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布斯》雜誌日前發表分析報導,標題是《與中國脫鉤正在進行,這一點毫無疑問》:「來自中國和世界各地的數據顯示,美國、歐洲和日本在中國以外成功進行多元化採購。新的市場將明顯減少與中國貿易關係。」

美國大使伯恩斯。AP圖片

美國大使伯恩斯。AP圖片

數據表明,中國已經失去了對美國最大出口國的地位。「根據北京海關總署的數據,2023年1月到 11 月,中國智能手機進口美國下降約 10%,而從中國進口的筆記本電腦下降了 30%。智能手機從印度的進口量,以及筆記本電腦從越南的進口量,都增加了四倍。」

《金融時報》加入討論,表示中國加入WTO的與西方蜜月期已經結束,貿易磨擦愈來愈尖銳,文章稱,「北京當局以模模糊糊的國家安全理由抓捕在中國的外國商界人士,對在中國進行盡責調查的外國諮詢公司進行搜查,對其僱員進行訊問,也使盡責調查難以進行,因為什麼信息都可能被當局說成是涉及國家安全,涉及機密。這使外國投資者無法評估自己在中國的投資有多大的風險。」注意,《金融時報》沒有反問西方如何對中國的懷疑審查,其態度是以人家是賊,當自己是大善人。

日本《產經新聞》、《美國之音》、《華爾街日報》也在同一時間發炮齊轟,以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新修訂的《保守國家秘密法》為由,認定在華外商面臨更高風險,結論是「以上因素不但導致中國目前的經濟困境,也導致西方國家與中國的經濟脫鉤,因為在中國的外來投資主要來自西方國家。」很明顯,用外資來華要脅中國,要中國安全不設防,但西方對華愈來愈防。

什麼時候了,中國是世界貿易大國、世界最大工業國,誰靠誰?請掂量掂量吧。當然,美西方也有明白人。

美國大使伯恩斯表示,無意與中國脫鉤是顧及國內75萬家戶的晚餐問題,強調中美不「離婚」,但話踵如此,說話仍有誤導成份。原本粵港澳大灣區概念亮麗,推動中國科技經濟轉型升級,有利全球化發展,可是在中美關係惡化,美國出手對華制裁之下,外商投資中國信心不足,大灣區未見如期起飛,如是者,香港投資概念也為之失色,直接的影響是來港上市公司不似預期,影響最大的香港整個金融業界的龐大利益團體。

夏寶龍訪港期間,我們聽得出,也感受得到有聲音強調「香港維持國際化地位」的重要性,原因不難了解,為解救香港股市、樓市,相關的高收入階層就算不支持美國的虛偽行為,不是精神西方人,也有一絲絲希望「美國回心轉意」,減低對香港壓力,大家做來投資。不是嗎?美國說不「離婚」的。

美國忽悠香港那一班人,拿捏得非常準確。香港自回歸起,有識之士明白到創新科技才是避免跌入「國際金融中心陷阱」的解決方案,簡單講,香港回歸中國之後,西方國家對待香港的態度可能有改變,香港的「國際金融中心紅利」有朝一日受某種不可抗力因素而消失。

任正非經營華為點止係搞技術咁簡單,而是一早洞察危機來到的一天,所以在日子最好的時候「備胎」,終於在2019年派用場,華為捱過2022、2023年未死得,今天轉出更廣闊的生存空間。

香港有班人憧憬美國不「離婚」,還勸香港人中國人,盡量接受美國橫加的「家暴」,原因與粵語長片女主角處境和心態相同——我有大有細,走不出去呀,我邊有自立嘅本事!

明白,特區政府除了幫助港企開拓不同地區的其他商機之外,有需要意真教育這班人,用社工的專業和關愛,還他們轉念為正能量。山不轉人轉,人轉先要心轉!




黃秉華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