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鈴……鈴…』鬧鐘響起,心不甘,情不願的我,從被窩中掙扎著起床,雙手輕揉著睜不開的雙眼,然後望望窗外的漆黑一片。心中泛起每天早上都有的疑惑 —「 六點鐘了嗎 ?」此刻,媽媽的催促聲已開始轟炸了:『 六點啦,快些出來刷牙洗臉呀。』然後是 吃早餐、換校服、趕校車、上課、課外活動、中英數補習,還有做不完的功課、工作紙、專題研習…… 這就是我繁忙的一天了。日復日, 一星期五天,而星期六、日則要忙於學琴、學劍、學圍棋……。 」

        以上是我一位好友的女兒的小學生活寫照,她今年六歲, 剛升讀小一。事實上也是本港無數中小學生每天的現實生活。

         要學好中文,必須長時間的浸淫及培養出良好的閱讀習慣。這點我想是沒有人會質疑吧?問題在於我們一方面要求孩子要考到好成績,有高水平的中文程度。一方面卻沒有給他們充足的時間和氛圍去培養,去浸淫。要他們在百忙中抽20分鐘,靜心地閱讀。很多時候也可說是一種奢侈的要求。即使能安排出這珍貴的閱讀時間,往往也流於重量不重質的機械式閱讀,會有怎樣的成果,自然也不言而喻了。

         沒有足夠的學習時間去培養底蘊、打好中文基礎, 取而代之的是把時間及金錢都花在公式化的「操卷班」上,然後就期望取得優異的中文科成績。用雞精式的催谷方法,希望孩子能用有限的時間去取得最大的成果。當然這是非常普遍地存在於香港的教育環境中的,不單是中文科的問題,英文、數學也一樣存在這種現象。只是中文是各科目中,最難用操卷式催谷,就能見成效的一科。 

        當每個學生都被寄予文武全才,精通十八般武藝的厚望時,每天都被排得滿滿的補習、比賽、活動弄得疲憊不堪時,我們還可以怎樣要求他們真正地去學好中文呢?在這扭曲的世代中,不正是這種本末倒置、急功近利的社會風氣引生出這種反智的現象,難道不值得教育工作者、家長、決策官員去認真反思嗎?

(此文曾在信報刊登)




新雨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