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美軍偵察機南海挑釁 解放軍殲16戰機橫切攔截畫面曝光

博客文章

美軍偵察機南海挑釁  解放軍殲16戰機橫切攔截畫面曝光
博客文章

博客文章

美軍偵察機南海挑釁 解放軍殲16戰機橫切攔截畫面曝光

2023年05月31日 13:11 最後更新:13:36

美國方面又來炒作南海局勢,這一次他們無端指責中方「不專業攔截」。

美國印太司令部5月31日發表聲明和視頻宣稱,RC-135偵察機在「國際空域進行了安全和例行行動」,並借機指責解放軍殲-16戰機使用「不必要的侵略性機動」對美軍機進行「不專業攔截」。

更多相片
美軍拍到解放軍殲16戰機從其機頭前掠過。

美軍拍到解放軍殲16戰機從其機頭前掠過。

CNN記者近距離拍攝解放軍殲-11戰機。

CNN記者近距離拍攝解放軍殲-11戰機。

美軍拍到解放軍殲16戰機從其機頭前掠過。

美軍拍到解放軍殲16戰機從其機頭前掠過。

解放軍殲-11戰機。

解放軍殲-11戰機。

美軍RC-135電子偵察機。

美軍RC-135電子偵察機。

美軍拍到解放軍殲16戰機從其機頭前掠過。

美軍拍到解放軍殲16戰機從其機頭前掠過。

美方公布視頻顯示,5月26號,解放軍1架殲-16戰機在南海上空攔截美軍1架RC-135V電子偵察機,美軍表示「殲16直接飛到RC-135V機頭前方,迫使後者穿過其產生的紊流」,視頻中可以清晰看到RC-135V產生了顛簸。

這已不是美媒與美軍方第一次聯手在南海問題上「碰瓷」炒作。今年2月,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報道稱,其采訪團隊登上了美軍先進的P-8A反潛巡邏機,報道美軍在南海上空執行任務的實況。CNN稱,一架裝備有4枚空對空導彈的中國殲-11噴氣式戰鬥機當月24日出現在美國海軍P-8A反潛巡邏機後方,從上方經過,距美國飛機機翼幾百英尺,「咄咄逼人」。

CNN記者近距離拍攝解放軍殲-11戰機。

CNN記者近距離拍攝解放軍殲-11戰機。

CNN在報道中也「煽風點火」稱,美軍印太司令部還就此次中美軍機南海遭遇一事宣稱,美國因此看到中國軍機進行「危險空中攔截」的次數在「驚人的增加」。

美方這一指責顯然是「賊喊捉賊」,因為美國在南海地區的挑釁偵察次數依然沒有減弱。根據「南海戰略態勢感知」官方微博號的消息,2023年4月,美軍累計出動58架次大型偵察機前往南海進行抵近偵察,相較3月的62架次偵察機有所減少。而偵察架次根據ADS-B信號統計,由於部分美軍機在執行偵察任務時采用虛假識別碼或不開啟信號,因此實際數目更多。

針對美國軍機做出「危險挑釁行徑」,並嚴重威脅中方主權安全,中國軍隊采取的應對措施專業安全、合理合法。當有不明飛機接近本國領空附近一定距離或者進入防空識別區時,派出戰鬥機進行查證,必要時進行攔截、外逼,是各國普遍做法。

美軍拍到解放軍殲16戰機從其機頭前掠過。

美軍拍到解放軍殲16戰機從其機頭前掠過。

盡管如何攔截外逼、在什麼位置開始攔截外逼,目前還沒有全球統一的流程和標準,但大致都遵循先遠距離無線電接觸,後近距離伴飛外逼的原則。攔截方在距離目標機一定距離外,使用公共無線電頻道進行警告、驅離。如果對方仍然不作出反應,執意向己方領空逼近,負責攔截的軍機會進一步靠近被攔截飛機,通過諸如搖擺機翼這樣的戰術動作,進行警告、外逼,甚至引導迫降。

在攔截對方飛機過程中,有時候飛行員會用一些非常規動作或方式以擺明態度。例如,通過圍繞對方飛機進行桶滾機動,或者穿越其航線、近距離壓迫外逼等「花式動作」進行威脅。更嚴重的情況下,攔截方會利用機載雷達進行鎖定,這時對方戰機的告警裝置就會發出警告。但這種做法帶有一定的危險性,既可能導致事故,又容易引發外交糾紛,因此大多數情況下並不為各國軍方公開提倡。

關於在驅逐過程中相距多遠算是「危險」,國際法以及雙邊和多邊協議並無明確規定。數十米、數米的距離都在攔截實踐中出現過。盡管西方國家經常炒作「中國軍機近距離攔截它們的偵察機」,但這些國家往往是空中險情的始作俑者。西方國家戰機的攔截也出過危險,但從未見西方媒體表態說他們的這些飛機攔截動作不安全、不專業。在這些西方媒體眼中,決定是否安全的因素不是距離,而是誰對誰進行了攔截。

解放軍殲-11戰機。

解放軍殲-11戰機。

空中攔截不僅是一項單純的軍事鬥爭,而是涉及國際法、輿論戰、外交和軍事等多領域的復雜鬥爭。關於空中攔截的近距離接觸問題,往往有一些雙邊和多邊的協議、備忘錄進行限制。中美雙方也簽署相關的諒解備忘錄。這些協定總依據包括但不限於《1972年國際海上避碰規則》《海上意外相遇規則》《國際民用航空公約》等。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有些協定、備忘錄沒有法律效應,約束力差,而且有些規定並不具體,也使得一些國家「翻手為雲,覆手為雨」。

最典型的就是部分西方國家既是規則的建立者,想用規則限制對手,又隨時根據需要打破規則。他們無論是偵察還是攔截,往往更為激進,而當他們軍機遭遇對方攔截時,卻又偽裝成受害者,借助西方發達的媒體構陷其他國家的空中攔截行動,一方面抹黑別國的國際形像,另一方面,試圖通過這種輿論和外交壓力,限制對方的軍事應對。但這些西方國家只希望自己能不受限制、高頻率地近距離偵察別國,又要求別國在這種情況下確保其軍機的絕對安全,這是完全不現實的。

美軍RC-135電子偵察機。

美軍RC-135電子偵察機。

對於美方的挑釁行径,中國外交部,國防部有過多次駁斥。今年2月9日的中國外交部例行記者會上,發言人毛寧表示,美國是全球最大的監控偵察國家,長期在世界各地開展情報活動,美國頻繁派艦機在中國周邊抵近偵察,嚴重危害中國國家安全,破壞地區和平穩定。中方已經多次表示嚴重關切,美方應當立即停止此類挑釁行為。

CNN在報道中還提到,此次中美軍機南海發生遭遇之際,美方正尋求安排高級官員訪華,以便在實質性問題上與北京重新接觸,但五角大樓5月29日表示,中方拒絕了美方有關在新加坡舉行兩國防長會晤的提議。對此,5月30日中國外交部例行記者會上,發言人毛寧表示,當前,中美兩軍對話面臨困難的原因美方是清楚的。美方應當切實尊重中國的主權、安全和利益關切,立即糾正錯誤做法,展現誠意,為中美兩軍對話溝通創造必要的氛圍和條件。




毛拍手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

Tags:

有線電視

美國駐華大使日前分享赴美中國留學生數據,聲稱「真誠歡迎」。不過,內媒綜合資料調查指出,愈來愈多中國學生遭受不公平待遇,赴美留學平添變數,甚至「有效的美國簽證並不能阻止這些中國研究生被驅逐出境」。

持有效簽證仍然被驅逐出境

美國駐華大使伯恩斯在社交媒體X上發文,稱美國2023年向中國學生、學者及其家屬簽發了10.5萬份簽證,99.9%的持簽證中國學生在進入美國時沒有碰到任何問題,目前總共有超過29.2萬名中國學生在美國各地的大專院校學習。結論係美國「真誠歡迎」中國留學生。這些數據看似樂觀,卻未能全面反映眾多學子的實際體驗。

去年5月,26歲的徐健(化名)在美國得州獲得數據挖掘和數學研究生學位後,就去墨西哥度假了。然而在返回美國時,他被帶到達拉斯-沃斯堡國際機場的一間「小黑屋」裡,接受有關學業的盤問。

據美媒報道,當這名中國留學生提到他對機器學習這一人工智能技術領域感興趣後,他注意到美方盤查人員的語氣和態度發生了變化。徐健的電腦和手機都被搜查了。此時還持有學生簽證並正在等待H1B工作簽證的徐健被告知,他的簽證被取消了,將無法再進入美國。

徐健並非唯一一個持有效證件但仍被美國無理驅逐的中國學生。《華盛頓郵報》今年3月的一篇報道稱,6名中國學生和兩名訪問學者在接受該媒體採訪時都表示,他們在抵達美國後被盤問有關其研究、家庭以及與中國政府的可能聯繫,之後兩人的簽證被取消,並被立即遣返回國。

中國駐美大使館發言人表示,據不完全統計,2021年7月至今年4月8日,遭美方無端滋擾盤查遣返的中國公民近300人,其中持有合法有效材料的留學生超過70人。2023年11月以來,僅在華盛頓杜勒斯機場就發生了10起中國留學人員入境時受滋擾、盤查並被註銷簽證遣返事件。美國國務院則稱,近年來,在美國海關被拘留並被禁止入境的中國學生人數保持穩定,在抵達美國的中國學生中所佔比例不到0.1%。美國國務院和國土安全部拒絕提供與其他國家相比的數據。
《科學》雜誌網站指出,近期有多名中國博士生在返美途中被無緣由地禁止入境,導致學術生涯面臨中斷,耶魯大學、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等頂尖學府的中國學者也不例外。報道直言,「有效的美國簽證並不能阻止這些中國研究生被驅逐出境,機場接連發生的事件對赴美尋求科學博士學位的人產生了『寒蟬效應』」。

一名曾在美國留學的人士告訴《環球時報》記者,有的學生暑假回國後被拒簽就無法再次前往美國,只能去其他國家繼續完成學業。早前有一名學生,亦在社交媒體記錄了她2023年12月在華盛頓杜勒斯國際機場經受的50個小時折磨,包括8小時的審訊和被邊境執法人員搜身、12小時的單獨監禁等。這名學生最後購買了一張3700美元的單程機票回北京。

這些或許只是「冰山一角」,一些被美國拒絕入境的中國學生沒有接受媒體採訪,因為擔心這可能會危及他們入境美國的機會。

前所未有的門檻產生「寒蟬效應」

美國的做法讓許多中國學生開始思考:為了獲得美國學位,付出的代價到底是否值得?

《紐約時報》2023年11月報道稱,根據美國國務院的調查,過去3年,在美國的中國留學生人數已有所下降。崑山杜克大學前常務副校長西蒙接受美媒訪問時曾經指出,「學生交流的減少對(美中)兩國之間未來的相互了解尤其有害。」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遭受無端滋擾盤查的中國赴美留學生,都持有有效簽證,而因為特朗普政府時期簽署的第10043號總統令,很多中國學生在申請時就遭到美國拒簽。該總統令以國家安全為名,暫停和限制所謂與中國「軍民融合發展戰略機構」有關聯的中國公民通過F或J簽證進入美國進行研究生以上學位學習或從事科研。

儘管美國官方聲稱涉及中國學生的入境阻撓比例微乎其微,但在特定專業領域,尤其是高科技和敏感學科,中國學生正面臨前所未有的門檻。第10043號總統令成為一道難以逾越的鴻溝,三年內超過5000名中國學生學者因此被拒簽或遣返。

美國《福布斯》雜誌網站進一步指出,拒簽或遣返的數字明顯低估了該總統令造成的影響,因為那些預計會被拒簽的學生和研究人員從一開始就不太可能申請簽證。

《環球時報》記者以留學生身份向多家留學機構進行咨詢時了解到,如果畢業於美國所列「黑名單」中的某些特定院校的特定專業,如量子計算、大數據、半導體、5G、先進核能技術、航空技術、人工智能等,這些學生都被建議不申請美國院校,因為即便最終被美國學校錄取,在申請簽證時,被拒絕的可能性也很大。

英國《衛報》報道稱,除了理工科專業,美方審查的專業甚至已經擴大到醫學。報道引述一位研究使用人工智能模擬疫苗影響的中國科學家的說法稱,他從波士頓洛根國際機場入境美國時被遣返。他此行是為了在哈佛大學醫學院擔任博士後研究員。這名科學家在小紅書上回憶了自己被盤查的情況,表示「從未想過會受到這樣的羞辱」。當時,他被問及在中國的碩士學習情況,以及是否能保證在中國的老師沒有將他的研究傳遞給軍方。

美國一家移民律師事務所的律師伯傑表示,雖然受第10043號總統影響的中國學生人數相對較少,但是這確實產生了「寒蟬效應」,在申請美國簽證方面,中國學生以及研究人員正在被「勸退」。

美國業界:教育與創新的雙輸局面

根據《2023年門戶開放報告》,美國在2022-2023學年共有105.7萬名留學生。中國和印度是美國國際留學生的兩大來源國,來自這兩個國家的留學生佔美國國際學生總數的52%。2023年,中國仍然是在美留學生第一大生源地,有大約29萬名學生在美學習,但這一數字比2019年的37萬減少了20%以上。

對於選擇來美國就讀的中國留學生數量減少的趨勢,教育界與商界的憂慮聲音日益增強,擔心美國的舉動不僅阻礙了人才流動,還可能自損在科技領導力上的優勢。前谷歌CEO埃里克·施密特警告,排斥中國研究人員將削弱美國的人工智能領域領先地位。

美國國會亞太裔委員會主席、加州民主黨聯邦眾議員趙美心指出,減少中國留學生意味著美國失去這些人帶來的創新和經濟生產力,學校也會失去他們交的學費這一經濟來源。美國國家政策基金會的一項分析發現,每1000名博士被美國大學拒之門外,就會給美國經濟造成約2100億美元的損失,即大學在10年內產生的專利預期價值,以及近10億美元的學費損失。

來自夏威夷州的民主黨聯邦參議員廣野慶子表示,美國不應將歧視制度化,「在反亞裔仇恨和暴力在全美範圍內仍然猖獗之際,我們必須盡一切努力防止這種基於種族主義和仇外心理的事情再次發生」。

專家:長遠影響中美人文交流

雖然美國駐華大使伯恩斯聲稱,99.9%持簽證的中國學生在進入美國時都沒有碰到任何問題,但有學者直指,通過強調0.1%這個看起來很小的比例,淡化了問題的嚴重性。如果將這個百分比轉化為具體人數,那麼問題就很突出。

中國社會科學院美國問題專家呂祥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自2018年以來,美國對一些研究領域的中國學生以及研究人員採取嚴格的限制措施,這種政策不利於促進雙方的學術交流和相互理解。這些行為雖然短期內影響可能不是非常顯著,但從長遠來看,會對中美之間的人文交流產生較大負面影響。同時,這也會影響中國對美國的客觀研究,最終對美國自身也是有害的。

呂祥認為,只有增進中美兩國之間的人文交流,才能在彼此間建立正確的認知,從而確保兩國之間能建立起信任關係。

外交學院國際關係研究所教授李海東亦強調,人文交流是促進中美兩國民心相通的重要手段,能使兩國能夠更加客觀、平衡和較深入地看待雙方的文化、政治制度以及意識形態差異,形成相互尊重的基礎,沒有理由不加強這個紐帶。

與此同時,留學生是中美兩國最有朝氣和活力的群體之一,留學生之間的交往對於塑造穩定和具有建設性的中美關係是不可或缺的。李海東呼籲美方遵守承諾,落實中美元首關於加強和便利兩國人文交流的共識。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