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認是無神論者,但聽巴赫的馬太受難曲(Johann Sebastian Bach, St Matthew Passion,BWV 244),不無感動。

愈來愈覺得,香港人把任何節目長假都當作是「抖氣」的空間,不是吃喝玩樂,就是購物消費,或索性離港外遊,有多少人會反思每一節日的真意義。

 我不是教徒,但每逢復活節、聖誕節,總會聽一些與之相關的音樂,雖然不涉深刻的宗教反思,但聖樂有洗濯心田的作用,從中亦可以領受宗教的正能量。

 四月十五日晚,香港管弦樂團舉行復活節音樂會,演出近四小時的馬太受難曲,以為音樂會如常地在晚上八時開始,不料提前在七時,部份樂迷遲到,包括糊塗的筆者,結果有勞文化中心的職員安排二十多張椅子,讓樂迷坐下來,欣賞大電視直播演奏廳內的演出。

 聽著聽著,發覺經電視傳送的音樂,音質比現場真聲,相差太遠,於是更期待在下半場的演出了,而馬太受難曲描述耶蘇遭誣告、受審、侮辱、受釘在十字架上、斷氣、復活重新等重頭戲,均在下半場出現。

 當香港管弦樂團團長王敬獨奏一曲,愁苦盡在琴音之中,在這時候,女高音唱出詠嘆調,講述彼得三次不認耶蘇之後痛哭的境況,「Erbarme dich,Mein Gott,um meiner Zahren willen!Schaue hiew,Herz und Auge weint vor dir Bitter.」(求你憐憫,求你因著我的淚而憐憫我,求你看看這兒,這顆心,這雙眼,都在你面前哭泣,淒涼地哭泣。)

耶蘇被釘在十字架上,斷氣之後,倫敦巴赫合唱團唱起聖詠曲,「Wenn ich einmal soll scheiden ,So scheide nicht von mir.」(我不得不離去時,請不要離開我),耶蘇也是人,在面對死亡,他也冀求主不要離棄他,教人潸然淚下!

最後的大合唱,被視為所有受難曲中經典中的經典,當近百人的歌頌聲慢慢逝去,充滿靈性的音樂悄悄靜止,台下觀眾一片沉寂,誰都不想先鼓掌,以免破壞這感動的一刻,Bravo!大指揮家梵志登;Bravo,首席小提琴手王敬;Bravo!香港管弦樂團、倫敦巴赫合唱團、香港兒童合唱團和所有入場的觀眾。




Lau Kwok Yip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