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個乍暖還寒的下午,從中環藝穗會走到煤氣燈旁的都爹利會館,短短的十分鐘路程,卻走過了香港近三十年藝術發展的某些片段。

香港寸土尺金,要找一個具有人文氛圍、集合展覽、消閒和沙龍的聚腳點真是談何容易。中環藝穗會得天獨厚,在一九八零年代進駐殖民地時代歷史建築物,機會真是可一不可再,今天依然有不少藝術同好捧場,它舉辦的讀書朗誦會、爵士音樂會確是令人懷念。近年藝術市場蓬勃,衍生了不少新的藝術空間,例如PMQ元創方、JCCAC賽馬會藝術中心等,搞得好不好真是見仁見智,但起碼政府還是做了點工作。

至於私人投資方面,近年出現不少跨界的合作,國際上最成功的應該是十多年前日本藝術家村上隆替法國百年老店設計手袋,將動漫元素注入經典設計中,結果一炮而紅,令村上隆聲名大噪,經典品牌也成功樹立了年輕活潑的形象。香港近年也出現很多所謂跨界項目,像在購物商場搞藝術展覽,或是在餐廳掛放藝術品,說實話,這類項目缺乏理念、熱情和策展導向,大多淪為一次性的市場推廣或高級裝飾品。開業三年的都爹利會館倒是頗有誠意的例外。

留意都爹利會館是因為兩年前一個名為『後感性後遺症』的展覽。『後感性』是一九九九年到二零零一年北京一群年青藝術家在不同時間、地點舉行多個展覽和表演而組成的『地下』藝術運動,在當時相當前衛,例如用動物屍體創作,在北京以致中國藝術界開始陷入瘋狂的商業年代的前夕,他們希望引起我們對非商業藝術空間的關注。

十五年過去了,這群藝術家中不少已經成名,當年的理念與經驗成為了一種『後遺症』,走過中國當代藝術最火紅時期後再聚在一起以各自的主題和風格展示成熟後的作品。這樣一個展覽在私人會館舉行,而且策展方面比較專業,有點意外驚喜。會館的發起人之一羅揚傑本來是唸建築的,學成回港後卻投入飲食業,他笑稱這全因為自己一向喜歡『飲飲食食』,而且愛好當代藝術。

『其實我一直希望找有機會融合這兩方面的興趣,直到找到合適的地方才可以實現。我和合夥人的目標是創造出一個比較獨特的藝術空間,我們不是美術館但策展的水平要與之看齊,所有的展覽都是與資深的策展人和著名的美術館合作;這裡也不是畫廊,展品都是純粹展出而不發售;當然也是一個飲食和社交的地方。』過去數年,都爹利舉辦的展覽包括艾未未策展的『艾未未與香港藝術家』、倫敦藝術學院的海外展『香港人』,以及與美國達拉斯藝術博物館(Dallas Museum of Art) 合作、即將舉行的紐約藝術家Margaret Lee 首次香港個展 。

從這個展覽名單可以看出,都爹利會館的確在策展水平方面把關嚴謹,而且對香港藝術家十分關注。身兼藝術委員會成員的羅揚傑表示:『我們的目標是每年至少一次展出香港藝術家,以及由香港策展人負責。香港的藝術市場雖然蓬勃,但一直得不到本地收藏家的關注,直至在西九M+ 策劃下,李傑和曾建華代表香港參加威尼斯國際雙年展,香港藝術家才獲得更大的肯定和支持。假如我們的藝術空間能夠在這方面作出一點貢獻,我會很滿足。』

都爹利會館樓高兩層,有一個平台公園,位處中環核心地帶,在如此優雅的環境下談藝術、看藝術,固然是賞心樂事。不過,雖然參觀無需費用,也不用會員資格,但是無可否認,正因為會館的位置與定位,難免給人可望而不可即的距離感,甚至望而卻步。執筆前剛好與一位資深藝術推廣人、本身也是策展人的朋友談起,大家都覺得香港似乎缺少了一些具有人文生活氛圍、沙龍式的交流空間。現在,一些博物館(如饒宗頤文化館)、文化協會(如香港中華文化發展聯合會、亞洲協會),以致藝術愛好者個人都會舉辦不同形式的文化沙龍。以都爹利會館的優渥條件,不知能否牽個頭,在這方面積極推動一下?




蘇媛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