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陳啟宗: 地方領導失誤讓香港受制於Omicron 更大問題是「毫無根據的自信心」

博客文章

陳啟宗: 地方領導失誤讓香港受制於Omicron 更大問題是「毫無根據的自信心」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陳啟宗: 地方領導失誤讓香港受制於Omicron 更大問題是「毫無根據的自信心」

2022年03月17日 18:19 最後更新:18:25

恒隆地產有限公司的主席陳啟宗在南華早報撰文,講到香港抗疫失敗,問題的根源在於領導力。他認識許多高級官員,問題主要不是他們的能力問題,它更多地與個性有關--特別是缺乏謙遜和過度的毫無根據的自信心。這些是我們一些領導人的終生特徵。

陳啟宗認為,香港與大陸的聯繫在經濟上和社會上都很重要,但如果不能滿足北京的要求,我們就會被孤立。不幸的是,主要由於當地領導不力,我們基本上是與所有人隔絕的。香港確實是夾在石頭和硬地方之間。

陳啟宗文章全文如下:

恒隆地產有限公司的主席陳啟宗在南華早報撰文。

恒隆地產有限公司的主席陳啟宗在南華早報撰文。

地方領導層的失誤如何讓香港受制於奧米克朗的擺佈

自1997年以來,香港還沒有面對過比大流行病更嚴重的非政治性問題。在2019年的抗議活動及其後果大大損害了人們對我們城市的信心之後,我們處理最新一波新冠的方式讓全球社會產生了更多疑慮。讓我對目前的混亂局面提供一些看法。

為什麼香港必須跟隨中國大陸的 "動態零感染 "戰略?為什麼我們不能像世界上其他地方一樣,朝著群體免疫的方向發展?作為一個轉口港和國際城市,我們的經濟福祉既依賴西方,也依賴大陸。

例如,前者是資本的提供者,後者是資本的使用者。交易經常在香港進行。然而,我們與中國其他地區的關係還有一個關鍵層面。我們的許多公民每天都要跨越邊境去工作,兒童也同樣要跨越邊境去上學。

換句話說,雖然我們與西方的聯繫主要是經濟上的,但與中國大陸的聯繫是經濟和社會的。香港和深圳之間的邊界也是世界上最繁忙的過境點之一。

在這種情況下,選擇放寬與大陸而不是世界其他地區的旅行限制,對香港來說顯然更為關鍵。鑒於在應對這一流行病的政策上存在分歧,我們只能選擇其中一方。

如果採用 "動態零度 "的方法,我們必須實施嚴格的檢疫規則和旅行限制,從而在很大程度上關閉我們與世界其他地區的邊界。其經濟後果是可怕的,但如果這意味著我們可以自由進入大陸,那麼這應該是值得的。

不幸的是,主要由於當地領導不力,我們未能滿足大陸的要求。因此,我們基本上是與所有人隔絕的。香港確實是夾在石頭和硬地方之間。

香港在第五波疫情中所經歷的,與兩年前西方國家所經歷的並無不同。只是這裡的情況更糟糕,而且有不合理的理由。醫院不堪重負,死亡率很高,市民的生活受到嚴重影響。

使我們的情況不合理的是,在2020年,沒有人知道病毒是什麼樣的,也沒有疫苗。今天的情況已經不是這樣了。明顯的事實是,我們的政府沒有勝任地處理這種大流行病,甚至到了今天。

要實現動態零感染有兩個標準。首先,必要的基礎設施必須到位,包括高比例的公民接種疫苗,有效的新病例檢測和接觸者追蹤系統,擴大臨時醫院容量等實際安排,以及與公眾及時、適當的溝通。第二,一旦出現新的病例,政府必須果斷地採取行動。

我們的領導人沒有做到這一點。事實上,他們莫名其妙地抵制了其中許多措施。因此,當高度傳染性的Omicron變體到來時,我們完全措手不及。現在為這一浪潮建立上述的基礎設施已經太晚了,因為病毒已經無處不在。

我們問題的根源在於領導力。我認識許多高級官員,我認為問題主要不是他們的能力問題。它更多地與個性有關--特別是缺乏謙遜和過度的毫無根據的自信心。這些是我們一些領導人的終生特徵。

也可能有一種相對於大陸的優越感。他們忘記了大陸的表現遠遠好於其他許多大國。中國只有11萬多例新冠病例,死亡人數不到5,000人。美國的可比數字是近8000萬例,超過95萬例死亡。

人們可能會正確地問,一個生命值多少錢。如果我們目前的混亂局面有任何一線希望,那就是讓香港認識到,在許多關鍵的治理領域,中國是世界上最好的國家之一。

從長遠來看,人類將不得不學會與新冠共處。這一點我們知道,但未知的是它將如何演變。那些選擇群體免疫方法的人別無選擇,只能面對可能出現的任何更新的菌株。

讓我們希望未來可能出現的任何變種都不那麼致命,但如果它們不是呢?另一方面,中國仍有一個選擇,即繼續以 "動態零 "政策對抗大流行病,或改變方向。

這將取決於病毒的變異方式,以及北京是否能設計出更有效的疫苗。如果Deltacron變體--兩個月前在歐洲被發現,並且被認為像Delta一樣具有致命性,像Omicron一樣具有傳染性--成為下一個主導毒株,北京沒有理由扭轉方向。

就目前而言,判斷還為時過早。由於有如此多的事情需要權衡,在這個問題上,安全要比遺憾好。

那麼,我們在香港應該做什麼?本屆政府還有不到四個月的任期。我們只能希望大流行病屆時會自然消退,這在歷史上並非沒有發生過。有了希望,7月1日起的下一屆政府會更有能力。不幸的是,我們只得等待。




Ariel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Tags:

放寬

往下看更多文章

英外相訪華受保守黨質詢 講香港問題循例交功課 重啟貿易最重要

2024年10月30日 19:07 最後更新:19:12

英國外相林德偉(David Lammy)10月18日抵達北京,展開為期兩日的訪華行程,期間與中國國務院副總理丁薛祥及外長王毅舉行會談。惟今次中方及英方都傾向低調,雖然林德偉在與中方會晤中提到包括香港問題在內的多項敏感議題,惟雙方都未有高調突出問題所在,英外交部甚至無提及當中詳情,林德偉回國後遭保守黨質詢。

外長王毅在北京會見訪華的英國外相林德偉。

外長王毅在北京會見訪華的英國外相林德偉。

林德偉周一(10月28日)於英國會受前保守黨黨魁、兼「對中政策跨國議會聯盟」(IPAC)聯合主席施志安(Iain Duncan Smith)質詢,被問及有否向中方就香港、維吾爾人及台灣等議題提出強烈反對。林德偉形容,這些是「高度關注」的議題,表示政府將制定長遠、統一、及具策略性的對華政策,及評估可行的做法。

林德偉的回應,有點遊花園味道。

施志安再追問,《壹傳媒》創辦人黎智英仍在囚、中國在新彊侵犯維吾爾族人權的行為、近日台海局勢緊張、及多位英國官員及議員被中國政府制裁,詢問林德偉於訪華期間有否就以上議題,採取任何有力行動向中方譴責及施壓。

前保守黨黨魁施志安向林德偉訪華提出質詢。

前保守黨黨魁施志安向林德偉訪華提出質詢。

林德偉表示,保守黨執政14年間,英國與北京的關係發生巨大變化,現政府絕不會仿效其做法,強調已做到能力範圍的事,認為「若任何一位英國外相訪華而不提出這些令人高度關注的問題,都是完全不可接受的。」他又指政府會在「合作、競爭及挑戰」三個原則中,制定長遠、統一、及具策略性的對華政策,及評估可行的做法。

高人話,今次林德偉訪華提及所謂人權或香港問題,只是循例「交功課」,雖然林德偉形容這些為「高度關注」議題,惟英國外交部今次並未一如往常般,向傳媒「吹風」,讓英媒大篇幅報道相關議題。

《路透社》早前僅報道,雙方就氣候、能源、科技、貿易、及全球外交政策等議題深入討論,話林德偉強調英國將國家利益和國家安全放在首位,但維持與中國的接觸同樣重要及務實。高人話,很明顯林德偉就所謂人權議題僅「循例提提」,以應付國內壓力,英國真正關心的是貿易議題。

英國商業及貿易大臣韋諾韜已就重啟對華關係打開口牌。

英國商業及貿易大臣韋諾韜已就重啟對華關係打開口牌。

事實上,英國商業及貿易大臣韋諾韜早前已打了「開口牌」。據「政治新聞網」(Politico)歐洲版10月29日報道,韋諾韜表示,與七國集團(G7)其他成員國相比,「英國與中國的交往很少」,「中國是全球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英國的第6大貿易夥伴」,中國不同於其他歐美國家,有時不得不與之展開「艱難的對話」,但貿易是一個可以期望展開合作的領域。

當被問及英國是否會重啟「中英經貿聯委會會議」(China-UK Joint Trade and Economic Commission,JETCO)時,韋諾韜表示,「當然對(就此事)進行討論持開放態度」。

JETCO成立於1996年,時任對外貿易經濟合作部長吳儀訪英時舉行了首次會議,與會人員為兩國部長級官員和企業高層。惟隨著中英關係轉冷,中英經貿聯委會會議暫停,對上一次會議已是2018年在北京舉行。林德偉訪華期間,中英重啟經貿對話的呼聲漸起。

此外,10月14日在倫敦舉行的國際投資峰會上,韋諾韜曾表示,英國汽車行業尚未正式要求英國貿易救濟局(TRA)對中國電動汽車進行反補貼調查,英國不打算追隨歐盟,對中國電動汽車加徵關稅。韋諾韜還批評英國上屆保守黨政府在促進與中國的關係方面「做得太少」,認為英國「需要與中國進行更多接觸」。英媒透露,英國財相李韻晴也將於2025年初訪問中國,目前正制訂計畫。

高人話,工黨政府態度很明顯,希望重啟對華關係,主要想傾生意。繼外相訪華後,英財相也將於明年初訪華,相信工黨政府正為英國首相施紀賢及國家主席習近平會晤鋪路。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