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典型的囚徒抉擇

博客文章

典型的囚徒抉擇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典型的囚徒抉擇

2022年11月22日 19:53 最後更新:21:27

壹傳媒6名前高層22日在高等法院,承認一項串謀勾結外國或者境外勢力危害國家安全罪。據稱部份人將轉作汚點證人,這是黎智英案的另一大突破。

認罪不是空泛的,認罪者要承認關鍵的案情。有認罪者交待,就有很多涉案的細節。而這些已被部份被告承認的案情,也將在未來對黎智英的審訊中再被提出。

6人同意案情指,《蘋果日報》一直是在香港廣爲流傳並具有巨大公眾影響力的刊物,而黎智英自2014年佔領中環行動開始,不時公開宣揚其政治立場及表態,包括透過《蘋果日報》作為平台及參與示威活動等。《蘋果日報》發布的煽動文章多達160篇,而6人在《蘋果日報》擔任要職,熟悉《蘋果日報》的日常運作並負責相關的編採及行政決策,必定知情及有份參與請求外國勢力對中國或香港實施制裁。

被告承認的案情亦透露,2020年6月30日《港區安全法》實施後,黎智英下令《蘋果日報》推出英文版,特別請求外國或者境外機構實施對香港或者中國進行制裁、封鎖或者採取其他敵對行動。黎智英開設Twitter帳戶,發表的內容包括黎智英與美國、英國、日本、台灣等地區的政治人物互動,2020年5月25日,《蘋果日報》發布文章指明「打國際線 蘋果英文版免費試睇」,宣布英文版正式成立,又表明香港人權正受威脅並被中共粗暴地剝奪,希望《蘋果日報》英文版可讓國際瞭解香港的情況。黎智英表明希望免費向公衆開放的《蘋果日報》英文版能吸引到海外尤其是美國用戶,以獲得金錢資助及政治保護的作用,更稱如海外和美國用戶越多,中央便越難無恙地打擊他們等等。

很多人問6名被告為何認罪?

一般而言,被告人在刑事案中認罪,通常涉及技術性考量,主要是估計控方掌握的證據而衡量控方勝訴的機會。如果估計控方很大機會勝訴,認罪顯露悔意可以減刑三分之一,例如原定定罪判刑五年(只是假設),減三分之一,即坐三年零四個月,再加上可以扣減公眾假期,大約兩年多,就可以刑滿出獄。由於涉案人不准保釋,已經扣押了相當年期,只要服滿餘下的刑期就可以獲釋。

換一個角度,如果被告不認罪,結果被判有罪,通常會選擇上訴。這類案件,無論那一方敗訴,很大機會都會上訴到終審法院,結果就是一拖幾年。即使被告期間被判無罪,上訴期間可以外出,心理壓力也會很大。被告兩相權衡,若估計控方的證據充分,認罪是一個理性的選擇。

回想2020年8月10日,當時《港區安全法》已生效一個多月,警方大舉搜查《壹傳媒》位於將軍澳的總部大樓,並拘捕黎智英、部份《壹傳媒》高層和周庭、李宇軒等社運人士。據說,警方執行拘捕行動的時候,只掌握到表面證據,並未有充足的證據。在拘捕之後蒐證,逐漸累積證據。

案件的關鍵變化是發生了所謂的「12瞞逃事件」。涉案人之一的李宇軒於同年8月23日,與另外11個涉及反修例案件的人,打算坐快艇偷渡去台灣,但快艇駛入內地水域時,被內地海警截獲,李宇軒在內地拘留期間,具體交代了案情。李宇軒被押返香港後,與律師助理陳梓華承認串謀黎智英及「攬炒巴」劉祖迪等人勾結外國勢力罪,這成為黎智英案的第一個重要突破點。

黎智英案被控以勾結外國勢力違犯國家安全罪,當中涉及很多不同的環節。李宇軒是其中一個執行者,上線是已潛逃離港的黎智英的助手Mark Simon 。由於相關的接觸是隱密地進行,如果沒有相關人士爆料,控方不容易建立起整個證據鏈條。但當有涉案人士認罪,將犯罪事實和盤托出,整個勾結行動的脈絡就會完全顯現。在李宇軒、陳梓華認罪後,控方掌握了大量證據,成功起訴黎智英的機會增加。其他壹傳媒高層被告人就要各自考量,是否繼續選擇否認控罪,冒上最後被定罪的風險。

現實上被告會如骨牌地倒下,在環境局限下選擇認罪的決定。就像博弈論(Game Theory)裏面的「囚徒抉擇」,每人都會估計其他被告會否認罪?會否爆料?他人認罪自己不認罪有幾不利?

《壹傳媒》6個高層最終選擇認罪,承認更多案情,對黎智英案的形勢更加不利,這場官司不容易打。

盧永雄

往下看更多文章

中東危局超越人們的想像

2024年05月20日 19:21 最後更新:19:38

中東局勢急劇變化,有兩件事情值得關注。

第一,伊朗總統萊希和外長阿卜杜拉希揚乘坐的直升機墜毀,兩人身亡。在中東局勢如此緊張的情況下,伊朗總統墜機,雖然大霧天氣條件很差,雖然是很老舊的機型,很像是一場單純的意外,但放到中東的局勢中,人為襲擊的陰謀論揮之不去。

自從去年十月巴以衝突爆發以來,伊朗已經連番遇襲。今年1月3日,伊朗舉行已故伊朗革命衛隊指揮官蘇萊曼尼離世4周年紀念儀式(蘇萊曼尼亦是被美軍死神無人機發射導彈襲擊死亡),發生了兩次爆炸事件,造成84人死亡、多人受傷,是伊朗現任政府自1979年上台以來境內最血腥的恐怖襲擊,事後激進組織伊斯蘭國承認責任 。

到今年4月1日,伊朗駐敘利亞大使館附屬的建築物遭以色列轟炸,造成16人死亡,包括伊朗革命衛隊聖城旅駐當地指揮官札赫迪和另外7名軍官,這次襲擊令以伊關係更加緊張,伊朗後來用導彈和無人機向以色列發動襲擊報復。

到今次伊朗總統萊希墜機身亡,令人懷疑為什麼不幸事件總是纒繞著伊朗身上。

在巴以衝突當中,伊朗被指和多個周邊地區的激進反以色列武裝組織有聯繫,包括也門的胡塞武裝組織和黎巴嫩的真主黨,另外伊朗亦都被指支持哈馬斯。這些激進組織在對抗以色列上,目標高度一致。在巴以衝突爆發之後,真主黨就在邊境地區和以軍爆發連番衝突,而胡塞武裝就以導彈和無人機襲擊紅海的美以商船。

今次伊朗總統和外長墜機身亡,總統萊希被視為伊朗最高精神領袖哈梅內伊的接班人,如今領袖接班被打斷,士氣受到衝擊,對伊朗是重大打擊,亦是伊朗敵人的重大勝利。

第二,美國和沙特的廣泛安全協議進入「半定稿」狀態。就在伊朗總統墜機身亡差不多同一時間,沙特阿拉伯通訊社指,沙特王儲薩勒曼5月19日在沙特東部城市宰赫蘭與美國白宮國家安全顧問沙利文會面,討論美沙廣泛安全協議。這個協議被視為美國推動以色列與沙特關係正常化的重要一環。沙利文隨後訪問以色列,與以國總理內塔尼亞胡會面,向以色列通報美國和沙特會談的最新情況。

拜登政府一直尋求和沙特達成協議,通過向沙特提供安全保障,甚至允許沙特獲取先前禁售的先進美國武器,換取沙特正式承認以色列國地位。這次美國還希望在巴勒斯坦問題上,找到一條可信的道路,包括「符合巴勒斯坦人民願望和合法權利的兩國解決方案」。美國一直想推動沙特和以色列關係正常化,甚至兩國正式建交,以抗衡中國在中東地區的影響。中國去年3月推動了沙特和伊朗和解,被認為是中東地區國家關係的一個重大突破。所以美國一直想做一場好戲,抗衡中國在區內的影響力。

不過,外界對今次的美國和沙特達成的「半協議」仍抱保留態度,因為如果要沙特和以色列建交的前提,是要以色列停火並接納兩國方案,讓巴勒斯坦建國,外界一直認為以色列不會讓步,所以這個「半協議」亦有點兒是「半桶水」,一定程度上是美國和沙特加強關係,但未必能夠推動在加沙地區的停火。

但無論如何,美國一方面在推動以色列和沙特和解取得一定進展,另一方面最不想看到這個局面的伊朗總統墜機身亡,情況巧合得有點令人吃驚。

無論如何,中東地區的局面變化超乎人們的想像,當中涉及的陰謀詭計,更加超出人們可以預估的範圍。

盧永雄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