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香港科學館設「滅絕.新生」展 難得一見冰河時期真猛獁象化石

社會事

香港科學館設「滅絕.新生」展  難得一見冰河時期真猛獁象化石
社會事

社會事

香港科學館設「滅絕.新生」展 難得一見冰河時期真猛獁象化石

2023年09月14日 18:32 最後更新:19:37

展覽9月15日起開放予市民參觀。

​香港科學館全新常設展廳「古生物展廳」以「滅絕.新生」為開幕展覽主題,介紹六億三千五百萬年前埃迪卡拉紀以來,地球生命經歷過的各種挑戰及生命的演化。

更多相片
香港科學館古生物展廳「滅絕.新生」展覽展出珍貴動植物化石 政府新聞處圖片

香港科學館古生物展廳「滅絕.新生」展覽展出珍貴動植物化石 政府新聞處圖片

香港科學館古生物展廳「滅絕.新生」展覽展出珍貴動植物化石 政府新聞處圖片

香港科學館古生物展廳「滅絕.新生」展覽展出珍貴動植物化石 政府新聞處圖片

香港科學館古生物展廳「滅絕.新生」展覽展出珍貴動植物化石 政府新聞處圖片

香港科學館古生物展廳「滅絕.新生」展覽展出珍貴動植物化石 政府新聞處圖片

香港科學館古生物展廳「滅絕.新生」展覽展出珍貴動植物化石 政府新聞處圖片

香港科學館古生物展廳「滅絕.新生」展覽展出珍貴動植物化石 政府新聞處圖片

香港科學館古生物展廳「滅絕.新生」展覽展出珍貴動植物化石 政府新聞處圖片

香港科學館古生物展廳「滅絕.新生」展覽展出珍貴動植物化石 政府新聞處圖片

香港科學館古生物展廳「滅絕.新生」展覽展出珍貴動植物化石 政府新聞處圖片

香港科學館古生物展廳「滅絕.新生」展覽展出珍貴動植物化石 政府新聞處圖片

香港科學館古生物展廳「滅絕.新生」展覽展出珍貴動植物化石 政府新聞處圖片

香港科學館古生物展廳「滅絕.新生」展覽展出珍貴動植物化石 政府新聞處圖片

香港科學館古生物展廳「滅絕.新生」展覽展出珍貴動植物化石 政府新聞處圖片

香港科學館古生物展廳「滅絕.新生」展覽展出珍貴動植物化石 政府新聞處圖片

香港科學館古生物展廳「滅絕.新生」展覽展出珍貴動植物化石 政府新聞處圖片

香港科學館古生物展廳「滅絕.新生」展覽展出珍貴動植物化石 政府新聞處圖片

香港科學館古生物展廳「滅絕.新生」展覽展出珍貴動植物化石 政府新聞處圖片

香港科學館古生物展廳「滅絕.新生」展覽展出珍貴動植物化石 政府新聞處圖片

香港科學館古生物展廳「滅絕.新生」展覽展出珍貴動植物化石 政府新聞處圖片

香港科學館古生物展廳「滅絕.新生」展覽展出珍貴動植物化石 政府新聞處圖片

今次展覽共分六大展區,分別介紹地球在漫長地質歷史中發生過的五次主要大規模滅絕事件,並會展出超過一百組各個時期的珍貴動物及植物化石。

香港科學館古生物展廳「滅絕.新生」展覽展出珍貴動植物化石 政府新聞處圖片

香港科學館古生物展廳「滅絕.新生」展覽展出珍貴動植物化石 政府新聞處圖片

香港科學館古生物展廳「滅絕.新生」展覽展出珍貴動植物化石 政府新聞處圖片

香港科學館古生物展廳「滅絕.新生」展覽展出珍貴動植物化石 政府新聞處圖片

香港科學館古生物展廳「滅絕.新生」展覽展出珍貴動植物化石 政府新聞處圖片

香港科學館古生物展廳「滅絕.新生」展覽展出珍貴動植物化石 政府新聞處圖片

難得一見的展品包括超過三米高的冰河時期真猛獁象化石、迄今出土最完整的恐爪龍化石、史前海洋掠食性魚類劍射魚、巨齒鯊和鄧氏魚的一比一的頜骨化石複製品,以及二百至四百萬年前的印尼龍腦香木化石。

香港科學館古生物展廳「滅絕.新生」展覽展出珍貴動植物化石 政府新聞處圖片

香港科學館古生物展廳「滅絕.新生」展覽展出珍貴動植物化石 政府新聞處圖片

香港科學館古生物展廳「滅絕.新生」展覽展出珍貴動植物化石 政府新聞處圖片

香港科學館古生物展廳「滅絕.新生」展覽展出珍貴動植物化石 政府新聞處圖片

香港科學館古生物展廳「滅絕.新生」展覽展出珍貴動植物化石 政府新聞處圖片

香港科學館古生物展廳「滅絕.新生」展覽展出珍貴動植物化石 政府新聞處圖片

此外,亦有栩栩如生的機械恐龍和各種有趣的互動展品,介紹挖掘化石、史前的環境和物種的演化等知識。展覽最後帶出地球正面臨第六次大規模滅絕危機的信息,呼籲人類為野生動物保育和環境保護貢獻力量。

香港科學館古生物展廳「滅絕.新生」展覽展出珍貴動植物化石 政府新聞處圖片

香港科學館古生物展廳「滅絕.新生」展覽展出珍貴動植物化石 政府新聞處圖片

文化體育及旅遊局局長楊潤雄今日(九月十四日)在展廳開幕典禮上致辭時表示,「滅絕.新生」展覽是香港科學館常設展覽廳更新計劃的其中一個項目,希望能讓公眾了解地球生態的歷史和轉變,同時反思現今人類發展為生物的生存帶來的挑戰。楊潤雄說博物館對香港整體文化發展非常重要,能為市民帶來豐富的知識,更可以吸引遊客到訪。去年的《施政報告》建議增加四所博物館,政府亦會借鑑外地經驗及香港的需要,審視博物館未來的整體發展方向。

香港科學館古生物展廳「滅絕.新生」展覽展出珍貴動植物化石 政府新聞處圖片

香港科學館古生物展廳「滅絕.新生」展覽展出珍貴動植物化石 政府新聞處圖片

出席典禮的其他主禮嘉賓包括華懋集團企業體驗總裁鍾慧敏、Vegasoul Capital Management(Asia)Limited董事王章衛博士、博物館諮詢委員會主席蘇彰德教授、香港科學館專家顧問陳龍生教授、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康文署)署長劉明光和香港科學館總館長李為君。

展覽由康文署主辦,香港科學館籌劃,並得到國家自然博物館、華懋集團如心園和Vegasoul Capital Management(Asia)Limited支持。香港科學館位於尖沙咀東部科學館道二號。

有關展覽詳情和入場收費安排,請瀏覽hk.science.museum/tc/web/scm/exhibition/pg.html,或致電2732 3232查詢。

香港科學館古生物展廳「滅絕.新生」展覽展出珍貴動植物化石 政府新聞處圖片

香港科學館古生物展廳「滅絕.新生」展覽展出珍貴動植物化石 政府新聞處圖片

Tags:

科學館

往下看更多文章

福建發現恐爪龍類足跡或為全球最大 造跡者體長至少5米

2024年05月07日 14:20 最後更新:17:49

有內地研究團隊在福建龍岩上杭龍翔恐龍足跡群中發現大型恐爪龍類恐龍足跡,或為已知全球最大的恐爪龍類足跡。

新華社圖片

新華社圖片

由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福建省英良石材自然歷史博物館領銜的科學家團隊早前宣稱,該團隊此前在福建發現的龍翔恐龍足跡群中的大型恐爪龍類恐龍足跡,為目前已發現的世界最大恐爪龍類足跡。

福建發現晚白堊世恐龍足跡群 兩趾型恐爪龍類足跡有12

恐爪龍是一類生活於侏羅紀晚期至白堊紀的肉食性或雜食性獸腳類恐龍。它們身披羽毛,後足的第二趾有巨型鐮刀狀爪趾,被稱為「殺戮爪」,行進時會在地上留下二趾型足印。2020年11月,福建省英良石材自然歷史博物館與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組成聯合科考隊,成立了在福建尋找恐龍的考察專案。

觀看影片

考察隊在龍岩市上杭縣臨城鎮龍翔大道附近發現了大規模晚白堊世恐龍足跡群。2023年,福建省英良石材自然歷史博物館館長鈕科程和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副教授邢立達總結了他們在上杭的前期發現,將該足跡群正式命名為福建龍翔恐龍足跡群,相關論文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白堊紀研究》。

新華社圖片

新華社圖片

據介紹,此處足跡點具有面積大、保存好、多樣性強的特點,目前已產出恐龍足跡包括了大型蜥腳類、鳥腳類、大型三趾型獸腳類、兩趾型恐爪龍類、小型獸腳類等至少八種造跡恐龍。其中兩趾型的恐爪龍類足跡有12個,從大小和形態上可以很明顯地劃分為來自兩類恐爪龍的不同類型。

英良福建足跡或為全球已發現最大恐爪龍類足跡

據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副教授邢立達介紹,兩種不同的恐爪龍足跡中,較小形態類型的足跡平均長約11厘米;大型二趾足跡共有6枚,其中5個足跡組成了一道行跡,足跡保存清晰且足趾細長,其大小遠超之前發現的山東馳龍足跡的長度(28.5厘米)。

影片截圖

影片截圖

所有足跡都顯示出了鋒利的爪痕,且其中第三趾的爪痕最為突出,每只足跡都有一個短而圓的腳跟印痕,更符合伶盜龍足跡(Velociraptorichnus),其造跡者可能為真馳龍類。

影片截圖

影片截圖

造跡者體長至少5 臀高達近2

龍翔足跡群兩隻不同的恐爪龍行跡步幅相對較短,行進速度分別估計為7.74km/h和7.34km/h,處於步行或小跑的狀態。據足跡的大小推斷,龍翔足跡群伶盜龍足跡的造跡者可能體長約1米,臀高近半米,而英良福建足跡的主人體長至少5米,臀高可達近2米,體型堪比南方盜龍和猶他盜龍。

影片截圖

影片截圖

恐爪龍和暴龍或曾存在競爭關係

專家介紹,恐爪龍類在體型上巨大化的演化過程其實並不罕見,甚至獨立演化了多次,英良福建足跡則代表了恐爪龍類在美洲以外的又一次獨立的體型巨大化。與此同時,亞洲的暴龍類的體型也發生了大型化,推測可能是由於當時陸地頂級掠食者異特龍類的多樣性減少造成了生態位空缺,從而引發了恐爪龍類和暴龍類的適應性演化。

影片截圖

影片截圖

當然,恐爪龍類和暴龍類所共有的虛骨龍類優勢特徵也可能是它們得以取代異特龍類地位的原因。這種路徑相似的巨大化,也暗示了在華南晚白堊世的大型恐爪龍類和暴龍類就像今天非洲大草原上的非洲獅與花豹一樣,可能存在著某些競爭關係。

影片截圖

影片截圖

鈕科程認為,「英良福建足跡」的發現極大地拓展了恐爪龍類足跡的尺寸範圍,代表了恐爪龍類在亞洲的一次獨立的體型巨大化嘗試,顯示了福建龍翔恐龍足跡群的研究潛力,對於中國晚白堊世恐龍動物群的研究有重要意義。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