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網媒定要知的「情感」和「短文」

生活事

網媒定要知的「情感」和「短文」
生活事

生活事

網媒定要知的「情感」和「短文」

2014年02月19日 16:10 最後更新:16:19

重點摘要:

 - 「分享數」、「點擊率」和「閱讀量」之間無必然關係

 - 最好是「看標題就明白」

 - 「情感主導」的文章最愛歡迎,尤其是具「正面意識」的

雖然無什麼人在看(有看的請告訴我啊,我會感動到哭的......),無論如何,為了方便手機用戶,今次我特地搞了個「重點摘要」,看過後大家基本上可以按「上一頁」。若然你想讀得更詳細,那麼我當然支持你看完以下冗長一文。

雖然我只是《巴士的報》的「小番薯」,但對網站上每篇報道的Like和點擊率都會特別關心也是很自然的事啦!不少行家都跟我一樣,深信文章的轉發次數愈高,愈代表這篇文章寫得特別好、愈多人留意和關心。不少媒體公司甚至會專門聘人推廣公司的文章,想方設法增加他們的分享次數。不過我讀完賓夕法尼亞大學市場營銷學教授Jonah Berger的一篇文章後,腦中又有另一些想法。

「分享數」、「點擊率」和「閱讀量」之間無必然關係

當Jonah Berger還是斯坦福大學的研究生時,他有閱讀《華爾街日報》A2版的習慣。這一版會介紹前一天「五篇最多人閱讀的文章」和「五篇最多人分享的文章」。他注意到,「閱讀次數最多的文章」和「最多人分享的文章」往往是不同的。近來一間名為Chartbeat的公司對此也進行了一連串研究和調查,最後也發現文章分享次數與實際閱讀之間沒有必然的關係。

Chartbeat的資料顯示,文章的「分享數」與「點擊率」確實有一定關係,但是跟文章的「閱讀量」卻完全沒有聯繫。一篇文章可能會有成千上萬人讀過,但沒有一個人會分享或轉發。而一篇被轉發過萬次的文章,可能其實無太多人真正讀過。

 最好是「看標題就明白」 

該公司認為,轉發和分享這類操作主要在流動設備如手機和平板電腦上進行,但大部份人都不喜歡在手機上花太多時間去閱讀;人們倒是最喜歡轉發那種「看標題就明白的新聞」 - 反正看完標題就明白,不讀完全文也可以啦 - 所以最多人「轉發」的文章就無什麼人真正「閱讀」過。

  

「Upworthy」網站也做過類似調查,發現大家使用手機看新聞時,都有個習慣:先向下拉看文章有多長,之後才重頭讀起,但讀到某個位置時大家已經會按下「分享」按鈕,然後看另一篇文章,或是被朋友發送的訊息分散注意力。

以一篇1,000字的文章為例,人們通常在讀完全文25%內容左右,就已經忍不住會按下分享按鈕然後離開;超過2,000字者,大家幾乎都是看完標題、向下拉,喜歡標題的話就直接分享,只有少於10%的讀者會乖巧地讀完全文。

近幾年紅透半邊天的新聞網站「Buzzfeed」也對「閱讀時間」和「分享數」作出過調查,並報道過「那些在手機上閱讀時間不超過2分鐘,在電腦上閱讀時間3分半左右的文章最容易被分享。」總結幾間公司的結果,再回想起自己近年的閱讀體驗,不得不同意這些觀點。

「情感主導」的文章最愛歡迎,尤其是具「正面意識」的
Jonah Berger分析了2008年8月30日到11月30日之間出現在《時代》雜誌上的近7000篇文章,發現原來最成功的文章都具備了「情感因素」。舉個例,題為「美斯被鏟倒地 跪哭時不與我」的文章分享數肯定比題為「美斯83分鐘傷出離場」的文章多。

Jonah在其網誌中又講到:「如果一篇文章讓讀者感到極度憤怒或者非常焦慮,例如政治醜聞或者新發現的致癌因素,人們都會樂於轉發它們。 」只不過,相對於消極的訊息,具備正面意識的文章又較受歡迎。例如「一個人受傷了」跟「傷者情況正在好轉」相比,後者的分享數會更多。




Kaga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往下看更多文章

荷蘭新研究「昆蟲膠」可黏死害蟲 不留毒不具抗藥性

2024年05月16日 12:20 最後更新:13:17

荷蘭科學家研製出新的物質,能夠黏死昆蟲,目的是以用自然的方式保護植物和農作物,減少使用有毒的農藥。

昆蟲膠可噴灑在葉上

科學網 ( phys ) 報道,荷蘭瓦赫寧根大學研究中心 ( WUR ) 和萊登大學 ( Leiden University ) 研究人員,共同設計了一種黏性物質,噴灑在葉子以後,就會具備捕蠅紙的效果,把害蟲會黏在上面;研究人員希望這種黏膠有助於減少使用有毒化學農藥。

靈感來自肉食植物毛氈苔

研究團隊從大自然尋求靈感,然後聯想到著名的肉食植物毛氈苔( sundew ),牠們有所謂的腺毛,可以分泌一種黏性物質來捕捉昆蟲。

吹入空氣使其濃綢化

科德格教授 ( Thomas Kodger ) 說:「我們想學習毛氈苔的效果,以自然的方式保護我們的植物和農作物。」方向確定以後,研究人員就從自然物質中進行調整。他們向植物米油吹入空氣使其濃綢化,再用特殊規格的的噴霧器,使其噴灑成大約一公釐的黏珠,剛好可以困住這種體型的常見害蟲:薊馬,這是一種園藝害蟲,它攜帶的真菌感染植物會造成巨大的農業損失。

GETTY圖片

GETTY圖片

害蟲不太可能產生抗藥性

科德格教授認為,與化學殺蟲劑不同,昆蟲不太可能對這種黏合劑產生抗藥性。 「如果這種情況真的發生,也需要很多世代的時間,而且只有大規模使用昆蟲膠才會發生。」

Leiden University 官網圖片

Leiden University 官網圖片

實驗證實黏性物質可保留3個月

經過測試,黏性物質可以在葉子上保留三個月,並且油性不會被雨水沖走。這段時間足夠長,可以控制害蟲數量直到收成。同時與化學農藥相比,黏性農藥肉眼可見,看起來就是黃色的小液滴,用水和洗潔精把它洗掉也就乾淨了。不洗也沒什麼關係,因為它是從植物油中提取的,吃下去不會比鹽酥雞這種炸物對身體更有害。

Leiden University 官網圖片

Leiden University 官網圖片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