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御製火槍將在倫敦拍賣,這一枝「特等第一」的御製火槍,堪稱中國的御製巔峰。在當時,清宮造辦處為乾隆御製火槍,用料上乘,製作精美,數量稀少相當珍貴。皇帝都視火槍為寶,引以為傲,更會親自監督工序。

將在英國拍賣的乾隆御製「特等第一」獵槍 (網上圖片)

將在英國拍賣的乾隆御製「特等第一」獵槍 (網上圖片)

在乾隆統治時期,西方火器技術激發清帝國改善火槍生產。據了解,乾隆選擇不由歐洲直接引進,而是由清室自製一些具有歐洲技術影響的槍枝;另一方面,他也銳意秉承滿州傳統,一度於首都東北部的熱河及承德舉行大型狩獵,以作軍隊訓練,蓄擁精銳之師。我們可透過當代宮廷畫家,意大利傳教士郎世寧所繪的一系列乾隆狩獵圖,了解皇室以新式槍械狩獵,有的火槍還配備肩托或底托等,增加命中率,無疑效果比傳統弓箭更理想。但有點可惜的是,皇帝親自體驗了這些先進火器,皇室最先進的技術卻並沒有推而廣之,只作為犬馬之樂的玩物。

更多相片
將在英國拍賣的乾隆御製「特等第一」獵槍 (網上圖片)

乾隆御製火槍將在倫敦拍賣,這一枝「特等第一」的御製火槍,堪稱中國的御製巔峰。在當時,清宮造辦處為乾隆御製火槍,用料上乘,製作精美,數量稀少相當珍貴。皇帝都視火槍為寶,引以為傲,更會親自監督工序。

郎世寧的乾隆狩獵圖,筆下以槍械狩獵 (網上圖片)

在乾隆統治時期,西方火器技術激發清帝國改善火槍生產。據了解,乾隆選擇不由歐洲直接引進,而是由清室自製一些具有歐洲技術影響的槍枝;另一方面,他也銳意秉承滿州傳統,一度於首都東北部的熱河及承德舉行大型狩獵,以作軍隊訓練,蓄擁精銳之師。我們可透過當代宮廷畫家,意大利傳教士郎世寧所繪的一系列乾隆狩獵圖,了解皇室以新式槍械狩獵,有的火槍還配備肩托或底托等,增加命中率,無疑效果比傳統弓箭更理想。但有點可惜的是,皇帝親自體驗了這些先進火器,皇室最先進的技術卻並沒有推而廣之,只作為犬馬之樂的玩物。

郎世寧《弘曆哨鹿圖》 (網上圖片)

現實上看,清軍火器使用是廣泛的。雍正年間已明確規定配置鳥槍:「沿邊沿海各省份,山深林密,利用鳥槍」,而鳥槍在清軍中的地位已於火砲、弓箭並列,甚至超越弓箭。到了乾隆期間,部分沿海省份的綠營兵丁鳥槍配備和冷兵器比例已超過一半,成為綠營主力裝備,但按照鳥槍分梯次配置,最為優良的「御用槍」顧名思意皇族專用,次等的再分予京營及駐防八旗。

《弘曆哨鹿圖》中配備槍枝狩獵 (網上圖片)

《弘曆哨鹿圖》中配備槍枝狩獵 (網上圖片)

英軍進犯鎮江府,清兵也使用火槍,但質素完全比下去 (網上圖片)

在乾隆在位時的西方,槍械製作過程已由水車驅動的鑽孔機械製作炮眼,及後蒸汽機氣缸等等機械的應用,大大地提升了西洋火器的加工精度,避免了傳統工藝無法避免的問題。

歐洲早在17世紀前,已掌握製作火藥技術,並有大量生產的規模 (網上圖片)

至於火器的威力,先由火藥決定,所以除了槍炮,更重要的還有火藥製造。火藥雖是中國發明,但只源於意外發現,初期製作過程也較抽象。

郎世寧的乾隆狩獵圖,筆下以槍械狩獵 (網上圖片)

郎世寧的乾隆狩獵圖,筆下以槍械狩獵 (網上圖片)

現實上看,清軍火器使用是廣泛的。雍正年間已明確規定配置鳥槍:「沿邊沿海各省份,山深林密,利用鳥槍」,而鳥槍在清軍中的地位已於火砲、弓箭並列,甚至超越弓箭。到了乾隆期間,部分沿海省份的綠營兵丁鳥槍配備和冷兵器比例已超過一半,成為綠營主力裝備,但按照鳥槍分梯次配置,最為優良的「御用槍」顧名思意皇族專用,次等的再分予京營及駐防八旗。

到了綠營所配備的鳥槍品質就是最差。即使從「御用槍」來看,也不難發現,這些槍有的被命名為「神準」、「奇準」、「大準」、「純正」、「連中」等等,有些的索性不起名,可見即使是「御用」準不準也難說,沒有標準規格,更不用說綠營那些了。

郎世寧《弘曆哨鹿圖》 (網上圖片)

郎世寧《弘曆哨鹿圖》 (網上圖片)

《弘曆哨鹿圖》中配備槍枝狩獵 (網上圖片)

《弘曆哨鹿圖》中配備槍枝狩獵 (網上圖片)

在乾隆在位時的西方,槍械製作過程已由水車驅動的鑽孔機械製作炮眼,及後蒸汽機氣缸等等機械的應用,大大地提升了西洋火器的加工精度,避免了傳統工藝無法避免的問題。

直到鴉片戰爭時,雙方即使皆用「洋槍洋炮」,大家都是前膛裝填的滑膛槍炮以及黑火藥,但表現大相徑庭。清朝的火器發展只達到歐洲17世紀的水準,工藝及質量更有倒退跡象,被當時歐洲軍事技術遠遠拋離。有學者研究鴉片戰爭時,發現清軍使用的火器有的是超過150年清初陳年老槍,相信當時槍管等必定嚴重老化,使用時不炸膛傷及自己已算萬幸。

英軍進犯鎮江府,清兵也使用火槍,但質素完全比下去 (網上圖片)

英軍進犯鎮江府,清兵也使用火槍,但質素完全比下去 (網上圖片)

至於火器的威力,先由火藥決定,所以除了槍炮,更重要的還有火藥製造。火藥雖是中國發明,但只源於意外發現,初期製作過程也較抽象。

經歷數百年的發展,到了清代鴉片戰爭時,英國人火藥的威力遠遠拋離中國製造的火藥。當時廣東水師提督採用火藥配方化學成分為硝80%、硫10%、炭10%,因為硝含量過高,容易吸潮,不宜久藏。當時英國人繳獲中國火藥後,往往直接丟落海。

相反歐洲早在17世紀之前(即約明末清初時期)已經掌握火藥配方,他們透過反覆實驗後確定,以75%的硝、15%炭、10%硫混合出來的火藥有最好的爆炸效果,而製作過程也一絲不苟。

歐洲早在17世紀前,已掌握製作火藥技術,並有大量生產的規模 (網上圖片)

歐洲早在17世紀前,已掌握製作火藥技術,並有大量生產的規模 (網上圖片)

鴉片戰爭後,國人意識到英國火藥的優長。1843年,福建提督陳階平上書請求仿造西洋火藥:「多方購得夷炮火藥一小包,用鳥槍試遠。」,他們的槍用上西洋火藥後,射程一下提高不少,福建監生丁拱辰稱:「西洋人用藥,極意精細,其力足以擊遠,其煙多系白色」。其後,丁拱辰參考西方火藥後,聲稱成功研究火藥之法並加以提倡:「其藥力與洋藥相等,煙亦白色,見火即燃,毫無渣滓」。

不過看了他的製作過程就見真章了。他加入了汾酒、大梅片、鹽、白糖、蘿蔔、牛油等食材,望落還以為是烹調食物多過製作火藥,完全無法令人信服。其實在當時,丁拱辰已是極為了解西洋火器之人,但仍然有這種奇怪的火藥配方,看來當時的戰力已超越比較中英雙方槍械火藥的層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