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歷史讀到元代,會有一名歐洲人「突入」,他叫馬可波羅(Marco Polo),是意大利威尼斯商人、旅行家及探險家。據他本人說,他曾隨父親和叔叔通過絲綢之路到過中國。據了解,他在1271年由威尼斯出發,於1275年來到中國,遍遊中國各地,1291年初離開,有指期間他甚至擔任元朝官員。馬可波羅的故事,為一直以來以中原人物為核心的中史故事,加添不少新鮮感。

西方作品描繪馬可波羅由威尼斯出發赴遠東 (網上圖片)

西方作品描繪馬可波羅由威尼斯出發赴遠東 (網上圖片)

馬可波羅回到威尼斯後,在一次威尼斯和熱那亞之間的海戰中被俘,在監獄裡口述其旅行經歷,由魯斯蒂謙寫出《馬可·波羅遊記》。他的遊記不僅詳細記錄了元代中國的政治事件、物產風俗,讓歐洲人得以了解中亞和中國,對東西發展有很大的貢獻。

至於馬可波羅是否到過中國,一直惹來重大爭議。大多現代歷史學家相信他到過中國,因為他描述了很多遠東生活的細節;但也有學者指他只在中東黑海遇上多名波斯商人,從他們的口中聽說中國、蒙古、日本等地的故事,實際上從未踏足過中國。大英圖書館的中國文獻部門主管Frances Wood亦提出質疑,指遊記中從未提及過纏腳、筷子及萬里長城等中國事物。

馬可波羅畫像 (網上圖片)

馬可波羅畫像 (網上圖片)

即使是有記載的也好,其內容與現實都有出入,備受質疑。當中《遊記》記載了元代老北京城牆,明確地寫著,它被塗成白色,令人感到離奇。

元大都城牆東西7400米,南北長6650米,周長28.6公里,高約10至12米,完全由夯土製成,外面沒有包城磚。它採用宋代築城法,即在牆內先設永定木,然後再加橫向的紝木,然後加土夯築。

由於北京夏季多雨,土城牆容易被雨水沖刷浸泡、導致倒塌,因此在建城之初曾議以磚石包覆,但因財力不足作罷。及後元廷抽調軍隊,負責收割編織蘆葦席,每年入夏以葦席覆蓋城牆牆體,稱為「葦城」,後因懼怕起義百姓放火焚燒,改為徵調民夫修補牆體。

元城牆從建設到今,已有700餘年,經長年雨水剝蝕,所剩無幾。即使土牆塗成白色,遇雨也會被沖刷乾淨,況且中原歷來沒有給城牆塗白的習慣,令人質疑《遊記》的可信性。

美國影視中的馬可波羅在大都 (網上圖片)

美國影視中的馬可波羅在大都 (網上圖片)

另外,在《遊記》中,馬可波羅說「整個城市按四方形佈置,如同一塊棋盤」,但事實上,元大都是長方形;他說「城牆底寬十步,愈向上則愈窄,到牆頂,寬不過三步」,顯然也不準確;他說皇宮中裝飾著戰士圖形和戰爭圖畫,亦難找到證據;他甚至說宮廷的窗戶中使用玻璃,更感到匪夷所思。

最奇怪的是,馬可波羅對盧溝橋的描寫。他說它有24個拱,但盧溝橋只有11個,還說它橋墩用石獅子裝飾,而事實上,盧溝橋只有橋柱上刻有石獅子。還有很多離奇細節,讓人懷疑馬可波羅是否真的到過盧溝橋。

還有一點值得留意,馬可波羅自稱在中國生活了17年,還「管理」揚州3年,但在他的遊記中,關於中國的地名多是突厥語音譯,比如稱北京為「汗八里」,如果他真的被忽必烈任為官員,為什麼不用蒙古語或漢語?

美國影視中的馬可波羅 (網上圖片)

美國影視中的馬可波羅 (網上圖片)

到目前為止,中文史料中還找不到馬可波羅的任何證據,很多人懷疑其作品中所寫的種種,並非親身經歷,而是道聽途說。由於《馬可波羅遊記》原本已散失,目前留下的抄本多達140多種,不同人在抄寫中可能添入了新內容,譯文和研究論著層出不窮,《遊記》內容可能未必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