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古代沒有天文台 天氣預測靠農諺

歷史長河

古代沒有天文台 天氣預測靠農諺
歷史長河

歷史長河

古代沒有天文台 天氣預測靠農諺

2016年05月17日 00:15

當今世代,我們每朝看天氣都靠電視電台,其實係靠天文台,已經成為生活習慣,有沒想像過如果有一日,你接收不到天氣資訊;又或者在沒有天文台的古代,究竟透過甚麼來了解天氣變化?「農諺」就幫到大家。

農諺是古代有關農業生產的諺語,由農民從長期勞作的經驗中總結而來。由於務農者,很在乎天氣變化,天氣影響出生產,所以農諺中不少說話的智慧,都與天氣預測有關。只要留意風雲變色,就能掌握到陰晴雨水,先舉幾個例子:

更多相片
網上圖片

當今世代,我們每朝看天氣都靠電視電台,其實係靠天文台,已經成為生活習慣,有沒想像過如果有一日,你接收不到天氣資訊;又或者在沒有天文台的古代,究竟透過甚麼來了解天氣變化?「農諺」就幫到大家。

《齊民要術》書影(網上圖片)

農諺收集了多年來古人的生活經驗,有些說法到今時今日都有效。至於農諺的歷史到底有多久,可能比起文字記錄更早出現,農業勞作口耳相傳。農諺當然不難有史書記載,例如6世紀的《齊民要術》中有「欲知五谷,但視五木」,8世紀初唐朝的《朝野僉載》中記載「若要麥,見三白」、「正月三白,田公笑赫赫」;14世紀初的《田家五行》記載「六月不熱,五谷不結」等等。

古代農耕文明歷史悠久(網上圖片)

古代農業生產沒有高科技輔助,連溫度、濕度等數據都很難統計,所以農民要睇天食飯,往往要靠植物、動物、天像等觀察的經驗,來預測農事生產的條件。能否預知明日的天氣、種植的最佳時機等,都對生存至關重要,所以古代流傳的不少農諺中,很多都與天文氣象有關。

古代皇帝祭天求風調雨順(網上圖片)

農諺通過口述、筆記等流傳至今,至今仍能幫助我們預測風雲。譬如「正月陰,二月星,三月、四月大雷公,五月雨、六月晴,七月、八月有大風,九月寒霜十月雪,十一、十二寒潮節」、「一霧三晴,重霧三日必大風」、「滿天亂飛雲,雨雪下不停」、「風大夜無露,陰天夜無霜。」等等。

網上圖片

由於古代以「二十四節氣」記錄一年氣候、季節的變化,所以天氣農諺中幾乎全是與節氣有關,譬如廣為人知的「清明時節雨紛紛」。如果今人對節氣不甚了解,就未必能參透個中玄妙。以下便是一些流傳至今,仍有參考作用的農諺,若能熟背一二,或者唔使睇天氣預報,都可預測風雲。

朝霞不出門,晚霞行千里:日出前後出現偏紅的朝霞,說明大氣中水氣很多,將會下雨;黃昏看到晚霞,表示上空的雨雲東移,天氣將會轉晴。

空中魚鱗天,不雨也風顛:天空若布滿魚鱗狀卷雲,證明有低氣壓的雲霧移動,通常風速會增加,雲層增厚,未來24小時內可能會有降雨。

天有城堡雲,地上雷雨臨:夏天時若出現城堡一樣的厚雲層,預示著雷陣雨來臨。

雨後東風大,來日雨還下:若雨後吹東風,次日很可能還下雨。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農諺收集了多年來古人的生活經驗,有些說法到今時今日都有效。至於農諺的歷史到底有多久,可能比起文字記錄更早出現,農業勞作口耳相傳。農諺當然不難有史書記載,例如6世紀的《齊民要術》中有「欲知五谷,但視五木」,8世紀初唐朝的《朝野僉載》中記載「若要麥,見三白」、「正月三白,田公笑赫赫」;14世紀初的《田家五行》記載「六月不熱,五谷不結」等等。

《齊民要術》書影(網上圖片)

《齊民要術》書影(網上圖片)

古代農業生產沒有高科技輔助,連溫度、濕度等數據都很難統計,所以農民要睇天食飯,往往要靠植物、動物、天像等觀察的經驗,來預測農事生產的條件。能否預知明日的天氣、種植的最佳時機等,都對生存至關重要,所以古代流傳的不少農諺中,很多都與天文氣象有關。

民國時期的學者費潔心曾出版《中國農諺》,按照時令、氣像、作物、飼養、箴言等五類將大量農諺歸類。氣象與時令的農諺共占總數的三分之二,而天氣在農諺中,佔有很重要的地位。

古代農耕文明歷史悠久(網上圖片)

古代農耕文明歷史悠久(網上圖片)

農諺通過口述、筆記等流傳至今,至今仍能幫助我們預測風雲。譬如「正月陰,二月星,三月、四月大雷公,五月雨、六月晴,七月、八月有大風,九月寒霜十月雪,十一、十二寒潮節」、「一霧三晴,重霧三日必大風」、「滿天亂飛雲,雨雪下不停」、「風大夜無露,陰天夜無霜。」等等。

當時,這些前人用來預測天氣、氣候轉變而編造的韻文、諺語,準確不如現代科技推測,而往往帶有地區局限性,未必全國通用,但至少在當時提供了一個簡單、直接的預判天氣方法。其中很多天氣農諺都是經過一代又一代農民反覆觀察與實踐而得,背後亦含有一定的科學原理,只是古人未有足夠的技術與科學知識作出解釋。

古代皇帝祭天求風調雨順(網上圖片)

古代皇帝祭天求風調雨順(網上圖片)

由於古代以「二十四節氣」記錄一年氣候、季節的變化,所以天氣農諺中幾乎全是與節氣有關,譬如廣為人知的「清明時節雨紛紛」。如果今人對節氣不甚了解,就未必能參透個中玄妙。以下便是一些流傳至今,仍有參考作用的農諺,若能熟背一二,或者唔使睇天氣預報,都可預測風雲。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東風不過晌,過晌翁翁響:雨先於風來到,不穩定天氣會持續一兩天,而風先於雨來到,數小時內可能會再度降大雨。

日暈三更雨,月暈午時風:太陽被光暈包圍,三更會下雨,月光被光暈包圍,中午時分會颳風。

春茫曝死鬼,夏茫做大水:春天霧濃必大旱,夏天霧濃必大雨。

春雷不響不落,夏雷不響不晴:春天打雷才會下雨,夏天打雷才會放晴。

立夏起東風,十塘九塘空:立夏時節若吹東風,難下雨,池塘會缺水。

芒種夏至天,走路要人牽:芒種時節是梅雨季,經常下雨。

小暑驚東風,大暑驚紅霞:小暑若吹東風,颱風比較多;大暑若紅霞,颱風就快來了。

立秋前好種田:立秋前,要盡快種好第二季農作物。

白露風、寒露雨:白露時節若有颱風,寒露時節就會下雨。

西北雨,落不過田埂:西北雨為對流雨,降雨地區的範圍通常不會很大。

春南夏北,無水通磨墨:春天颳南風,夏天颳北風,可能會乾旱。

清明榖雨,十夜八雨:清明、榖雨這兩個節氣通常都會下雨。

夏至見青天,有雨在秋邊:夏至放晴,立秋後多雨。

冬至置月頭,欲寒置年兜;冬至置月中央,無雪更無霜;冬至置月尾,烏寒正二月:以冬至在月初、月中或月尾預測天候的變化情況。

立春落雨透到清明:立春當日下雨,就會下到清明。

春分秋分,日暝對半分:春分和秋分兩日,晝夜同長。

六月雨較冷霜:大熱天下雨,雨水清涼。

六月一雷破九颱,九月一雷九颱來:六月若打雷,則颱風不會來,但九月打雷則會引來許多颱風。

不驚七月鬼,上驚七月水:七月若雨水頻繁,容易釀成水災。

冬看山頭,春看海口:冬天黃昏看東邊山頭,春天晚上看海岸,如有烏雲,就是下雨的徵兆。

早春好佚陶,早夏粒米無:早春風光明媚,好遊賞;夏天早來,收穫少。

雷打蟄,雨天陰天四十九日:驚蟄雷響,可能會有四十九日的陰雨天。

透早東南烏,午前風甲雨:清早東南有烏雲,午前會有風雨。

往下看更多文章

凌晨黃雨3小時西貢雨量逾50毫米 五一假期料續有驟雨狂風

2024年05月01日 07:07 最後更新:08:35

天文台凌晨發出黃雨警告,直至早上7時取消。今早(5月1日)本港多處地區錄得約30毫米雨量,西貢雨量更超過50毫米。

過去二十四小時本港雨量分佈。(天文台圖片)

過去二十四小時本港雨量分佈。(天文台圖片)

天文台在凌晨4時15分發出黃色暴雨警告信號,維持了接近3小時。長洲在凌晨4時50分錄得每小時超過100公里的猛烈陣風。凌晨4時45分之後1小時內,全港錄得1927次雲對地閃電及5,411次雲間閃電。

雖然黃色暴雨警告信號現已取消,但天文台提醒市民仍須警覺有關河道氾濫可能帶來的危險。

香港九天天氣預報。(天文台圖片)

香港九天天氣預報。(天文台圖片)

今日是五一勞動節假期,天文台預料今天多雲,有驟雨及強烈狂風雷暴,雨勢有時頗大。最高氣溫約25度。吹和緩東至東北風,風勢有時疾勁。

展望明日(2日)間中有驟雨及雷暴。隨後一兩日仍然有幾陣驟雨。

預料高空擾動會在週末期間為華南帶來驟雨及雷暴。受一股偏南氣流影響,下週初廣東天色較為明朗,天氣炎熱。

本港今日天氣預測多雲,有驟雨及強烈狂風雷暴,雨勢有時頗大。(天文台實時圖片)

本港今日天氣預測多雲,有驟雨及強烈狂風雷暴,雨勢有時頗大。(天文台實時圖片)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