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有沒印象,一些清王朝歷史背景的電視電影中,有時會見到皇帝駕崩,眾大臣從「正大光明」匾額後面取出先皇所書遺旨:「皇_子著立為皇太子......」於是新的皇帝誕生了。這便是清代的秘密立儲制度。那麼,清朝為什麼有這個制度呢?

乾清宮中「正大光明」的匾額 (網上圖片)

乾清宮中「正大光明」的匾額 (網上圖片)

有些人認為,清朝皇帝傳位制度與歷代不同,既不一定傳位給長子,也不預立太子,而是實行一種秘密的立儲制度,其實說法不太準確,因為清朝,秘密立儲制只是皇位傳位制度一種形式,並非全部,清朝十二個皇帝中,採用秘密立儲方法選定的皇帝只有四位:乾隆、嘉慶、道光、咸豐,其餘八個皇帝是通過其他承襲方法。


在清初太祖、太宗及世祖時期,傳襲皇位實行的是「貴族公推制」,即由女真的王公貴族們共同商議,推舉一位傑出人物來繼汗位或皇位。這種制度有好處,就是產生出來的皇帝都是當時條件下最優秀,努爾哈赤、皇太極是如此,福臨雖然即位時年僅八歲,但攝政王多爾袞和濟爾哈朗也都是當時最優秀,福臨在孝莊太后的教誨下長大,也是為一位比較出色的帝王。

康熙遺詔 (網上圖片)

康熙遺詔 (網上圖片)


順治去世前,指定皇三子玄燁繼位,就是康熙。康熙曾實行過太子制但最終失敗,他臨死前,指定皇四子胤禛繼位,就是雍正。康熙及雍正都是由皇帝遺命登上皇位-稱作「皇帝遺命制」。雖然由皇帝指定,但事先還是經過與王公貴族以及皇太后等人協商,康熙最後指定接班人時還命大臣各寫字條,將認為合適的人選寫在上面,在參考意見的基礎上圈定人選。

清朝建立以來,皇位傳承方式是不斷探索,借鑑前朝經驗:嫡長制雖可避免兄弟之爭,但不能保證選優;太子制則容易引發皇室內亂相殘。怎樣立儲及傳位,也是皇帝傷腦筋的一件事。在清初建立政權、平定叛亂、鞏固統治時期,皇權鬥爭沒停過,康熙英明,但也被皇子競爭弄得心力交瘁。所以,雍正帝即位後,汲取歷年經驗及教訓,創立秘密立儲制度:由皇帝親書立儲諭旨一式兩份,一份密封錦匣,安放於乾清宮「正大光明」匾後,另一份皇帝自己保存。待皇帝駕崩時,由御前大臣將兩份遺旨取出,共同拆封,對證無誤後當眾宣布由誰繼位。秘密立儲制度,令有心皇位的皇子心存希望,時刻努力約束自己,塑造形象。諸皇子之間亦不容易集結成政治勢力集團,避免血腥殘殺。從雍正以後,爭奪皇權的鬥爭變得平和。

雍正帝朝服像( 網上圖片)

雍正帝朝服像( 網上圖片)

但秘密立儲制也有致命缺陷:它變成皇帝一人獨斷,加強皇帝集權同時,也容易削弱皇權賴以存在的統治基礎。一旦選人不當,令王朝帶來巨大損失,雖然道光、咸豐,是制度下的成功例子,不過到了咸豐,因國事紛擾,而咸豐僅有一子,所以無須秘密立儲。而同治、光緒均無子嗣,不需要立儲,秘密立儲制度終結後,有另一制度-「懿旨立儲制」的起動,即由太后做主擇立皇帝,令制度變得倒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