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古代生男叫「添丁」 生女應該叫甚麼?

歷史長河

古代生男叫「添丁」 生女應該叫甚麼?
歷史長河

歷史長河

古代生男叫「添丁」 生女應該叫甚麼?

2024年03月18日 10:00

中國傳統重生男,稱之為「添丁」,香港新界圍村至今仍保留「添丁點燈」的傳統,可見對於生男之重視。然而對於生女,總得有個名字,這在傳統中國來說,有所謂「添口」(或稱增口),俗話說「窮養兒富養女」,當中又代表甚麼呢?

不得不說,在傳統中國經濟中,「丁」是國家的經濟支柱,重要收入的來源。但「丁」並不完全等同男士,嚴格來說是指成年男性,也就是年在十六至六十歲的男子。他們體力充沛,在經濟生產上可以從事農業耕作,也可以擔當地方力役工作,在戰爭的時候,更可保家衛國,上戰場殺敵。

香港新界圍村至今仍保留「添丁點燈」的傳統 (網上圖片)

香港新界圍村至今仍保留「添丁點燈」的傳統 (網上圖片)

至於女的為甚麼叫「添口」呢?顧名思義,口便是一張吃飯的「口」。傳統來說,只要是吃飯的人口也可以稱作「口」,如《孟子‧梁惠王上》︰「數口之家,可以無饑矣。」即明確道出,「口」便是消費糧食的人口。因為古代社會視女士為不能從事農業生產,所以稱生女為「口」。

另一方面,上文提到「丁」泛指成年男性,那麼未成年男性,也可以視為「口」。在漢初,即有專門針對兒童的人口稅。那時百姓七歲到十四歲出口賦錢,一人23錢,其中20錢為天子的、3錢是漢武帝時開始加徵的額外口錢,用作補貼車騎馬即戰爭經費。據說在漢武帝一朝,由於政府開支大增,所以把口錢的徵稅最低年齡降至三歲,直至漢元帝時才採納貢禹的建議,改成七歲開始出口賦。東漢末年,政治黑暗,口賦有時從一歲起征,以至於「民多不舉子」,口賦此時負擔最重。

清代《百子嬰戲圖軟鍛掛件》(局部) (資料圖片)

清代《百子嬰戲圖軟鍛掛件》(局部) (資料圖片)

至於女性在傳統中國是否不曾從事農耕工作呢?當然不是,尤其在戰時,女性也要從事農務,尤其是寡婦,因此在北魏時代實行的均田制,便有不論男女的「口分田」之設。在北魏太和九年(485年),孝文帝改革,依照漢人李安世之議,北魏孝文帝頒佈均田令是在北魏已實行的「計口授田制度」演變而來,由於戰爭造成北魏境內的大片無人區,土地荒蕪,世家大族兼併土地的所有權和佔有權十分混亂這一特殊情況下的北魏王朝而產生的。

根據「均田制」詔令,政府按照人數授給田地,分為露田(種穀物之田)和桑田。露田又稱「口分田」,舉凡男十五歲以上給四十畝,女給二十畝,奴婢也可以有露田,死後把田地還給官府。至於桑田又稱永業田,僅於男丁,每人授田二十畝,作為自己的財產,不用還給官府,但不可買賣。另外,「口分田」在農民年老或身後須將田歸還官府等,可見「均田制」政策基本上以男丁為主。

清代《青花四妃十六子瓷盤》。四位長身玉立的仕女手持紈扇,與十六個活潑好動的童子在戶外嬉戲遊樂。(資料圖片)

清代《青花四妃十六子瓷盤》。四位長身玉立的仕女手持紈扇,與十六個活潑好動的童子在戶外嬉戲遊樂。(資料圖片)

除了政策上的不公外,在生男及生女的儀式上也有別。生男叫「弄璋之喜」,見《詩經•小雅•斯干》:「乃生男子,載寢之牀。載衣之裳,載弄之璋。其泣喤喤,朱芾斯皇,室家君王。」古代中國把璋給男孩玩,希望他將來有玉一樣的品德。據《左傳》莊公二十四年(西元前670年)記載,魯莊公的臣子御孫說,男子進見所用的禮物為玉帛或禽鳥,至於女子進見所用的禮物則不過是榛、栗、棗、脩而已。

生女又名「弄瓦之喜」,見《詩經•小雅•斯干》:乃生女子,載寢之地。載衣之裼,載弄之瓦。無非無儀,唯酒食是議,無父母詒罹。」句意是指若生的是女孩,就讓她睡在地板上,只用小被子包裹身體,給她玩紡織機上的紡梭,希望長大後能夠擅長女紅。「瓦」指的是紡織時使用的紡梭,「弄瓦」就被人用來比喻生女孩,所以生女又稱「弄瓦之喜」。

傳統中國經濟採取「男耕女織」(網上圖片)

傳統中國經濟採取「男耕女織」(網上圖片)

總而言之,舊中國經濟結構屬於勞動型經濟,非常依賴壯丁去從事農耕及地區建設等力役等工作,在戰時男丁也成為重要的兵員,所以才有偏重男性的傳統。至於女性,由於在經濟生產上依附於男丁,所以名義上地位較低,被設定在與小童一樣飯來張口的社會地位。而於實際上,女性不可能完全不從事經濟生產工作,尤其是寡婦需要自食其力,她們或部分從事農耕工作,或更多從事「女織」等工作,賺取不下於「男耕」的經濟回報,形成社會上若干的平衡。

往下看更多文章

失明欲見太陽 「扣盤捫燭」誤認長笛為太陽

2024年04月26日 20:00

「扣盤捫燭」這個成語最早的相關典故出自宋朝蘇軾所寫的《日喻》,當中有言:「生而眇者不識日,問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狀如銅盤。』扣盤而得其聲。他日聞鐘,以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燭。』捫燭而得其形。他日揣龠,以為日也。」

從前,有戶人家生下一個男嬰。本應是天大的喜事,卻沒想到這名男嬰出生時雙目就失明了。家人雖感到惋惜,卻不因此而薄待小男孩,反而對他更為疼愛。因此,就算男孩從未見過一件實實在在的東西也不感到氣餒。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有天,男孩漫步於大街小巷中。熠耀的陽光灑在他的身上,照得他心中暖洋洋的。當時的他還不知道太陽的存在,所以他便隨便向一名路人問道:「今天天氣怎麼那麼暖和啊?」路過的人聽到便如實回答:「那是因為今天陽光普照吧!」聽過路人的回覆後,男孩平生第一次在心中萌生出如此強烈的願望:想知道太陽是怎麼樣的。於是,他向前摸索了幾步,再次攔住了一個過路人問道:「我眼睛看不見,你可以告訴我太陽是怎麽樣的嗎?」過路人心裡感到奇怪,但因看到男孩呆滯的眼神,還是盡力地描述太陽的模樣:「太陽呀,形狀就像個銅盤吧!」

民國大銅盤。(網上圖片)

民國大銅盤。(網上圖片)

男孩得到想要的答案後,便迫不及待地趕回家。還沒等到他回家,他的家人便聽到他焦急的聲音從遠處傳來。「快⋯⋯快給我一個銅盤!」銅盤拿到手後,他便用手敲打了兩下。銅盤錚錚作響,只見他聽到銅盤發出的當當響聲後就高興地喊道:「我聽見太陽了!我聽見太陽了!」周圍的人都不禁楞了一下,隨即便是一陣哄堂大笑。其中一個人笑著對他說:「那是敲銅盤的聲音,太陽可不會發出聲音呢!」男孩聽了,懊喪地問道:「那……太陽究竟是什麽樣子呢?」那個人告訴他:「太陽之所以是太陽,是因為它會發光,就像蠟燭一樣!」於是男孩馬上又讓家人找出一根蠟燭。他把蠟燭從上到下摸了個遍,邊摸還邊想著:這下我終於知道太陽長什麼樣了!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之後過了好幾日,男孩無意中碰到一根長笛。他隨手一摸,然後又突然跳了起來,大聲喊道:「我又摸到太陽了!」

後人據此提煉出「扣盤捫燭」這個成語,比喻不經實踐,認識片面,難以得到真知。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