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Facebook Feature Image

理大團隊勇奪國際發明展大獎 科研落地防眼疾風險 助減社會醫療負擔

HotTV

HotTV

HotTV

理大團隊勇奪國際發明展大獎 科研落地防眼疾風險 助減社會醫療負擔

2024年04月30日 10:37 最後更新:05月04日 22:41

理工大學其中一項研發項目全球首個「便攜式高清角膜地形圖儀」在國際發明展奪得特別大獎。負責研發的紀家樹教授期望,儀器能夠在社會普及,監測學童視力,提升香港醫療水平,長遠減輕醫療系統負擔。

香港理工大學於日前舉辦的第49屆瑞士「日內瓦國際發明展」勇奪多項殊榮,當中,眼科視光學院學院主任兼眼視覺研究中心副總監紀家樹教授領導的研究團隊,研發的全球首個「便攜式高清角膜地形圖儀」更榮獲特別大獎和金獎。紀家樹教授接受專訪時坦言,多得創新科技署的計劃資助,研發項目才能得以發展至今。儀器試點計劃將在香港各大的眼科視光中心陸續「落地」推出,希望能夠在社會普及,監測學童視力發展之餘,提升香港整體醫療水平,長遠減輕醫療系統負擔。

更多相片
對比傳統大型台式儀器,「便攜式高清角膜地型圖儀」體積重量相對減低。

理工大學其中一項研發項目全球首個「便攜式高清角膜地形圖儀」在國際發明展奪得特別大獎。負責研發的紀家樹教授期望,儀器能夠在社會普及,監測學童視力,提升香港醫療水平,長遠減輕醫療系統負擔。

紀家樹教授介紹得獎項目「便攜式高清角膜地型圖儀」 (巴士的報記者攝)

儀器短時間了解學童視力 尋找改善良方

「便攜式高清角膜地型圖儀」測量數據多達11,520點,並能即時進行AI運算及校準,在小至4歲的幼童身上也能取得精確度極高的檢查結果。

紀家樹表示,一般市面上使用的角膜地形圖儀體積較大,成本較高,相對普及度較低,而且對患者的依從性要求高,但他們團隊研發的「便攜式高清角膜地型圖儀」,體積重量減少了超過90%,配合自家研發的軟件下,測量數據多達11,520點,並能即時進行AI運算及校準,在小至4歲的幼童身上也能取得精確度極高的檢查結果。他補充:「只需要幾十秒,便可上傳圖片至雲端進行分析,從而清楚了解學童的角膜形態,推算其視力程度。」另外,他強調「便攜式高清角膜地型圖儀」攜帶方便,可以令角膜檢查引進校園,對學童進行篩查,及早發現眼睛問題,做到病向淺中醫。

相比一般大型台式角膜地形圖儀(如圖),「便攜式高清角膜地形圖儀」易於攜帶(巴士的報記者攝)

相比一般大型台式角膜地形圖儀(如圖),「便攜式高清角膜地形圖儀」易於攜帶(巴士的報記者攝)

研發團隊示範使用「便攜式高清角膜地形圖儀」(巴士的報記者攝)

科研成果轉化落地 讓學童受惠 望減輕醫療系統負擔

紀家樹教授介紹得獎項目「便攜式高清角膜地型圖儀」 (巴士的報記者攝)

紀家樹表示,設備操作簡單、體積細小,便於攜帶到不同地方,如偏遠地區進行視力篩查。此外,設備價錢相宜,相比一般大型台式角膜地形圖儀,價格更是低出一半,這能增加眼科護理人員加入角膜檢查作為恆常檢查的意欲,提高整體醫療水平。該設備由理大學者領導的初創企業香港和光科技有限公司成功「落地」推出,長遠希望令角膜檢查普及化,提高醫療服務提供者的效率,及時根據眼睛問題作出多項應對方案。

紀家樹教授以及所率領的研發團隊 (巴士的報記者攝)

紀家樹教授以及所率領的研發團隊 (巴士的報記者攝)

對比傳統大型台式儀器,「便攜式高清角膜地型圖儀」體積重量相對減低。

對比傳統大型台式儀器,「便攜式高清角膜地型圖儀」體積重量相對減低。

儀器短時間了解學童視力 尋找改善良方

紀家樹指出,新冠疫情改變生活及上課模式,導致香港學童散光個案激增1.5倍,如果散光沒有得到適當的診斷和矯正,會令眼睛視變得力模糊,增加頭痛的機會,嚴重情況下更可能會引致弱視,大大影響生活質素。紀家樹獲獎的研發項目-「便攜式高清角膜地形圖儀」-能夠發現早期有問題的角膜,配合其他改善視力的工具,就能及早保護學童的視力。

紀家樹教授介紹得獎項目「便攜式高清角膜地型圖儀」 (巴士的報記者攝)

紀家樹教授介紹得獎項目「便攜式高清角膜地型圖儀」 (巴士的報記者攝)

紀家樹表示,一般市面上使用的角膜地形圖儀體積較大,成本較高,相對普及度較低,而且對患者的依從性要求高,但他們團隊研發的「便攜式高清角膜地型圖儀」,體積重量減少了超過90%,配合自家研發的軟件下,測量數據多達11,520點,並能即時進行AI運算及校準,在小至4歲的幼童身上也能取得精確度極高的檢查結果。他補充:「只需要幾十秒,便可上傳圖片至雲端進行分析,從而清楚了解學童的角膜形態,推算其視力程度。」另外,他強調「便攜式高清角膜地型圖儀」攜帶方便,可以令角膜檢查引進校園,對學童進行篩查,及早發現眼睛問題,做到病向淺中醫。

「便攜式高清角膜地型圖儀」測量數據多達11,520點,並能即時進行AI運算及校準,在小至4歲的幼童身上也能取得精確度極高的檢查結果。

「便攜式高清角膜地型圖儀」測量數據多達11,520點,並能即時進行AI運算及校準,在小至4歲的幼童身上也能取得精確度極高的檢查結果。

相比一般大型台式角膜地形圖儀(如圖),「便攜式高清角膜地形圖儀」易於攜帶(巴士的報記者攝)

相比一般大型台式角膜地形圖儀(如圖),「便攜式高清角膜地形圖儀」易於攜帶(巴士的報記者攝)

科研成果轉化落地 讓學童受惠 望減輕醫療系統負擔

紀家樹進一步指出,由「便攜式高清角膜地形圖儀」得出來的準確數據,有助於訂製「角膜矯形鏡」的矯視產品:「角膜矯形鏡是一種特殊的硬性隱形眼鏡,其原理類似牙齒矯正。由於兒童的眼球發育一般會到18至21歲才穩定,學童只需在眼睛發育期間於晚間睡覺時持續佩戴高清角膜矯形鏡,除了可以在日間完全不用佩戴眼鏡而達到清晰視力外,還能有效減緩學童近視加深速度,從而長遠減低日後可能出現的眼疾問題,如白內障、黃斑病變、青光眼、視網膜病變和視網膜脫落等。」他表示,角膜矯形鏡越趨普及,能夠減低市民患上嚴重眼疾的風險,減輕醫療系統的負擔,為香港經濟穩定發展作出貢獻。

研發團隊示範使用「便攜式高清角膜地形圖儀」(巴士的報記者攝)

研發團隊示範使用「便攜式高清角膜地形圖儀」(巴士的報記者攝)

紀家樹表示,設備操作簡單、體積細小,便於攜帶到不同地方,如偏遠地區進行視力篩查。此外,設備價錢相宜,相比一般大型台式角膜地形圖儀,價格更是低出一半,這能增加眼科護理人員加入角膜檢查作為恆常檢查的意欲,提高整體醫療水平。該設備由理大學者領導的初創企業香港和光科技有限公司成功「落地」推出,長遠希望令角膜檢查普及化,提高醫療服務提供者的效率,及時根據眼睛問題作出多項應對方案。

紀家樹教授介紹得獎項目「便攜式高清角膜地型圖儀」 (巴士的報記者攝)

紀家樹教授介紹得獎項目「便攜式高清角膜地型圖儀」 (巴士的報記者攝)

紀家樹教授以及所率領的研發團隊 (巴士的報記者攝)

紀家樹教授以及所率領的研發團隊 (巴士的報記者攝)

紀家樹感謝創新科技署協助 並放眼中國改善內地學童視力

團隊早期在創新科技署「創科生活基金」資助計劃下研發這項新設備。紀家樹表示獲得創新科技署的幫助,是項目成功的其中一個重要因素:「我們的團隊從2018年開始研發產品模板時,遇上新冠疫情,國內的整個生產線停工,幸得到創新科技署的支持,項目才能發展至今。」在未來日子,他表示,團隊除了在香港為智慧醫療科技發展作出貢獻,亦會放眼中國,冀望能在主要眼科診所推出產品:「終極目標是每所學校具備一台,成為學童度高、量體重以外的另一指標。」同時希望眼睛檢查也可普及至內地偏遠地區,為國家未來發展出一分力。

往下看更多文章

少訊創新科技大賽激發學童科創潛能 9歲少年設計發明逾60項

2024年05月09日 00:01 最後更新:10:38

警務處舉辦「少年警訊創新科技大賽2023-24」,逾145名參賽者在超過1600名參賽者中脫穎而出獲獎,其中有9歲少年學習編程2年,至今已有超過60項設計發明。

警務處舉辦「少年警訊創新科技大賽2023-24」,各獲獎者分享創作經歷。巴士的報記者攝

警務處舉辦「少年警訊創新科技大賽2023-24」,各獲獎者分享創作經歷。巴士的報記者攝

為讓中小學生綜合運用STEAM知識和技能,警務處少年警訊主辦「少年警訊創新科技大賽2023-24」,讓學生透過體驗學習,於「出行」、「生活」、「環境」及「經濟」等範疇上,提出創新可行的方案以實踐「智慧城市」的概念,大賽吸引逾1600名來自近170間中小學校的學生參加,超過145名參賽者獲獎。

香港培正小學的楊曉悅同學以「發電減壓閥2.0」獲得高小組冠軍。巴士的報記者攝

香港培正小學的楊曉悅同學以「發電減壓閥2.0」獲得高小組冠軍。巴士的報記者攝

香港培正小學的楊曉悅同學以「發電減壓閥2.0」獲得高小組冠軍,她利用水瓶、水管、壓力計等材料,發明了一個發電減壓閥,利用水流的壓力動能推動閥內水車,將動能轉換為電能,供電力裝置使用,同時,楊曉悅在發明中融入樓宇食水品質及安全管理概念,加入溫度探測器,通過水溫推測水中餘氯含量,當食水餘氯耗盡時,減壓閥就會發出警報,提醒用水人士不要直接飲用食水。

從構思到設計成品,楊曉悅花費了將近一年的時間,並在家裡試驗多次,小有成效。她表示,創作靈感來源於在親戚家見到減壓閥,了解到減壓閥對樓宇的食水供水系統十分重要,於是萌生出發明減壓閥的念頭,希望能夠通過發明,幫助長期病患或者長者注意食水安全。

聖保羅男女中學附屬小學的蔡錡浚同學以「水浸車,No Way」奪得高小組傑出表現獎。巴士的報記者攝

聖保羅男女中學附屬小學的蔡錡浚同學以「水浸車,No Way」奪得高小組傑出表現獎。巴士的報記者攝

來自聖保羅男女中學附屬小學的蔡錡浚同學以「水浸車,No Way」奪得高小組傑出表現獎。今年9歲的蔡錡浚從2年前開始接觸編程,並利用編程進行創造發明,目前已有60多個發明設計,獲得許多獎項。蔡錡浚表示,「水浸車,No Way」的創作靈感來源於2023年的超強颱風「海葵」,當時錄得一小時雨量一度高達158.1毫米,許多停車場的車都受到影響,而蔡錡浚本身十分喜歡汽車,因此希望能發明設計以幫助停車場,避免出現「水浸車」的情況,減低車主損失和涉水救車的危險性。

聖保羅男女中學附屬小學的蔡錡浚同學以「水浸車,No Way」奪得高小組傑出表現獎。巴士的報記者攝

聖保羅男女中學附屬小學的蔡錡浚同學以「水浸車,No Way」奪得高小組傑出表現獎。巴士的報記者攝

「水浸車,No Way」以嵌入的方式安裝在停車格內,並配備高敏感度的水位感應器以及伺服馬達Servo,蔡錡浚設計了相應的程式,當水位超過程式所設定的高度,伺服馬達將自動把車子抬高,同時發出警報聲提醒周圍車主。目前該設備僅能在電腦上操控,蔡錡浚亦打算再進一步改善,希望能通過加入手機APP等形式讓車主可以遙距控制,增加靈活性。

(從左到右)順德聯誼總會翁祐中學的林美喬、李美琳、陳曉澄以「虛擬交通安全城」奪得初中組冠軍得獎作品。巴士的報記者攝

(從左到右)順德聯誼總會翁祐中學的林美喬、李美琳、陳曉澄以「虛擬交通安全城」奪得初中組冠軍得獎作品。巴士的報記者攝

初中組冠軍得獎作品為「虛擬交通安全城」,由來自順德聯誼總會翁祐中學的陳曉澄、李美琳、林美喬創作設計。「虛擬交通安全城」利用VR技術,在Cospaces平台上製作虛擬道路安全城,以包括濕地公園在內的4個輕軌站作為遊戲場景。玩家戴上VR眼鏡後,能體驗真實道路情景,並解答各種道路安全問題。

順德聯誼總會翁祐中學的林美喬、李美琳、陳曉澄以「虛擬交通安全城」奪得初中組冠軍得獎作品。巴士的報記者攝

順德聯誼總會翁祐中學的林美喬、李美琳、陳曉澄以「虛擬交通安全城」奪得初中組冠軍得獎作品。巴士的報記者攝

遊戲分為「地區交通知識」和「交通法例冷知識」兩個主題,之後更會加入「新法例宣傳」。在第一個主題中,玩家需要在輕軌站找到出入站處理器以及車票購買機,在第二個主題中,玩家需要判斷在一些意外狀況下最佳處理方法。

該項設計的創作靈感來源於「交通安全城」,她們一直有關注警務處的宣傳教育工作,其中最吸引三人的是交通安全城,為民眾提供模擬道路環境,學習基本道路安全知識。但三人留意到,交通安全城只設立在沙田、觀塘與北角三個地區,並非每個人都有機會實地體驗,因此萌發設計「虛擬交通安全城」的想法,為確保遊戲的真實性和教育效果,三人分別負責實地拍攝、編程設計以及設計問題等工作,並在Cospaces平台加入360度照片,模擬車輛行駛、行人移動和交通事故等情況,希望藉此讓更多人了解道路安全知識及法例。

順德聯誼總會翁祐中學的林美喬、李美琳、陳曉澄以「虛擬交通安全城」奪得初中組冠軍得獎作品。巴士的報記者攝

順德聯誼總會翁祐中學的林美喬、李美琳、陳曉澄以「虛擬交通安全城」奪得初中組冠軍得獎作品。巴士的報記者攝

你 或 有 興 趣 的 文 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