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後再過不久,新一份《財政預算案》就會揭盅。不過,其實早在近月,已不斷有消息放出,諸如研究推出陸路離境稅、資本增值稅及銷售稅等議題。當市場出現激烈反應,政府就馬上澄清,指有關措施在短期之內都不會推行。雖然是澄清了,但這種「放風」已足夠叫市場人心惶惶,同時亦令負面的磁場籠罩着整個香港,對於要帶動經濟復甦根本毫無幫助。

市場有不少人都有一種觀感,認為香港政府對樓市的政策,是緊抱着中央的領導人曾經講過「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而制定,並因此要令香港的樓價有序地回落。對於中央領導人的講話,筆者亦相當認同;但政府對此如何解讀及處理,則是值得深思。事實上,香港政府官員應該要清楚,「投資增值」與「投機炒賣」,根本是不同的概念。

在全球很多經濟民生發達的社會,物業除了用來住,亦是一個可以有穩定回報及有機會增值的資產;而不論是內地人還是香港人,傳統上喜歡持有房屋作為重要的資產,除了自住,亦可出租賺取收入,所以當有多餘資金時,都會考慮投進房地產市場,這是正常不過的投資增值方式,不可能視作「投機炒賣」。如果沒有這些投資者購買房屋作為收租用途,試問市場的出租單位供應何來?

筆者希望政府可以了解到,如果房地產再沒有投資價值,投資者對香港地產市場亦不會有信心,寧願將手上的資金投放在其他投資產品;更甚是資金離開香港,投放到其他地區的市場。事實上,政府並沒有責任需要令每一個市民,尤其是年輕人,都有能力去購買物業,這亦不合乎自由市場的運作。反而,因為房地產有價值,年輕人才會懂得珍惜,願意努力奮鬥去圓置業夢。

香港政府的責任是需要令人人都有容身之所,他們可以是獲編配公屋、購買居屋,或者是租住私樓,又或是買私人物業,這完全視乎不同的階層及需要,不是將樓價壓低至「人人都買得起」的水平,才算是合理。

樓價穩定,市民的財富不會繼續被蒸發,香港經濟才可以真正復甦過來,這是唇齒相依的,不可能任由樓市下沉而單單在經濟方面「下藥」,樓市和股市是香港重要的支柱,不少香港人的畢生財富和收入,都是藏於手持的物業中,所以,「穩樓市、拼經濟」須同步而行,這才是香港政府現今必要做的事。

利嘉閣地產總裁 廖偉強




廖偉強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