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段擊」戰術在軍事史上,在13-18世紀廣為火槍隊所應用。火槍射程遠,殺傷力強,起初由於技術所限,那時的槍在每次發射一粒彈藥後,需花一段時間重新裝填,形成了防守上的缺口,令敵方部隊有隙可乘,尤其騎兵的快速突擊之下,很易就衝破防線,所以如何彌補缺口,是不少軍官傷腦筋的問題。而「三段擊」戰術的應用,正好彌補缺點。

影視中用上「三段擊」的火槍隊 (網上圖片)

影視中用上「三段擊」的火槍隊 (網上圖片)

日本戰國時代的火槍隊 (網上圖片)

日本戰國時代的火槍隊 (網上圖片)

「三段擊」在歐洲、中國及日本都有應用,大致可分為兩種,第一種是將火槍兵分成三排,最前排的射擊完畢,便會退至尾排填裝,換上第二排上最前射擊,如此不斷循環交替,確保火力源,大大加強了火力壓制。第二種同樣分為三排,但第一排只負責射擊,第二排負責傳遞火槍,尾排負責裝填。用這個方法,士兵不用走位,隊形的穩定性相對較佳,分工亦較清晰。在明代崇禎年間的《軍器圖說》中,也有記載三段擊火鎗佈陣方法。

更多相片
影視中用上「三段擊」的火槍隊 (網上圖片)

「三段擊」戰術在軍事史上,在13-18世紀廣為火槍隊所應用。火槍射程遠,殺傷力強,起初由於技術所限,那時的槍在每次發射一粒彈藥後,需花一段時間重新裝填,形成了防守上的缺口,令敵方部隊有隙可乘,尤其騎兵的快速突擊之下,很易就衝破防線,所以如何彌補缺口,是不少軍官傷腦筋的問題。而「三段擊」戰術的應用,正好彌補缺點。

日本戰國時代的火槍隊 (網上圖片)

日本戰國時代的火槍隊 (網上圖片)

《軍器圖說》中的輪流裝銃、進銃及放銃示意圖 (網上圖片)

「三段擊」在歐洲、中國及日本都有應用,大致可分為兩種,第一種是將火槍兵分成三排,最前排的射擊完畢,便會退至尾排填裝,換上第二排上最前射擊,如此不斷循環交替,確保火力源,大大加強了火力壓制。第二種同樣分為三排,但第一排只負責射擊,第二排負責傳遞火槍,尾排負責裝填。用這個方法,士兵不用走位,隊形的穩定性相對較佳,分工亦較清晰。在明代崇禎年間的《軍器圖說》中,也有記載三段擊火鎗佈陣方法。

清乾隆八年《明太祖功臣圖》中的沐英 (網上圖片)

據明代文人的《國朝獻徵錄》記載,明成祖出兵平交趾時,開國功臣沐英所發明了「神機統」的火槍戰法,使用了三段擊這個原理,「可多置火銃神箭於前,作三行參差。而陣伺彼象近,則前行之銃箭齊發,象若未退,則第二行者繼之,第三行又繼之,使銃聲不絕,象必驚而卻走。」意思大約是沐英為了擊退敵方的戰象,下令將火槍部隊分成三排,輪流射擊,直至擊退戰象。

《武經總要》局部 (網上圖片)

據了解,三段擊戰術在沐英之前,類似的戰術再早一點可追溯至唐代,使用的不是火銃,而是同樣是遠程兵器「弩」。當時,考慮到弩的實際有效射程和射擊頻率,訓練有素的騎兵可利用兩輪射擊之間的裝填間隙,迅速衝到弩兵面前破壞陣型,衝垮弩兵陣列。因此就發展出,唐代《通典》載:「復以陣中張,陣外射,番次輪迴,張而復出,射而復入,則弩不絕聲,敵無薄我。」弩兵「二段擊」、「三段擊」輪流射擊戰法有載,但據了解,當時還未成為唐軍的主流。

《軍器圖說》中的輪流裝銃、進銃及放銃示意圖 (網上圖片)

《軍器圖說》中的輪流裝銃、進銃及放銃示意圖 (網上圖片)

據明代文人的《國朝獻徵錄》記載,明成祖出兵平交趾時,開國功臣沐英所發明了「神機統」的火槍戰法,使用了三段擊這個原理,「可多置火銃神箭於前,作三行參差。而陣伺彼象近,則前行之銃箭齊發,象若未退,則第二行者繼之,第三行又繼之,使銃聲不絕,象必驚而卻走。」意思大約是沐英為了擊退敵方的戰象,下令將火槍部隊分成三排,輪流射擊,直至擊退戰象。

清乾隆八年《明太祖功臣圖》中的沐英 (網上圖片)

清乾隆八年《明太祖功臣圖》中的沐英 (網上圖片)

據了解,三段擊戰術在沐英之前,類似的戰術再早一點可追溯至唐代,使用的不是火銃,而是同樣是遠程兵器「弩」。當時,考慮到弩的實際有效射程和射擊頻率,訓練有素的騎兵可利用兩輪射擊之間的裝填間隙,迅速衝到弩兵面前破壞陣型,衝垮弩兵陣列。因此就發展出,唐代《通典》載:「復以陣中張,陣外射,番次輪迴,張而復出,射而復入,則弩不絕聲,敵無薄我。」弩兵「二段擊」、「三段擊」輪流射擊戰法有載,但據了解,當時還未成為唐軍的主流。

到了宋代,可能因為缺少軍馬,宋軍通常就沒有實施大規模步騎協同配合的情況,所以就必須將弩兵運用發揮到極致,於是逐步普及段撃戰術,宋代軍事著作《武經總要》,便記載如何增加弩的功效:「陣外射之,進則蔽以旁牌,以次輪迴,張而復入」。

《武經總要》局部 (網上圖片)

《武經總要》局部 (網上圖片)

據載,到了南宋時期,名將吳璘也創立的「疊陣法」一種以弓弩為主的多兵種混合協同作戰方式:「每戰,以長槍居前,坐不得起;次最強弓,次強弓,跪膝以俟;次神臂弓。約敵相搏至百步內,則神臂先發;七十步,強弓並發;次陣如之。凡陣,以拒馬為限,鐵鈎相連,俟其傷則更替之。遇更替則以鼓為之節。騎出兩翼以蔽於前,陣成而騎兵退,謂之『疊陣』」。