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WWF)今日發表一份有關超級市場海鮮產品資料透明度及可靠性的市場調查報告,結果顯示有82%的海鮮樣本中,其產品標籤上並沒有齊列品種、來源地及生產方法三項資料。另外,WWF又委託香港大學抽驗兩大集團旗下出售的產品進行DNA測試,結果發現,當中有4個產品標籤出錯,其中西星斑更被標籤成貴價東星斑,涉違反《商品說明條例》。

資料圖片

資料圖片



WWF於2015年7至11月到本港九大超市集團旗下96間超市,抽查四類冷藏海鮮,當中包括蝦、石斑、鯰魚及海參。調查結果顯示,當中有82%海鮮樣本的產品標籤並沒有齊列品種、來源地及生產方法三項資料。縱然是表現最好的超市集團亦僅有約4成海鮮產品標籤列明上述所有資料。其中,多泰投資有限公司(佳寶)更有近24%的產品完全沒有顯示上述三項資料中的任何一項。



該會更委託香港大學抽驗屈臣氏集團旗下百佳、Taste、International及惠康7個海鮮樣本,分析發現又一城Taste售賣的冷藏西星斑,被錯誤標籤為東星斑,而東星斑的售價幾乎是西星斑的兩倍。世界自然保護聯盟亦將西星斑列為易危品種。

東星斑 資料圖片

東星斑 資料圖片

另外,International所賣的冷藏海參亦貨不對辦,產品標籤上列明來源地為西非的尼日利亞,惟有關地區卻未曾發現有該品種,顯示品種或來源地的資料不正確。至於另一個集團惠康,其位於銅鑼灣皇室堡對開的分店,所出售的新鮮泰星斑同樣被標籤為東星斑。



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高級項目主任(環保海鮮)陳悅珊解釋,海鮮產品的品種、來源地及生產方法等資料,對消費者了解產品是否環保海鮮極為重要。根據2014年WWF進行的一項消費者調查顯示,六成受訪者表示沒有足夠資料顯示海鮮是否屬環保海鮮,成為他們選購環保海鮮時遇到的最大難題。本港消費者要求及需要準確和完整的產品資料,以便他們選購環保海鮮,但現時本港的超市卻未有提供相關資料。



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助理經理(生態足印項目)杜偉倫博士指出,透過涉及幾家超市的一個簡易調查,已經發現本港最大型的超級市場集團都有錯誤標籤海鮮產品,誤導消費者。足夠及準確的產品資料不但可以協助顧客選購環保海鮮產品,更可讓他們確定自己所買的貴價魚有沒有被平價魚魚目混珠。更嚴重的是,錯誤標籤海鮮有可能引起食品安全問題,對消費者健康造成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