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鎮壓太平天國行動中,三支由官員自己組織的軍隊一直是軍隊的主力:曾國藩的湘軍、左宗棠的楚軍以及李鴻章的淮軍。但鎮壓了太平天國後,李鴻章的淮軍和左宗棠的楚軍都存在了一段時間,後來淮軍餘部,成為了日後北洋軍的基礎,成為清末和民初一支巨大力量。不過三支力量中最強的湘軍,反而慢慢退出歷史舞台,曾經風雲一時的十多萬湘軍,最終去了哪裡?命運如何?


1851年,洪秀全在廣西起義,當時清廷還應付列強,將注意力集中在沿海,對廣西並沒太在意,不過,這班人越打越勇,亦透過商人購入大量槍炮,朝廷派去的軍隊根本無法徹底消滅他們。繼而他們佔據南京這個政經中心後,意味清廷對東南地區失去控制權。成了氣候的太平軍,甚至還派出了部隊北伐,幸好沒有成功。

影視中的太平軍 (網上圖片)

影視中的太平軍 (網上圖片)

由於清初驍勇善戰,制度完善的八旗,到了清末已經衰敗、綠營基本也喪失戰鬥力,所以在對付太平軍的過程中,清廷不得不依靠那些地方團練武裝。就如同嘉慶時期利用團練白蓮教大起義一樣,曾國藩就是這個時候回到老家組織軍隊,就是著名的湘軍。在圍堵太平軍的過程中,湘軍是最強的一支力量。這支力量嚴格來說屬於私人軍隊,服從曾國藩的命令,不能指望朝廷能指揮它。雖然戰爭中,湘軍也不止一次的失敗,曾國藩也屢次陷入絕境,但他總能絕處逢生。

曾國藩 (網上圖片)

曾國藩 (網上圖片)

太平天國最終內訌,幫了曾國藩很大的忙,天京城內王殺王,洪秀全自斷羽翼。最終湘軍開始在對抗中取得優勢,與此同時,左宗棠的楚軍和李鴻章的淮軍也先後崛起,三大集團夾擊太平軍。不懂軍事的洪秀全一再盲目指揮陳玉成和李秀成,最終造成了步步被動的局面。


1863年起,李鴻章進軍江蘇、左宗棠負責入浙江,曾國藩的湘軍則全力對付天京城裡的洪秀全。 1864年,在經過鏖戰後,湘軍破了天京城。在這個時候,洪秀全已死,兒子就逃往城外。消息傳回北京,年輕的慈禧太后及恭親王奕訢,在高興之餘也開始警惕曾國藩。曾國藩似乎早知會如此,於是在攻克天京時,將12萬湘軍裁撤了一半。其餘湘軍留下一部分留守江南,其餘基本上全部返回湖南。隨時光流逝,返回湖南的湘軍逐步退出歷史舞台,但江南地區的湘軍卻一直保留了下來。湘軍集團一直把江南地區視為自己的私人領地,不許別人染指,朝廷當然不會任由他們壯大及「割據一方」,而著名的刺馬案-兩江總督馬新貽被殺-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發生。

湘軍 (網上圖片)

湘軍 (網上圖片)

江南地區的湘軍一直存在至20世紀初期,長達40年。期間無論是誰出任兩江總督,都和湘軍集團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不過,湘軍的發展遠不如李鴻章的淮軍。19世紀末期,淮軍成為了清朝的中流砥柱。只可惜甲午一役,李鴻章的「家底」幾乎被清乾淨。而兩江總督劉坤一直保著湘軍的剩餘力量,在八國聯軍之役後,清廷對南方各省的控制力明顯下降,湘軍曾有過一定發展。並與張之洞的南洋勢力相呼應。到了在20世紀初期,情況發生變化,袁世凱為了令北洋獨大,推出軍制改革,結果張之洞的力量大損,湘軍餘部最終被裁撤,完全成為了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