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給年過半百的妻子慶生 吳昌碩準備的神秘禮物

歷史長河

給年過半百的妻子慶生 吳昌碩準備的神秘禮物
歷史長河

歷史長河

給年過半百的妻子慶生 吳昌碩準備的神秘禮物

2024年02月23日 10:00

今天是2月14日西方情人節,且讓我為大家說一則中國的愛情故事。故事的主人翁是晚清民國年間著名的藝術家吳昌碩先生。吳昌碩是歷史上出名的愛妻號,一生曾經結過兩次婚,其中第二任妻子對他的幫助最大,在妻子五十歲之齡,吳昌碩決定為她準備一份特別的禮物。

年輕的時候,總羨慕別人身邊美女如夢,年長後明白責任一事,便有了不同的看法,大概吳昌碩也是一樣吧。吳昌碩生於1844年,年少家窮,在17歲那年,由父母作主,與同縣的章家結親,成為他命中第一任妻子。可惜天意弄人,不久便遇上太平軍戰亂,吳昌碩被迫逃離家園,過著顛沛流離的生活。

更多相片
晚年的吳昌碩 (網上圖片)

今天是2月14日西方情人節,且讓我為大家說一則中國的愛情故事。故事的主人翁是晚清民國年間著名的藝術家吳昌碩先生。吳昌碩是歷史上出名的愛妻號,一生曾經結過兩次婚,其中第二任妻子對他的幫助最大,在妻子五十歲之齡,吳昌碩決定為她準備一份特別的禮物。

吳昌碩第二任妻子施酒(字季仙) (網上圖片)

由於元配章氏小腳不便於行,因而並未隨行。三年過後形勢好轉,吳昌碩回家時發現章氏已不幸死於疾患,這對於吳昌碩的打擊很大,發誓不再婚娶。如是一過便是十年,終於在朋友和弟子再三催促下,決定再續絃。

《季仙採桑圖》 (資料圖片)

雖然施酒為吳家付出不少,但剛開始時吳昌碩未能忘記元配夫人章氏。兩人結婚十二年後,某天夜裡,吳昌碩在蘇州的寓所突然夢見髮妻,於是輕聲起床,揮筆寫下《感夢》五言長詩:「秋眠懷舊事,吳天不肯曙。微響動精爽,寒夜落無數。青楓雨冥冥,雲黑月未吐。來兮魂之靈,飄忽任雨霧。涼風吹衣袂,徐徐展跬步。相見不疑夢,舊時此荊布。別來千萬語,含意苦難訴。」不過,對於施酒默默的付出,吳昌碩心存感激。他們夫婦兩人共育有子女六人。

畫中像主是施酒五十歲左右時的一幅生活圖像 (資料圖片)

在施酒年屆半百之齡,吳昌碩決定為她準備一份特別的禮物,也就是聞名於世的《季仙採桑圖》。此幅畫作集多位名家之手完成,如由尹沅畫像,任頤補圖,吳昌碩題識的集體作品。季仙是施酒的字,畫中像主是施酒五十歲左右時的一幅生活圖像。任頤是海派領袖,家喻戶曉,無需贅言。尹沅,字芷薌,號麗生。蘇州陳墓人。父銓,擅寫真及人物仕女。尹沅受父親影響,尤善寫真,當時欲求其寫像者已極多。此畫臉部極工細,注重骨骼結構及人物眉宇特點,層層烘染,立體感強,把季仙夫人描繪得栩栩如生,衣服穿戴則寫意筆法,寥寥數筆即將人物的姿態表現無遺。全圖以曾鯨的波臣派畫法,加之海派縱橫恣肆的補景,季仙婦人的同鄉書法家楊峴的詩贊,吳昌碩將《季仙五十壽》詩鄭重題於畫端,可謂合作之美,以此圖文書翰讚美妻子操持家務的辛勞,可謂有情有愛,亦知夫妻二人感情甚厚、甚篤。《季仙採桑圖》目前在香港文化博物館「眾裡尋她——南京博物院藏中國古代女性文物展」限期展出,展期至2月27日。

畫端為吳昌碩(又名俊卿)《季仙五十壽》詩(資料圖片)

吳昌碩對於妻子的感激與愛護,可從《採桑圖為季仙》詩中內容得見。「裙布不完頭不梳,柔條采采葉扶疏。豳風圖裡芳人在,夫婿偷閒好讀書。春蠶吐絲如銀白,強就寒意盡室溫。軋軋機聲燈影裡,女兒新婦共黃昏。」

1984年8月27日,中國郵政推出名為T98「吳昌碩作品選」之特別郵票。(網上圖片)

再次痛失愛妻,吳昌碩大病一場,一連在炕上躺了多日。一天晚上,睡不著覺,看著滿天的星斗,好不容易睡著了,一睡著便入夢,夢見施酒,於是起身、作詩《夜坐有感》:「前匹死難白骨無,老妻又喪天難呼。片心宛轉病不死,淚作鉛注愁目枯。死者長已生聲吞,昨宵入夢歸來魂。夢醒一燈雌不溫,顧影徒詫哀翁存。」

晚年的吳昌碩 (網上圖片)

晚年的吳昌碩 (網上圖片)

由於元配章氏小腳不便於行,因而並未隨行。三年過後形勢好轉,吳昌碩回家時發現章氏已不幸死於疾患,這對於吳昌碩的打擊很大,發誓不再婚娶。如是一過便是十年,終於在朋友和弟子再三催促下,決定再續絃。

1872年,吳昌碩迎娶第二任妻子,名叫施酒。施酒家在歸安(今浙江湖州),是個從小讀過書的姑娘。她不僅會填詞作詩,而且能揮毫寫字,還會執石篆刻,是了不起的才女。由於吳昌碩家窮關係,兩人剛開始時並未一起居住,而是分隔兩地,直到十年後的1882年,吳昌碩才有能力將她從老家接來,兩人團聚在一起,遷往蘇州客居生活。施酒嫁到吳家後,主動放下自己的愛好,包攬了全部家務活兒,把裡裡外外收拾得井井有條。這樣,吳昌碩得以把大量的時間用在研習金石書畫上,進步幾近神速。

吳昌碩第二任妻子施酒(字季仙) (網上圖片)

吳昌碩第二任妻子施酒(字季仙) (網上圖片)

雖然施酒為吳家付出不少,但剛開始時吳昌碩未能忘記元配夫人章氏。兩人結婚十二年後,某天夜裡,吳昌碩在蘇州的寓所突然夢見髮妻,於是輕聲起床,揮筆寫下《感夢》五言長詩:「秋眠懷舊事,吳天不肯曙。微響動精爽,寒夜落無數。青楓雨冥冥,雲黑月未吐。來兮魂之靈,飄忽任雨霧。涼風吹衣袂,徐徐展跬步。相見不疑夢,舊時此荊布。別來千萬語,含意苦難訴。」不過,對於施酒默默的付出,吳昌碩心存感激。他們夫婦兩人共育有子女六人。

《季仙採桑圖》 (資料圖片)

《季仙採桑圖》 (資料圖片)

在施酒年屆半百之齡,吳昌碩決定為她準備一份特別的禮物,也就是聞名於世的《季仙採桑圖》。此幅畫作集多位名家之手完成,如由尹沅畫像,任頤補圖,吳昌碩題識的集體作品。季仙是施酒的字,畫中像主是施酒五十歲左右時的一幅生活圖像。任頤是海派領袖,家喻戶曉,無需贅言。尹沅,字芷薌,號麗生。蘇州陳墓人。父銓,擅寫真及人物仕女。尹沅受父親影響,尤善寫真,當時欲求其寫像者已極多。此畫臉部極工細,注重骨骼結構及人物眉宇特點,層層烘染,立體感強,把季仙夫人描繪得栩栩如生,衣服穿戴則寫意筆法,寥寥數筆即將人物的姿態表現無遺。全圖以曾鯨的波臣派畫法,加之海派縱橫恣肆的補景,季仙婦人的同鄉書法家楊峴的詩贊,吳昌碩將《季仙五十壽》詩鄭重題於畫端,可謂合作之美,以此圖文書翰讚美妻子操持家務的辛勞,可謂有情有愛,亦知夫妻二人感情甚厚、甚篤。《季仙採桑圖》目前在香港文化博物館「眾裡尋她——南京博物院藏中國古代女性文物展」限期展出,展期至2月27日。

畫中像主是施酒五十歲左右時的一幅生活圖像 (資料圖片)

畫中像主是施酒五十歲左右時的一幅生活圖像 (資料圖片)

吳昌碩對於妻子的感激與愛護,可從《採桑圖為季仙》詩中內容得見。「裙布不完頭不梳,柔條采采葉扶疏。豳風圖裡芳人在,夫婿偷閒好讀書。春蠶吐絲如銀白,強就寒意盡室溫。軋軋機聲燈影裡,女兒新婦共黃昏。」

日後,吳昌碩名聲越來越大,終於有了出人頭地的一天。1913年,70歲的吳昌碩被推舉為西泠印社第一任社長。此時施酒待在老家,吳昌碩準備攜夫人到杭州齊聚,可惜此時距離施酒去世不過數年時間。1917年,與吳昌碩相伴半生的施酒在上海病逝,終年不到70歲。

畫端為吳昌碩(又名俊卿)《季仙五十壽》詩(資料圖片)

畫端為吳昌碩(又名俊卿)《季仙五十壽》詩(資料圖片)

再次痛失愛妻,吳昌碩大病一場,一連在炕上躺了多日。一天晚上,睡不著覺,看著滿天的星斗,好不容易睡著了,一睡著便入夢,夢見施酒,於是起身、作詩《夜坐有感》:「前匹死難白骨無,老妻又喪天難呼。片心宛轉病不死,淚作鉛注愁目枯。死者長已生聲吞,昨宵入夢歸來魂。夢醒一燈雌不溫,顧影徒詫哀翁存。」

1984年8月27日,中國郵政推出名為T98「吳昌碩作品選」之特別郵票。(網上圖片)

1984年8月27日,中國郵政推出名為T98「吳昌碩作品選」之特別郵票。(網上圖片)

1927年11月末,吳昌碩突發中風症,經中西醫會診無效,病逝於上海寓所,享年84歲。「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淒涼。」經過十年的等待後,兩人終於有在另一世界重遇的機會了。

Tags:

情人節

往下看更多文章

失明欲見太陽 「扣盤捫燭」誤認長笛為太陽

2024年04月26日 20:00

「扣盤捫燭」這個成語最早的相關典故出自宋朝蘇軾所寫的《日喻》,當中有言:「生而眇者不識日,問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狀如銅盤。』扣盤而得其聲。他日聞鐘,以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燭。』捫燭而得其形。他日揣龠,以為日也。」

從前,有戶人家生下一個男嬰。本應是天大的喜事,卻沒想到這名男嬰出生時雙目就失明了。家人雖感到惋惜,卻不因此而薄待小男孩,反而對他更為疼愛。因此,就算男孩從未見過一件實實在在的東西也不感到氣餒。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有天,男孩漫步於大街小巷中。熠耀的陽光灑在他的身上,照得他心中暖洋洋的。當時的他還不知道太陽的存在,所以他便隨便向一名路人問道:「今天天氣怎麼那麼暖和啊?」路過的人聽到便如實回答:「那是因為今天陽光普照吧!」聽過路人的回覆後,男孩平生第一次在心中萌生出如此強烈的願望:想知道太陽是怎麼樣的。於是,他向前摸索了幾步,再次攔住了一個過路人問道:「我眼睛看不見,你可以告訴我太陽是怎麽樣的嗎?」過路人心裡感到奇怪,但因看到男孩呆滯的眼神,還是盡力地描述太陽的模樣:「太陽呀,形狀就像個銅盤吧!」

民國大銅盤。(網上圖片)

民國大銅盤。(網上圖片)

男孩得到想要的答案後,便迫不及待地趕回家。還沒等到他回家,他的家人便聽到他焦急的聲音從遠處傳來。「快⋯⋯快給我一個銅盤!」銅盤拿到手後,他便用手敲打了兩下。銅盤錚錚作響,只見他聽到銅盤發出的當當響聲後就高興地喊道:「我聽見太陽了!我聽見太陽了!」周圍的人都不禁楞了一下,隨即便是一陣哄堂大笑。其中一個人笑著對他說:「那是敲銅盤的聲音,太陽可不會發出聲音呢!」男孩聽了,懊喪地問道:「那……太陽究竟是什麽樣子呢?」那個人告訴他:「太陽之所以是太陽,是因為它會發光,就像蠟燭一樣!」於是男孩馬上又讓家人找出一根蠟燭。他把蠟燭從上到下摸了個遍,邊摸還邊想著:這下我終於知道太陽長什麼樣了!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之後過了好幾日,男孩無意中碰到一根長笛。他隨手一摸,然後又突然跳了起來,大聲喊道:「我又摸到太陽了!」

後人據此提煉出「扣盤捫燭」這個成語,比喻不經實踐,認識片面,難以得到真知。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