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內地專家相繼發聲:未來防疫將「清病不清毒」 持續強力向老年人谷針

博客文章

內地專家相繼發聲:未來防疫將「清病不清毒」 持續強力向老年人谷針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內地專家相繼發聲:未來防疫將「清病不清毒」 持續強力向老年人谷針

2022年12月05日 14:40 最後更新:14:46

內地近期疫情防控措施轉向,各地防控逐步鬆綁。官方近日持續透過媒體釋放防疫措施將逐漸放開的訊號,同時加強對民眾特別是老年人大力「谷針」,提高疫苗接種率。

內媒《第一財經》引述一名匿名傳染病專家意見稱,新冠病毒防控回歸乙類管理條件漸趨成熟。
報導稱,「傳染病管理模式的主要依據來自於傳染病的傳染性和致病力。」一位傳染病專家表示,對於致病力強、病死率高且傳染性強的傳染病,一般歸為甲類或者乙類甲級管理,管控措施一般是採取強制性隔離、疫區封鎖等;對於發病率較高,引起高病死率,但傳播能力有限,對社會造成一定危害,會歸為乙類;對於傳染強、致病力弱、病死率低的傳染病,一般歸為丙類。

隨著新冠病毒不斷變異,當前在全球流行的Omicron變異毒株,其臨床特點也逐步被認知,眾多科學研究以及真實世界的數據顯示,其傳染性逐步增強,但其致病力及病死率降低。也因此,其管理級別又必須要重新考量。

近期全国多地解封,廣州各區拆除封控區圍欄。

近期全国多地解封,廣州各區拆除封控區圍欄。

從目前新冠病毒的流行病特徵來看,上述傳染病專家表示,很多地方顯示超95%以上的感染者為無症狀和輕症,病死率很低,在這樣的情況下,繼續按照甲類管理顯然不符合科學,所以,新冠回歸乙類管理甚至降級為丙類,都將成為可能。

上述傳染病專家表示,「很顯然,當前流行毒株的致病力比較弱,在全國已經完成基礎免疫的條件下,按乙類管理已經不成為問題。回歸乙類管理,也可以為未來進一步優化防控措施提供一定的法律依據,做到有法可依。」

報導引述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感染內科及肝病中心副主任、疑難感染病中心主任、主任醫師彭劼分析,2020年將新冠列為甲級管理,是考慮當時對疾病本身及病毒的認識尚不夠,而且當時該病的病死率很高。如今的Omicron變異株,雖然傳染性變強,但毒力變弱,病死率已大大降低,98%以上的感染者屬於無症狀及輕症患者。從病毒及疾病特點看,當下再延續甲級管理的模式並不適宜。

按照傳染病防治法規定,中國將傳染病分為甲類、乙類、丙類。甲類傳染病僅包括霍亂和鼠疫。
乙類包括傳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質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等25種;丙類包括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風疹等10種。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微生物所研究員、前中國疾控中心主任高福。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微生物所研究員、前中國疾控中心主任高福。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微生物所研究員、前中國疾控中心主任高福表示,兩年前科學家就已經預測「新冠病毒不會消失」,更認為未來疫情防控的目標將強調「清病不清毒」。

高福表示,所謂的「清病不清毒」,也就是要把新冠疾病儘量控制住,而不是把病毒清除掉。他說,「未來抗疫我們要堅持小步走不停步」,這也讓「清病不清毒」這一條信息衝上了百度熱搜榜。

高福更強調,未來抗原檢測試劑將會得到更廣泛的應用,並還鼓勵更多科學家和病毒學家投身於科普,把科學知識傳播給大眾,預防「資訊流行病」,認為相比新冠流行病而言,資訊流行病的危害性更大。

此外,3日的中華醫學會2022年醫學病毒學大會上,國家傳染病醫學中心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教授張文宏表示,走出疫情的關鍵,在於對脆弱人群的保護,建立免疫屏障。未來對新冠病毒流行的控制,可能不在於核酸清零,而是將病毒的致病率降到非常低的水準。

內地中大型城市防疫鬆綁日趨明顯,包括北京、廣州、重慶、珠海等地相繼呼籲民眾「非必要不做核酸」,多地取消了出行48小時核酸檢測要求,部分地方甚至撤銷了部分核酸檢測點,顯示對核酸檢測的要求正在放寬。

中華預防醫學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馮子健認為,在防疫新形勢下,減少提供核酸檢測服務,或不利於發現疫情大規模回升,抗原自檢是可行的替代方案。他指出如果有檢測的意願,懷疑自己被感染了,尤其是那些高危人群,有發生嚴重疾病危險因素的這些人,他如果出現了感染的症狀,那可以去做抗原。

內地持續強力向老年人谷針 。

內地持續強力向老年人谷針 。

與此同時內地加強對民眾特別是老年人大力「谷針」,提高疫苗接種率。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上月29日發布文件《加強老年人新冠病毒疫苗接種工作方案》,官媒《人民日報》4日發表署名「仲音」的評論文章〈做好重點人群疫苗接種工作〉。文中寫道,內地還有相當部分老年人未完成「全程接種」和「加強免疫接種」,老年人現有接種率尚未形成足以抵抗重症和死亡的屏障,提高老年人兩類接種率「非常必要也十分迫切」,稱接種疫苗是在疫情廣泛傳播下降低重症和死亡最有效手段,是「直接決定一個社會能否抵禦疫情衝擊的關鍵變量」。

內地正在全力補齊老年人疫苗接種短板,老年人新冠疫苗接種已經下達工作指標,明年1月底前,80歲以上人群接種新冠疫苗第一劑接種率需要達到90%。符合條件的目標人群,全程接種率和加強免疫接種率均達到90%。60至79歲符合條件的目標人群全程接種率和加強免疫接種率均達到95%。




毛拍手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美國駐華大使日前分享赴美中國留學生數據,聲稱「真誠歡迎」。不過,內媒綜合資料調查指出,愈來愈多中國學生遭受不公平待遇,赴美留學平添變數,甚至「有效的美國簽證並不能阻止這些中國研究生被驅逐出境」。

持有效簽證仍然被驅逐出境

美國駐華大使伯恩斯在社交媒體X上發文,稱美國2023年向中國學生、學者及其家屬簽發了10.5萬份簽證,99.9%的持簽證中國學生在進入美國時沒有碰到任何問題,目前總共有超過29.2萬名中國學生在美國各地的大專院校學習。結論係美國「真誠歡迎」中國留學生。這些數據看似樂觀,卻未能全面反映眾多學子的實際體驗。

去年5月,26歲的徐健(化名)在美國得州獲得數據挖掘和數學研究生學位後,就去墨西哥度假了。然而在返回美國時,他被帶到達拉斯-沃斯堡國際機場的一間「小黑屋」裡,接受有關學業的盤問。

據美媒報道,當這名中國留學生提到他對機器學習這一人工智能技術領域感興趣後,他注意到美方盤查人員的語氣和態度發生了變化。徐健的電腦和手機都被搜查了。此時還持有學生簽證並正在等待H1B工作簽證的徐健被告知,他的簽證被取消了,將無法再進入美國。

徐健並非唯一一個持有效證件但仍被美國無理驅逐的中國學生。《華盛頓郵報》今年3月的一篇報道稱,6名中國學生和兩名訪問學者在接受該媒體採訪時都表示,他們在抵達美國後被盤問有關其研究、家庭以及與中國政府的可能聯繫,之後兩人的簽證被取消,並被立即遣返回國。

中國駐美大使館發言人表示,據不完全統計,2021年7月至今年4月8日,遭美方無端滋擾盤查遣返的中國公民近300人,其中持有合法有效材料的留學生超過70人。2023年11月以來,僅在華盛頓杜勒斯機場就發生了10起中國留學人員入境時受滋擾、盤查並被註銷簽證遣返事件。美國國務院則稱,近年來,在美國海關被拘留並被禁止入境的中國學生人數保持穩定,在抵達美國的中國學生中所佔比例不到0.1%。美國國務院和國土安全部拒絕提供與其他國家相比的數據。
《科學》雜誌網站指出,近期有多名中國博士生在返美途中被無緣由地禁止入境,導致學術生涯面臨中斷,耶魯大學、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等頂尖學府的中國學者也不例外。報道直言,「有效的美國簽證並不能阻止這些中國研究生被驅逐出境,機場接連發生的事件對赴美尋求科學博士學位的人產生了『寒蟬效應』」。

一名曾在美國留學的人士告訴《環球時報》記者,有的學生暑假回國後被拒簽就無法再次前往美國,只能去其他國家繼續完成學業。早前有一名學生,亦在社交媒體記錄了她2023年12月在華盛頓杜勒斯國際機場經受的50個小時折磨,包括8小時的審訊和被邊境執法人員搜身、12小時的單獨監禁等。這名學生最後購買了一張3700美元的單程機票回北京。

這些或許只是「冰山一角」,一些被美國拒絕入境的中國學生沒有接受媒體採訪,因為擔心這可能會危及他們入境美國的機會。

前所未有的門檻產生「寒蟬效應」

美國的做法讓許多中國學生開始思考:為了獲得美國學位,付出的代價到底是否值得?

《紐約時報》2023年11月報道稱,根據美國國務院的調查,過去3年,在美國的中國留學生人數已有所下降。崑山杜克大學前常務副校長西蒙接受美媒訪問時曾經指出,「學生交流的減少對(美中)兩國之間未來的相互了解尤其有害。」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遭受無端滋擾盤查的中國赴美留學生,都持有有效簽證,而因為特朗普政府時期簽署的第10043號總統令,很多中國學生在申請時就遭到美國拒簽。該總統令以國家安全為名,暫停和限制所謂與中國「軍民融合發展戰略機構」有關聯的中國公民通過F或J簽證進入美國進行研究生以上學位學習或從事科研。

儘管美國官方聲稱涉及中國學生的入境阻撓比例微乎其微,但在特定專業領域,尤其是高科技和敏感學科,中國學生正面臨前所未有的門檻。第10043號總統令成為一道難以逾越的鴻溝,三年內超過5000名中國學生學者因此被拒簽或遣返。

美國《福布斯》雜誌網站進一步指出,拒簽或遣返的數字明顯低估了該總統令造成的影響,因為那些預計會被拒簽的學生和研究人員從一開始就不太可能申請簽證。

《環球時報》記者以留學生身份向多家留學機構進行咨詢時了解到,如果畢業於美國所列「黑名單」中的某些特定院校的特定專業,如量子計算、大數據、半導體、5G、先進核能技術、航空技術、人工智能等,這些學生都被建議不申請美國院校,因為即便最終被美國學校錄取,在申請簽證時,被拒絕的可能性也很大。

英國《衛報》報道稱,除了理工科專業,美方審查的專業甚至已經擴大到醫學。報道引述一位研究使用人工智能模擬疫苗影響的中國科學家的說法稱,他從波士頓洛根國際機場入境美國時被遣返。他此行是為了在哈佛大學醫學院擔任博士後研究員。這名科學家在小紅書上回憶了自己被盤查的情況,表示「從未想過會受到這樣的羞辱」。當時,他被問及在中國的碩士學習情況,以及是否能保證在中國的老師沒有將他的研究傳遞給軍方。

美國一家移民律師事務所的律師伯傑表示,雖然受第10043號總統影響的中國學生人數相對較少,但是這確實產生了「寒蟬效應」,在申請美國簽證方面,中國學生以及研究人員正在被「勸退」。

美國業界:教育與創新的雙輸局面

根據《2023年門戶開放報告》,美國在2022-2023學年共有105.7萬名留學生。中國和印度是美國國際留學生的兩大來源國,來自這兩個國家的留學生佔美國國際學生總數的52%。2023年,中國仍然是在美留學生第一大生源地,有大約29萬名學生在美學習,但這一數字比2019年的37萬減少了20%以上。

對於選擇來美國就讀的中國留學生數量減少的趨勢,教育界與商界的憂慮聲音日益增強,擔心美國的舉動不僅阻礙了人才流動,還可能自損在科技領導力上的優勢。前谷歌CEO埃里克·施密特警告,排斥中國研究人員將削弱美國的人工智能領域領先地位。

美國國會亞太裔委員會主席、加州民主黨聯邦眾議員趙美心指出,減少中國留學生意味著美國失去這些人帶來的創新和經濟生產力,學校也會失去他們交的學費這一經濟來源。美國國家政策基金會的一項分析發現,每1000名博士被美國大學拒之門外,就會給美國經濟造成約2100億美元的損失,即大學在10年內產生的專利預期價值,以及近10億美元的學費損失。

來自夏威夷州的民主黨聯邦參議員廣野慶子表示,美國不應將歧視制度化,「在反亞裔仇恨和暴力在全美範圍內仍然猖獗之際,我們必須盡一切努力防止這種基於種族主義和仇外心理的事情再次發生」。

專家:長遠影響中美人文交流

雖然美國駐華大使伯恩斯聲稱,99.9%持簽證的中國學生在進入美國時都沒有碰到任何問題,但有學者直指,通過強調0.1%這個看起來很小的比例,淡化了問題的嚴重性。如果將這個百分比轉化為具體人數,那麼問題就很突出。

中國社會科學院美國問題專家呂祥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自2018年以來,美國對一些研究領域的中國學生以及研究人員採取嚴格的限制措施,這種政策不利於促進雙方的學術交流和相互理解。這些行為雖然短期內影響可能不是非常顯著,但從長遠來看,會對中美之間的人文交流產生較大負面影響。同時,這也會影響中國對美國的客觀研究,最終對美國自身也是有害的。

呂祥認為,只有增進中美兩國之間的人文交流,才能在彼此間建立正確的認知,從而確保兩國之間能建立起信任關係。

外交學院國際關係研究所教授李海東亦強調,人文交流是促進中美兩國民心相通的重要手段,能使兩國能夠更加客觀、平衡和較深入地看待雙方的文化、政治制度以及意識形態差異,形成相互尊重的基礎,沒有理由不加強這個紐帶。

與此同時,留學生是中美兩國最有朝氣和活力的群體之一,留學生之間的交往對於塑造穩定和具有建設性的中美關係是不可或缺的。李海東呼籲美方遵守承諾,落實中美元首關於加強和便利兩國人文交流的共識。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