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預算不足人手緊缺 英國NHS近600萬人排隊就醫

博客文章

預算不足人手緊缺 英國NHS近600萬人排隊就醫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預算不足人手緊缺 英國NHS近600萬人排隊就醫

2021年11月26日 14:57 最後更新:15:12

在英國,沒有什麼比NHS(國家醫療保健服務系統,National Health Service)更令人驕傲的了,它是大英實力的象徵,讓「全民免費醫療」理念深入人心,被認為是和工業革命、莎士比亞和哈利波特一樣對世界的貢獻。

2012年倫敦奧運會開幕式設計致敬NHS環節。

2012年倫敦奧運會開幕式設計致敬NHS環節。

然而這套佔英國GDP近10%的龐大醫療系統,自己卻「病了」。

據媒體報道,疫情暴發後,全英NHS系統中排隊等待就醫的人數已經逼近600萬,英國衛生大臣賈偉德今年7月警告,未來幾個月這個數字將上升到1300萬。

英國醫療分為私營體系和公共體系,後者即NHS。NHS為英國四大公營醫療系統(在英格蘭、北愛爾蘭、蘇格蘭、威爾斯)的總稱,支出主要由全國稅收,和國家保險所支持,向英國公民提供免費的看診服務(在公營機構診症只需付藥費),包括絕大部份的醫療服務,如預防保健、急診、生育、疾病護理等,有如香港完善的醫療保險,低收入者、未成年人、長者等更有可能免除所有費用。

NHS通過兩個層級做到全民覆蓋,免費醫療。第一層是社區為單位的初級醫療網絡,患者一般最先接觸的是全科醫生(GP),每個人、每個家庭通常有固定的GP。第二層是NHS的醫院,除了車禍等緊急情況,病人需要由GP轉介(refer)到醫院中,再由專科醫師接手。

英國的國家醫療保健服務系統NHS。

英國的國家醫療保健服務系統NHS。

有患者難忍漫長的手術等待,選擇去國外治療。據「威爾士在線」11月初報道,一名66歲的退休女士戴維斯由於背和臀部持疼痛,導致走路出問題。經歷了4年的反復問診後,她終於被轉介到髖部專科醫生那裡。

當專科醫生告訴戴維斯還要等上3年才能接受手術治療時,她忍不住哭了出來,她了解到私立醫院的手術要花費15000到17000英鎊,於是在今年7月1日聯繫了一家位於立陶宛的診所,22日乘飛機前往,24日手術,然後進行了為期10天的強化康復訓練。現在她已經行動自如了。

據英國《每日快報》,威爾士NHS等待治療的人數再創新高,且排隊時間也顯著加長。等待超過36周的患者人數,從2020年2月的25634人增加到2021年8月的243674人,其中需要骨科或創傷治療的人最多,達到56279人。

不僅威爾士,全英國NHS系統的排隊名單都在不斷拉長。11月21日,英國衛生大臣賈偉德承認,全英國NHS中排隊看病的人數已經逼近600萬,等待時間將不可避免地增長。

英國衛生大臣賈偉德。

英國衛生大臣賈偉德。

賈偉德稱,隨著疫情下醫療服務緊張、護理工作積壓,他預計由新冠肺炎疫情導致的「前所未有的就診需求」將導致非急診類病人就診時間進一步推遲。

與此同時,NHS提供商首席執行官克里斯·霍普森表示,在資金不足、新冠疫情和社會服務不足的情況下,現有醫療服務能否應對冬季即將迎來的新一波疫情令人高度擔憂。NHS正要求其員工去做不可能完成的任務,衛生服務質量也十分堪憂。

賈偉德被英國天空新聞網主持人詢問情況何時好轉,他用英式「廢話文學」回應稱,這個數字「在下降之前還會繼續上升」。

今年7月,賈偉德就曾發出警告稱,NHS排隊就診人數未來將突破1300萬人——也就是英國總人口的約五分之一。

《衛報》指出,其實在疫情來臨前,NHS系統中等候診療的人數已經突破400萬。多年來,NHS因過於龐大的支出和遲緩的效率又飽受指責。英國政府長期醫療衛生投入過低,導致NHS預算不足,人手緊缺,又碰上疫情對醫療資源的擠兌,NHS在重壓下「一蹶不振」。同時,保守黨政府對於NHS的市場化改革並沒有取得良好效果。

據《衛報》11月25日報道,賈偉德下周將宣布「修復計劃」,希望解決NHS擁堵問題。其中,英格蘭的衛生服務官員即將確定一項激進的計劃,讓醫院顧問減少門診預約,同時安排更多手術。這項計劃中,住過院的病人在1年之內只能進行一次覆診。

NHS高層和多名醫生警告,這項計劃會把民眾數千萬次所謂「不必要的」預約給拒絕掉,將病人置於危險境地,且增加全科醫生(GP)的負擔。不過如賈維德所說,如果維持現狀,等待預約的病人名單只會越拉越長,「情況在變好之前,還會繼續變壞」。

當然,除了NHS,英國還有很多私立醫院。例如倫敦久負盛名的「名醫街」哈里街(Harley Street)。這條位於倫敦心臟的安靜街道,豪車來來往往,衣著考究的富人們從後座下車,低調地走進一家家世界頂尖的私營診所,那裡有一群全世界最好的醫生,更重要的是,不用排隊。但是收費高昂非一般民眾可以負擔得起。

有移民英國的港人對比之下,認為香港醫療好好多。「係英國如果要覆診就煩啲,等到頸都長」,「由於超過八成人士都依賴英國的NHS醫療制度, 平時想睇醫生需要預約;一般兩三天後甚至一星期才會見到醫生,這點同香港人隨時通街都找到醫生很不同」。




深喉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往下看更多文章

中國「產能過剩」?分析:美國操弄對華議程的最新話術

2024年04月18日 13:02 最後更新:13:18

美國財長耶倫16日再次炒作所謂中國「產能過剩」,聲稱解決產能過剩和更廣泛的宏觀經濟失衡問題,有助中國經濟發展。中國駐美使館對此予以駁斥。

「誠然,近年來中國電動汽車、鋰電池和光伏產品出口有所增長,但這是國際分工和市場需求的結果。」駐美使館發言人劉鵬宇指出,供需平衡是相對的,不平衡往往是常態,「解決這些問題主要還要依靠市場按照價值規律進行調節。」

內地觀察者網注意到,所謂「產能過剩」,是美國政客操弄對華議程的最新話術。作為著名經濟學家,耶倫近期無視經濟學常識,持續炒作中國「產能過剩」話題,受到多方駁斥。

AP資料圖片

AP資料圖片

耶倫本月4日至9日訪華,是今年首位訪華的美內閣成員。8日,財政部副部長廖岷介紹,雙方就發展中國家債務處理、世界銀行改革、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治理改革、反洗錢和反恐怖融資等全球性挑戰議題深入交換意見,同意在多邊渠道下就相關問題繼續保持溝通與合作。

廖岷表示,中美達成以下新的共識成果:一是由兩國財政部牽頭,在中美經濟工作組框架下就兩國及全球經濟平衡增長議題進行交流。二是由中國人民銀行和美國財政部牽頭,在金融工作組框架下就金融穩定、可持續金融、反洗錢等議題持續開展交流。

中國社會科學院美國問題專家呂祥介紹,所謂「平衡增長」,包括許多議題:各國如何平衡自身的供給和需求,如何平衡自身的國家安全利益和經濟發展利益,如何平衡自身的利益和他人的利益等。

「平衡增長」一詞同樣暗示了美國的兩面性。呂祥認為,美國既想要借中國市場發展自身,又要打壓中國高新技術和優勢產能的崛起,這種兩面性對華政策預計會經歷一個長期過程。

至於耶倫等美國政客近期炒作「產能過剩」,呂祥表示,此舉實質上是希望中國給美國留時間。同時,「這些話是說給美國人聽的」,以配合現任總統拜登的連任競選。

去年9月,為落實中美兩國元首峇里島會晤重要共識,根據國務院副總理、中美經貿中方牽頭人何立峰與耶倫達成的共識,中美雙方商定,成立經濟領域工作組,包括「經濟工作組」和「金融工作組」。

「經濟工作組」由中美兩國財政部副部長級官員牽頭,「金融工作組」由中國人民銀行和美國財政部副部長級官員牽頭。兩個工作組將定期、不定期舉行會議,就經濟、金融領域相關問題加強溝通和交流。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