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地理位置獨特,是國際經濟金融都會,背向祖國,面向世界,有著特殊的歷史背景、和厚重中外融合根基。香港文化底蘊深厚,既保留著傳統中華文化,同時也吸收西方文化精髓、加上與世界互聯互通,屬於訊息資訊數據發放收集中心城市。

因此十四五規劃定位中、香港被賦予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地位。在這個契機上繼往開來,如何將香港特有文化藝術交流中心的位置強化和鞏固好,展現和擴展本身文化,與世界緊密聯繫、運用自身特徵和優勢,將中華文化散佈出去,同時亦吸引優秀的世界級文化人才定居香港。

隨著十四五規劃定位後,筆者建議特區政治要摒棄過去對文化及創意媒體產業發展的「不干預」管治模式,主動牽頭,爭取事情「主動權」和「話語權」,讓文化及創意媒體產業發展由政府「掌控步速」、帶領香港與相關藝團建立平台、產業架構升級。讓香港政府成為一個更有效、更前瞻、參與度更大的位置。 香港文藝推廣發展,過去在民政事務局管轄下,由於當局管轄範疇非常多,文藝方面的投放和關注相對較少,被人垢病多時。現屆香港政府把文化藝術獨立出來,補以體育及旅遊。

文化旅遊、文化創意,文化產業,應運三者成為一個新視界面,新的經濟生產鏈和旅遊鏈。筆者希望管治者能明白當中的大意義,香港這地區以經濟掛勾,現在和文化旅遊、文化創意,文化產業之間建立新的互補關係。應如何協助相關文創者,孵化品牌和產品,步向國際也走進灣區及神州大地,與內地有更好的互聯互補?

談到香港、過去在經濟成就和商業發展非常突出,文化藝術這方面好像談不上關係,有 "文化沙漠" 之稱。筆者以本地人眼光看事物是不認同的。香港一直有自己的文化印記和承傳,也有大量市場產出,而且非常出色,例如香港電影文化,粵語流行歌文化、動漫文化、港式飲食文化,燈影維港風光等等,盛極一事也衝出國際,被認受和追捧的名片。

過去一直在亞洲各地例如馬來西亞、新加坡等 "一帶一路" 國家大受歡迎,也孕育不少國際巨星和流行產物,例如老夫子、風雲、港式餐飲、絲襪鴛鴦奶茶 ..... 這些文化和說好香港故事是分不開的。 香港文創產業市場,它不應是700萬人的市場、配上現代契機、各項高鐵大橋聯通的便利性,筆者認為應該是3千萬人的灣區市場、甚至是一路一帶15億或以上的國際市場。

香港文創藝術領域產業鏈要面向世界,不是小確幸、也不是小蝸區的。例如香港故宮博物館在過去十一黃金假期遊客量與參觀量、迫爆場面,能印證灣區與香港的聯動性和互通性,也印證了背後的經濟金蛋潛力和爆發力。

文化產業在市場上不純粹只是產品,文化是售賣一種品牌背後的享受感,說穿了就是售賣認受性。有地方特色的文化輸出,就是體現如何把這種文化設計在產業鏈上,形成一籃子互動的層層相扣關係網,再配以旅遊業、加工業、出口業,讓它成為文化輸出鍵,形成商業上整個營商體系。

香港政府過去對文化創意產業的不參與不干預政策,缺少文創發展的主戰航艦陣容部署、導致過去香港文化產業無發展藍圖、無政策導向、文創界靠自拼,摸石過河自主和境外企業交流,得取經驗和市場成果,每一步都走來不易,筆者以二十多年設計推廣和創作行業的過來人身份說話,容我在此向本地文創界朋友致敬。

文化創藝並非高深莫測,它如音樂一樣,是一種語言,是通行全球橋樑。它也是與千禧一代溝通的有效媒介,當一個文化產業特性強的地方,年輕一代更有歸屬感,它可成為新生代追溯自身來源,身份認同的精神資產。記得美國哈佛大學教授Joseph Nye指出,文化藝術在包括經濟、軍事、文化、價值觀、意識形態等等方面都有很大影響力,所以文化藝術具國際影響力,是軟實力的重要來源。

話說回來,由於文化創藝是最好的精神資產,也是最頂端的經濟產形。它可以收藏、可以記憶、每個人與生俱來就有這份能力,香港政府若把文化藝術包裝推廣得好,便可品牌化名片化形象化代表化、推動群眾參與產作、營運、欣賞、銷售、說好意識形態、價值觀等等的輸出。 文化這方面涉獵範疇,非常複雜,也非常廣泛,例如生活習俗、表演藝術,歌影藝術,加上旅遊和產業發展,就更需要很多不同的持份者,創作者,藝團、商旅企業,工業鏈的參與。

梁焯冠
香港青年時事評論員協會成員




香港青年時事評論員協會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