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香港的中文教育,「死亡之卷」一詞相信對大部分香港人而言,尤其是中、小學生及老師、家長一定很熟悉的了。作為一個以中國人為主的社會,不論你是支持普教中或以捍衛粵語為己任,整體上還是以中文為第一語言,而學習及考核自己的第一語言,理應較容易掌握。結果卻是成績反不如作為第二語言的英文 或其他術科。 這不是荒謬,又可如何形容呢? 

        如果要詳細研究及解構當中因由,相信是可以寫一篇論文的。在這區區幾百字的篇幅中,實難做到深入探究,只能羅列筆者個人認為的幾點因由,希望能帶出現今中文教育的問題核心,讓大眾思考討論。 

重英輕中 ——經過百多年的殖民統治歷史,以及功利主義本位,將語言視為一種工具性的學問,使「重英輕中」的觀念早已在普羅大眾中根深蒂固。在一般家長心中,「先英後中」的觀念仍是無法改變。

政策偏離——香港政府的中文教育政策經過回歸後的改革,卻反而越來越偏離中文教育的原意 — 「文以載道 」。學習文章,應是學習文章所帶出的文化價值及德育教誨,但現在的教育政策卻把中文教育引導到純功能化、應用化,完全偏離中文教育的核心價值。

 考核為本的製度——當全社會,由幼稚園到大學都以考核為本,以成績作為升學及成就表現( 例如對狀元的過份吹捧)的唯一標準時,學校的操練文化及怪獸家長「贏在起跑線上」的心態已把學生所有時間佔據,那還有時間及精力培養真正學好中文的最基本方法——閱讀群書?考核為本也把本是非常主觀的文學評核,包括對中文作文的評核, 力求量化及格式化,標準化, 多少切詞成章的作文反而成為5**的佳作?

虛擬世界的挑戰——當全世界男女老少都陷入被虛擬世界所控制,成了低頭族。政府也把電子遊戲,美其名為 「電競」,發展為一種產業時,又有多少學生能以閱讀為興趣?能有充足時間用在閱讀,而不是「打機 」?

        語文的根基就是從閱讀好的文章作品開始,經時間的浸淫,培養出來的。沒有任何捷徑。而當社會風氣及政府的教育政策制度皆以功用、考核為本時,又如何能培養出中文水平高的學生?更遑論做到 「文以載道」的中文教育的原意了。中文科狀元,是否很高的中文水平?還只是他把考試技巧掌握得更好而已?明白這箇中的因果關係,就不難理解「死亡之卷」 的荒謬性了。 

(本文曾在信報刊登)




新雨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