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對下任政府期望(6)

博客文章

對下任政府期望(6)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對下任政府期望(6)

2022年05月07日 07:00 最後更新:05月13日 12:05

要有團結合作的團隊

明天就是行政長官選舉日,香港很快就會產生新一任行政長官,如無意外,李家超先生可順利當選,而大眾注意力,也開始從特首施政理念,轉向管治團隊,我們觀察到一個現象,就是過往多任特首,核心管治團隊並不和諧,特別是特首和政務司司長之間,甚或出現明爭暗鬥,影響政府的團結。

最突出是回歸之初的第一任特首,董建華任內,委任陳方安生為政務司司長,陳太差不多公然與董生對抗,最後董生任期未滿,陳太就要離開,換上曾蔭權為政務司司長,曾蔭權任內的政務司司長許仕仁和唐英年,許仕仁因貪污罪成入獄,至梁振英年代,林鄭月娥任政務司司長,特首與政務司司長之間的分岐又再表面化,到了梁振英執政後期,林鄭似乎不介意把矛盾公開,後來林鄭出任特首,時任政務司司長張建宗提早離職,政圈時有議論,說政務司司長、財政司司長和特首之間都不太咬弦。

我覺得政府高層的團隊精神十分重要,特別是特首和政務司司長之間,若經常明爭暗鬥,你拖我後腿,我拉你衣袖,這樣許多時也會事半功倍。所以希望李家超先生出任特首後,挑選政務司司長,最好找一個與他合拍的人,以免又出現特首與政務司司長之間的鬥爭,李家超先生都講過,香港許多事情都要馬上解決,慢不得等不來,核心管治團隊要減少內鬥,推動政策,香港問題才能解決。

此外早前有提及架構重組,新增政務司副司長及財政司副司長,也會增設新的局長及副局長職位,我認為政府開這些新職位務必審慎,以副司長為例,是不是需要兩個那麼多? 開一個副司長職位,每月數十萬薪金,一年數百萬就花掉了,增設之後,是否真的可提升政府效率? 還是只多了一層架構? 更架床疊屋? 這也是值得深思的問題。

事實上,現在香港經濟環境不算好,無論做生意還是打工,也覺得搵食艱難,政府最近公布香港首季本地生產總值預先估計數字,第一季經濟按年實質下降4%,遜於市場預期的1.3%,外匯基金首季投資虧蝕550億元,港元近期更偏向弱方保證,在美國大幅加息、俄烏戰爭持續的背景下,無論投資環境還是經濟環境,都極可能今年內明顯轉差,俄烏戰爭導至能源和糧食出口供應大降,不少經濟學者都預期,今年年底糧食價格或飛漲。

1998年至2003年的經濟低潮,記憶猶新,當時樓市崩潰,港府收入大減,社會上失業及貧窮人口大增,支出暴升,以至連年赤字,政府苦無辦法增加收入,領展上市,就是政府套現增收入、減輕公共支出之舉,雖然一方面是還富於民,但另一方面令小店無位置生存,加劇貧富懸殊,這個社會代價就在之後十多年償付,引發反高鐵及其後潛藏民間的反政府情緒。

曾有報導指李先生智囊團考慮為明日大嶼發債融資,認為發債支持基建非新鮮事,機場三跑都是發債,然而,三跑造價1415億元,明日大嶼造價高達6240億元,是三跑的4.4倍,三跑發債時香港經濟及投資市場俱向上,現在則是向下,一旦樓市下滑,港府面臨土地賣不到好價錢,收入馬上就大受威脅,到時候就會如當年時任財政司司長的唐英年先生所說 : 須加稅來還債。

李家超先生講了不少鴻圖大計,我們期望來屆政府團隊真正團結實踐政綱,但架構不宜膨脹,支出更要審慎。

李家超先生講了不少鴻圖大計,我們期望來屆政府團隊真正團結實踐政綱,但架構不宜膨脹,支出更要審慎。

使用公帑須慎之又慎,不要給人一種感覺 ,就是不斷開位,花錢如流水,我支持李家超先生講的以結果為目標,新一屆政府要做出結果,達成實效, 做市民看得到的實事,政府高層架構,並不是愈膨脹愈好,而高瞻遠矚的政府,不僅指鴻圖大計,更指防患未然。

香港太平紳士協會會長嚴玉麟




太平人語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往下看更多文章

精準輸入人才 適時檢討政策

2024年05月11日 07:00

一連兩天的「香港.全球人才高峰會」周初在灣仔舉行,特首李家超在開幕致辭時說,高才通計劃可為香港帶來340億元直接經濟貢獻,佔本地生產總值1.2%。資料顯示,各類人才入境計劃合共已逾10萬人抵港,證明本港對人才有一定吸引力,輸入人才對香港有助益,但港府也要時刻留意社會及經濟變化,適時檢討政策,才能締造香港與外來人才雙贏的局面。

特首在論壇致開幕辭。

特首在論壇致開幕辭。

高才通是獲批入境比率最高的類別,因為申請者無須先有僱主聘請,截至4月中,獲批比率達81.22%,這批人是高競爭力高消費力的一群,而且60%為已婚人士,攜同家人及年幼子女到港,直接惠及面臨殺校威脅的小學。

不過,上月中當局也公布了一項調查數據,指46%的抵港高才未有就業,比例不算低,也有立法會議員關注他們是找不到工作,還是拿了身份證就離開,港府官員回應說 : 調查結果顯示超過一半抵港高才找到工作,情況「令人鼓舞」。

這也許是觀點與角度,看半杯滿還是半杯空的問題,不過,近半的人未有工作,比例似乎也不算太低,若他們找不到工作,在港無發揮空間,早晚會離去,隨之而來的經濟效益也會消失,內地傳媒報道,不少來自內地的高才,選擇從事保險,若來港高才相當比例是從事保險銷售,那是否符合吸引高新創科和金融人才來港的政策原意呢?

當然,無論從事甚麼行業,高才的收入多不低,他們也不會領取社會福利,對香港經濟人口結構有正面影響,但若拿了身份證就離開,則對香港社會助益有限,高才浪費了時間卻未能創一番事業,獲批來港的高才,要在港長期工作,找到他們發展所長的空間,才有實際意義。

因此,政府審批高才通,宜留意申請人的專業,避免某一類人才過剩,感覺上高才通批准很容易,也幸好簽證為期只2年,2 年後必須找到工作才可以續簽,然而推行政策,自然也是希望申請人長期留港,發揮所長,而不是相當比例的人兩年後就離開。

高才通反應熱烈,基層勞工輸入計劃則反應一般,航空業輸入勞工計劃名額6300人 截至2月底只有880人到港工作,航空業工作地點鄰近內地,工人可在內地住宿,反應尚且如此,其他工作地點不就近內地的,相信更不理想,其中住宿是很大的問題,當局或僱主若不能安排住宿,相信要在交通及過關予特別安排,才可吸引外勞來港就業。

無論是高端人才還是基層員工輸入計劃,也要經常檢討,留意社會變化,特別是與人口有關,因這涉及未來社會資源分配等問題,小心處理才不會製造矛盾,讓各方都享受到政策的好處。

香港太平紳士協會副會長李細燕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