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何止是“million-dollar-question”, 在今日不是上億元藝術品成交幾乎都上不了報紙的藝術市場,真係多多錢都唔夠。上星期,蘇富比倫敦今年第一場重要拍賣以一億四千三百多萬美元總成交收錘,成績喜出望外,外國媒體用藝術市場穿了『避彈衣』來形容今年往後的走勢,似乎信心十足 。在香港,各路人馬已經齊集,為了下星期的藝博會做最後準備,一片歌舞昇平。

要走入這個小圈子的確要有相當雄厚的實力,不過,藝術收藏絕非只有這一條路。其實,藝術收藏在古今中外都不是金錢遊戲,反而是生活品味、文化傳承、個人修養的一種興趣。當然,正如任何興趣嗜好,總是要花錢,但收藏藝術品其實比想像中容易。不是每件藝術品都是天價,也不是每一個人都需要追求規模,但不能缺少的卻是興趣、研究、心思和時間,還有專注,有多少『彈藥』並不重要。曾經多次來港的著名日本當代藝術收藏家宮津大輔就是典型例子,他只是一名典型的日本打工族,但從二十多年前開始『節衣縮食』,將薪水大部分用來買藝術品,從小型的、較低價的開始,結果成為大收藏家,出書演說。

另一個更為傳奇的例子是『工人階級收藏家』、美國夫婦HERB AND DOROTHY, 一位是郵差,一位是圖書館管理員,收入微薄,卻從上世紀六十年代開始收藏藝術品,大多是美國抽象及極簡主義作品,在一房一廳的家裡擺放,最高峰藏品達四千件堆得在家裡走也走不動,而且不出售賺錢,廣受藝術家尊重。後來,他們把藏品捐贈了給全美國五十州,可以說是近代最傳奇的收藏家故事,更被拍成紀錄片,在老先生逝世前在國際電影節公映。作為一個收藏家,夫復何求?

他們為什麼會如此入迷?收藏道路是怎樣開始?如何建立一個良好的收藏系列?這個禮拜六(3月18日)我將有機會與兩位香港資深收藏家 - 『夢蝶軒』藏室主人盧茵茵與高古磁器收藏家李宗鴻交流。有興趣的朋友一起來尋找收藏之趣。

https://www.facebook.com/hkuspace.art.design/?fref=ts




蘇媛

** 博客文章文責自負,不代表本公司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