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常食海鮮恐攝入「永久化學物質」 美研究籲:修訂公共衛生標準

生活事

常食海鮮恐攝入「永久化學物質」 美研究籲:修訂公共衛生標準
生活事

生活事

常食海鮮恐攝入「永久化學物質」 美研究籲:修訂公共衛生標準

2024年04月27日 07:00

美國最新研究揭示長期食用海鮮可能攝入「永久化學物質」,因此迫切需要修訂公共衛生標準。

示意圖片

示意圖片

美研究指出食用海鮮增加人體接觸「有害物質」的風險被長期低估

美國達特茅斯學院(Dartmouth College)最新研究發現,食用海鮮時可能會暴露於「全氟/多氟烷基物質」(PFAS),這是一類被認為對人體有害的化學物質。然而,食用海鮮可能增加接觸PFAS的風險長期以來都被顯著低估,這對公共衛生政策和個人飲食選擇上都可能有重大影響。

示意圖片

示意圖片

研究者呼籲修訂公共衛生標準以確保海鮮消費的安全性

此研究已於學術期刊《暴露與健康》(Exposure and Health)上發表,並呼籲要儘快修訂公共衛生標準,以確保人們能安全食用海鮮。

「全氟/多氟烷基物質」(PFAS)因持久性及難分解等特點被稱為「永久化學物質」

研究指出,PFAS是一種含氟表面活性劑,常用於製造塑膠和不沾鍋等產品,因其持久性和在環境中難以分解的特性而被稱為「永久化學物質」。這些物質可以通過在土壤和水域中積累,尤其是在海洋生物體內,甚至透過食物鏈進入人體。此外,PFAS已被證實與多種健康問題如癌症、胎兒異常、高膽固醇、甲狀腺問題及生殖障礙等相關。研究更顯示,幾乎所有美國人血液中都有可測量的含量。

示意圖片

示意圖片

研究團隊在新罕布夏州對當地多種海鮮進行了PFAS含量測試

研究團隊選擇了具有工業背景且海鮮消費量位於全美前列的新罕布夏州作為研究地點。他們在當地沿海市場購買了銷售量最高的26種海鮮進行檢測,包括鱈魚、黑線鱈、龍蝦、三文魚、扇貝、蝦和吞拿魚等採檢PFAS含量。

研究顯示蝦和龍蝦的PFAS濃度最高其他海產含量則較低

研究結果顯示,蝦和龍蝦的PFAS平均濃度最高,每克肉含1.74至3.30毫微克(nanograms),而其他海產的含量大多低於每克肉1毫微克。

示意圖片

示意圖片

PFAS在環境中普遍存在難以確切得知來源

研究人員指出,由於PFAS普遍存在於環境中,因此對於如何確定這些化學物質的來源及其如何進入海洋食物鏈是一大挑戰。他們特別提到兩類海洋生物更可能在體內累積PFAS:一是貝類,通常棲息於靠近岸邊的海底,二是大型海洋生物,因為牠們可能通過食用較小型的海洋生物攝入PFAS。

流行病學副教授再次呼籲制定相關的食品法規保護公眾健康

達特茅斯學院流行病學副教授Megan Romano強調,雖然海鮮是精益蛋白質與不飽和脂肪酸的重要來源,但也可能是人類接觸PFAS的潛在低估來源。因此,他並非建議不吃海鮮,而是再次呼籲盡速制訂相關食品法規。

長者進食大型魚類想改善視力,結果反令腎功能降低,醫生揭:和重金屬有關!

長者進食大型魚類食品令腎功能下降

隨著健康意識的提升,人們愈來愈注重日常飲食,選擇進食健康食品,但在進食時應避免攝取過多,從而對身體造成負擔。據悉,曾有長者為改善視力每日補充魚油並食用三文魚等大型魚類,結果反令腎功能急劇下降。

Getty示意圖

Getty示意圖

魚類有助於降低三高問題

台灣知名腎臟科醫生洪永祥在東森電視節目《醫師好辣》指出,雖然魚類是極佳的健康食品,含有優質蛋白質及多元不飽和脂肪酸,有助於降低血壓、血糖及血脂等「三高」問題。

部分大型魚類含有對人體有害的重金屬

然而,部分大型魚類可能含有重金屬,以重金屬鉛為例,這些重金屬若是進到血液當中,很快就會離開體內,但積累在人體脂肪中,可能長達30年仍難以排出,因此魚皮、魚內臟等食物不建議食用。

Getty示意圖

Getty示意圖

長者長期大量食用含有重金屬的魚類產品導致腎功能下降和貧血

此外,洪永祥醫生提及曾有一名70歲的病人長期在門診就醫,該病人因視力模糊及反應變慢,在鄰居的推薦下開始大量食用魚油與魚肉。不幸的是,半年後老人不僅腎功能急劇下降,還出現了貧血現象,包括紅血球、白血球及血小板數值均有所下降,疑似是出現再生不良貧血的症狀,這些症狀均和重金屬累積有關。因此,他將患者轉至神經內科進行進一步檢查。

示意圖。設計圖片

示意圖。設計圖片

醫生建議適量食用魚類並注意重金屬風險

洪永祥醫生建議,食用魚類固然健康,但建議以巴掌大小的魚為宜,若要食用大型深海魚,每週不宜超過兩次。至於如何應對過量攝入的重金屬,他則建議多喝水、多運動,透過流汗等代謝途徑將重金屬排出體外。

Getty示意圖

Getty示意圖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