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刊至今已經六十八年的日本『美術手帖』陪伴了無數藝術愛好者成長,哪怕看不懂日文內容,精美的設計依然令人愛不釋手,大家甘願看圖識字。去年ART BASEL藝術博覽會期間,『美術手帖』首次推出中英文國際版,介紹一百名當代藝術家,令多年來因為日文卻步的朋友大為興奮。

今年,『美術手帖』再次與三聯出版社合作,同樣會在博覽會期間推出新一期國際版,主題是『亞洲藝術風起時』,顧名思義介紹韓國、日本、中國等藝術家,專題探討三個戰後亞洲藝術三個主要流派:日本的具體派和物派,以及韓國的單色畫派。

   

走過了六十多個年頭,看盡日本以致亞洲當代藝術風雲變色,經歷了財政危機,這本老牌雜誌依然對堅挺。總編岩渕貞哉今年才剛四十歲,本來在大學唸經濟,後來對藝術發生濃厚興趣,再進入大阪專門學校研究藝術,他帶領的團隊更為年輕,也許是雜誌能夠緊貼時代脈搏的原因之一。

『過去十年亞洲的藝術發展很蓬勃,特別是中國市場的帶動,我們希望藉著中文版進入市場。』岩渕總編解釋說:『多年以來,藝術發展以歐美為主,什麼是好,什麼是壞,幾乎都是以歐美的標準來衡量與定論。但是隨著1990年代開始,亞洲藝術開始在國際間受到重視,話語權漸漸地移向亞洲,『美術手帖』的定位一直是當代藝術,在這種改變期間,我們覺得介紹更多的亞洲當代藝術家,讓亞洲的讀者了解更多自己國家的藝術在全球發展的角色是很重要的。』

『正如日本藝術的發展,到1990年代出現了明顯的變化,村上隆、奈良美智等藝術家崛起,得到國際藝術界矚目,也因為這幾位藝術家的作品風格和取材令當代藝術漸漸與日本流行文化接軌;到了2000年代,藝術祭的興起帶來了第二波明顯的衝擊,像2001年的橫濱三年展、新潟大地藝術祭、瀨戶內海直島藝術祭,以及在2003年開幕的東京森美術館,在推動當代藝術發展有很重要的地位,藝術活動開始融入生活中,更吸引了很多遊客。在這段期間,我們雜誌也慢慢改變,題材變得更多元化,以藝術眼光看次文化的發展,例如建築、設計等。有人或許認為一些流行文化,甚至村上隆的作品不過是動漫文化產品,然而,我們注重的是作品的質量,並非它的流行元素,而且流行文化的受眾面廣,許多本來對藝術不感興趣的朋友開始關心,這對藝術市場以致雜誌的發展都有好處。』

『美術手帖』多年來以當代藝術為主,在剛推出的時代,這個題目相當前衛,讓它成功建立品牌優勢,延續至今,不過報導的範圍已經擴大到流行文化。除了因為近年日本有幾本文化系雜誌停刊,有機會吸納一批新讀者,此外,岩渕總編認為流行文化是一種潮流和趨勢,會隨著歲月而消逝,但藝術則在一個新的藝術概念成熟後可以流傳下去,所以他希望雜誌從藝術角度看流行文化,並作為它們曾經存在的證明。

雖然『美術手帖』在日本依然有固定的捧場客, 不過雜誌社曾陷入財政危機,去年經過了財務重組再出發,而且也跟隨大潮流推出了網上版和手機程式,不過內容與印刷版不同,以介紹時效性較強的市場資訊為主。雜誌經營越來越困難,走出日本面向國際,也許是『美術手帖』出路之一。




蘇媛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