基地。

除了比亞迪,全球最大電池製造商寧德時代等中國企業過去一年也宣佈在匈牙利投資設廠。

此次訪問,匈牙利政府再與中國簽署了包括鐵路、公路、汽車工業等領域合作在內至少16項協議。

中國也從上週四(5月9日)起,允許符合相關要求的匈牙利鮮食櫻桃進口。顯示出雙方深化經貿往來、拓展中歐市場的共同訴求。

其三,夥伴關係量身定制

中匈兩國領導人在此次訪問後共同宣佈,將中匈關係提升為「新時代全天候全面戰略夥伴關係」。

中國的「夥伴關係」,除了冠以「戰略」「合作」「友好」等一級定語,還可進一步冠以「全面」「全方位」「全天候」「新型」「創新」等二級定語,從而對雙邊關係作出更加細緻精准的定位,體現針對不同對象量身定制的獨特性。

值得一提的是,中國對一些國家的夥伴關係的表述是「獨一無二」的,最有代表性的便是與俄羅斯的「新時代全面戰略協作夥伴關係」。

在這個大背景下,5月7號,普京宣誓就任俄羅斯聯邦第八屆總統,也宣布本屆總統任期內的首訪國家為中國。

我們也可以暢想一下即將登場的中俄元首外交,那才是中國秉持多極化「世界觀」,應用這一整套外交思想的最佳舞台。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